又过了半个多小时,在樟木大队支援新农村建设的宋红卫、程玲、罗迈、卫民生以及古大仲五人,几乎是同时到达了县革委会。小贝热情地给他们每人倒了一杯热茶,然后安排他们在接待室耐心等候秦主任依次召见。
这场涉及未来县社两级领导班子架构的关键谈话,从下午一直持续到晚上十点多。最后一个走出秦柒办公室的,是来自最偏远的南塘大队的王志军。
所有被谈话的人从秦柒办公室出来后,脸上几乎都带着那种相似的、心照不宣的“蜜汁般”笑容,显然对谈话结果十分满意,对未来充满期待。唯独樟木大队的支书古大仲,虽然也得到了提拔的消息,脸上却难掩一丝沉重和忧虑。他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升迁,而是他一旦离开樟木大队,这个倾注了他和刘正茂大量心血的新农村建设试点,能否继续顺利推进?未来的接班人能否真正理解并贯彻他们的理念?
谈话结束后的第二天中午开始,各种关于县领导班子调整的小道消息就在高岭县革委大院内部悄然传开。传言的核心内容是:陈会文、唐海、宋红卫三人将升任县革委会副主任。
陈会文(办公室主任)和唐海(组织部长)的升迁在很多人意料之中,毕竟是核心部门的负责人,资历也够。但畜牧局长宋红卫的跃升,则让许多人大感意外甚至眼红。宋红卫在短短一年之内,从公社副主任升到县局局长,再一跃成为县革委副主任,堪称连跳三级,这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走了“狗屎运”,令人羡慕不已。
与此同时,县里的其他干部们也敏锐地意识到,随着陈会文和唐海的升迁,县府办公室主任和组织部长这两个重要职位将出现空缺。于是,一场围绕这两个职位展开的、或明或暗的角逐悄然开始,有资格、有想法的人开始各显神通,活动关系。
秦柒在与相关人员完成一轮严肃的组织谈话、摸清了底数并统一了思想后,便迅速组织材料,以高岭县革委会的名义,正式向市革委会递交了关于领导班子配备的请示报告,进入组织程序。
在那个年代,干部任命并没有后来的公示环节,只要上级组织部门考察后批准即可。
由于有省一级领导之前的明确指示,秦柒的报告递交到市革委后,审批流程异常迅速。就在报告上交后的第三天,市革委便派组织部朱副部长亲自来到高岭县,宣布新的人事任命。
在高岭县革委会组织召开的全县干部大会上,市组织部朱副部长庄严宣布:
“根据高岭县革委会的提名,经市革委组织考核研究决定:
任命唐海同志为高岭县革委会副主任,主管全县党务和组织工作;
任命陈会文同志为高岭县革委会副主任,主管县革委日常工作和协调;
任命宋红卫同志为高岭县革委会副主任,主管全县农业和畜牧工作;
任命原县组织部副部长常文同志为县委组织部长;
任命程玲同志为县革委会办公室主任。
希望以上同志紧密团结在秦柒同志周围,恪尽职守,扎实工作,为高岭县的发展开创更优异的成绩!”
宣布完任命后,朱副部长没有在高岭县过多停留,即刻乘车返回省城。
送走朱副部长后,高岭县新的领导班子成员回到会议室,立即召开了第一次碰头会,开始为高岭县未来的发展规划和迫在眉睫的春耕生产等具体工作进行研究部署。
又过了一天,新任县委组织部长常文马不停蹄地开始落实公社一级的班子调整。他上午来到粮山公社,在全体干部大会上宣布:任命原樟木大队支书古大仲为粮山公社革委会主任(即公社书记)。更令人惊讶的是,同时任命原公社办公室普通办事员张林为公社副主任,原妇联干事王琴琴为公社妇联主任。这两项任命出乎很多人意料,显示了破格提拔和培养年轻干部的思路。
下午,常文又赶到黄金公社宣布任命:原粮山公社副主任罗迈调任黄金公社主任;原粮山公社团委书记卫民生调任黄金公社副主任;原黄金公社南塘大队长王志军提拔为黄金公社副主任。
公社一级的干部安排落实后,自然涉及到大队一级的相应调整。例如,王志军升任公社副主任后,他在南塘大队的大队长职务,就由他的儿子王黄接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基层干部任用中常见的“子承父业”或地域性因素。
在备受关注的樟木大队,郭明雄由大队长顺理成章地接任了支书一职。大家都以为在新农村建设中功劳卓着的刘正茂会顺势升任大队长时,上面的任命却让人有些意外:刘昌明被任命为大队长,刘正茂仍然担任副大队长。这还不算,大队班子还增设了副支书一职,由何福营担任。
经过这样一番安排,樟木大队成为了全县一个特殊的单位:不仅设置了副大队长,还罕见地设置了副支书职位,领导班子配置比其他大队更为庞大。这种安排,既可能是为了加强领导力量以推进重要的新农村试点工作,也可能蕴含着某种微妙的权力平衡考量。
在樟木大队内部,对于何福营被任命为副支书,大队会计马会计内心颇不服气。他认为自己资历更老,对大队情况更熟悉,才是副书记的更合适人选。不过,他将这种不满暂时埋藏在心里,没有向任何人表露。
高岭县从上到下的第一轮人事安排基本落地后,县委书记秦柒立刻发出号召,要求全县各级干部和社员群众,立即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春耕生产工作中去,确保不误农时,为今年的农业丰收打下坚实基础。一场关乎全县生计的生产战役,就此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