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花开春来到是什么歌曲 > 第544章 日常工作(第1页)

第544章 日常工作(第1页)

待冯婷、郝利基、刘子光三人都找地方坐下后,刘正茂从自己那件洗得有些发白的蓝色中山装口袋里,掏出一包“飞鸿”牌香烟。他熟练地抽出两支,分别递给郝利基和刘子光。

坐在一旁的冯婷见状,立刻皱起了眉头,用手在鼻子前扇了扇风,毫不客气地怼道:“喂!刘正茂!你脑袋上还缠着纱布呢!医生没嘱咐你不能抽烟吗?这才多大一会儿工夫,你就忍不住了?为了你那点烟瘾,连命都不要啦?能不能忍一忍,别抽了!”

在所有知青里,大概也只有性格直爽、心直口快的冯婷敢这样当面“怼”刘正茂。或许是因为她长得漂亮,说话做事又总在理上,刘正茂对此早已习惯,非但不反感,反而觉得她这种直来直去的性格挺好。

郝利基本来已经下意识地伸手去摸口袋里的火柴,听到冯婷这番话,动作顿了顿,又悄悄把手收了回来,将香烟暂时夹在了耳朵上。

刘子光可不管这一套,他直接用火柴“嚓”地一声划着了火,先给自己点上,然后又把火柴凑到郝利基面前,想给他也点上。郝利基连忙摆摆手,示意自己先不抽了。冯婷没好气地白了刘子光一眼,但知道说他也没用,只好作罢。

“好了,我们说正事。”刘正茂把烟放在桌上,开始进入主题,“郝主任,你先说一下,学校这边,老师和学生加起来,参加活动的一共是多少人?”

郝利基坐直身子,清晰地回答:“学生是122人,加上带队的老师6位,总共是128人。”

“怎么才6位老师带队?”刘正茂觉得这个比例有点低,不太放心。

郝利基犹豫了一下,解释道:“我们三个……不算在内。”他所说的“我们三个”,是指他自己和另外两位有“右派”身份的老师。他这么讲,其实是出于一番苦心,是为了保护刘正茂。就在十几天前,还有人举报樟木大队党支部重用“右派”,并特别指出刘正茂与“右派”关系亲近,有被“腐蚀”的嫌疑。当时大队里几位有“右派”背景的人几乎都被带走了调查。虽然后来因为彭怀清、敖淌梅团伙出事,这些人又被放了回来,但县里的相关调查似乎并未完全结束。郝利基主动提出不参与这次公开活动,是想主动避嫌,不给刘正茂惹麻烦。

刘正茂听出了他的弦外之音,但态度很坚决:“郝主任,你是学校的教导主任,也是正儿八经的老师,这次活动需要你。别想那么多,122个学生,只有6位老师看管,人手肯定不够,太不安全了!你们必须参加!冯婷,你再从文艺骨干里挑几个细心负责的社员或知青,配合郝主任一起负责照看学生。我们的首要原则是,必须确保所有孩子的安全,不能出一点纰漏!否则,我们没法向大队支部和全体家长交代!”

“好的,明白了。回头我就和郝主任具体商量人选。”冯婷点点头,同时在她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认真记下了这一条。在樟木大队,养成随时记笔记这个习惯的,除了刘正茂,目前也只有冯婷和何福营两人。

刘正茂接着计算总人数:“现在确定的是,社员和知青文艺积极分子87人,加上师生128人,合计215人。再加上必要的后勤保障人员,总人数大概在225人左右。”

他继续阐述整体安排:“活动内容按既定计划,上午游览麓山,下午参观烈士公园。考虑到孩子们的体力和行进速度与成年人有差异,同样的路程,孩子们需要的时间会更长。因此,我建议采取错峰出行的方案:让孩子们先出发,成年人后出发。”

冯婷听到这里,有些疑惑:“走着去市里?那得走多久啊?”

“哦,是我没说清楚。”刘正茂解释道,“交通工具由我来联系解决。计划在27号早上,调集两辆解放牌卡车和两辆载客量更大的黄河大客车。早上跑两趟:第一趟,先集中运送所有老师和学生到麓山脚下的东方红广场。师生们先行开始爬山游览。汽车空车返回大队后,再运送社员和知青过去。这样在时间上就能照顾到师生了。中午的转移和下午的返程,也按这个模式操作,先送师生,再送成年人。”

“中餐安排在烈士公园附近解决,具体由刘子光负责联系落实。下午的活动结束后,定在5点30分,师生队伍先乘车返回大队。成年人则等待车辆返回后搭乘第二趟车。”

“以上是初步的框架性计划。具体的游览路线如何设计、如何与车辆调度精准衔接、中餐的具体标准和地点等细节,由你们三位共同商量着完善。刘子光、冯婷,你们有时间的话,最好提前去麓山和烈士公园实地‘踩点’,沿着计划的路线走一遍,亲自体验一下,看看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比如集合点是否合适、厕所位置、休息点、哪些地方需要特别注意安全等,提前发现并解决。”

刘正茂一口气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冯婷埋头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要点。刘子光也收起了之前的散漫,一边听一边认真思考着具体该如何执行。

讲完后,刘正茂拿起自己的笔记本站了起来,说:“具体的执行方案和细节,就交给你们商量着定了。最终形成完整的方案后,记得给我一份报备。”说完,他便转身离开了办公室。

他深知,要培养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团队,就必须敢于放手,给他们留出独立思考、自主操作的空间。如果事事亲力亲为,包办代替,团队永远无法真正成长。他可不希望自己像事必躬亲的诸葛武侯那样,最终劳累过度。

离开大队部,刘正茂朝着自家的新房走去。远远地,他就看见母亲华潇春和舅舅华孝义正站在禾堂(屋前的平地)上说话。刘正茂心里顿时升起一个疑问:舅舅不是刚回老家参加春耕没几天吗?怎么这么快又跑回来了?他不由得放轻了脚步,想听听舅舅这次又会找出什么理由来解释。

“大姐,我真没骗你,这次确实是大队同意我出来的。”刘正茂走近时,正听到舅舅华孝义在向母亲解释。显然,在他回来之前,华潇春已经对弟弟这么快又跑回来表示了质疑。

“我信你个鬼!”华潇春的语气里带着明显的不信任和一丝恨铁不成钢的意味,“现在正是春耕最忙的时候,大队怎么可能放你出来?你少糊弄我!”

华孝义见姐姐不信,只好继续解释,声音压低了些:“大姐,我跟你说实话吧。这次我可是花了大价钱,大队才点头让我出来做事的,而且以后也不会再为难我了。”

“花了大价钱?到底怎么回事?”华潇春追问,眉头皱得更紧了。

华孝义凑近些,几乎耳语般说道:“你之前给我的那些好烟、好酒,还有糕点,我全都送给大队的阳队长了。另外,我还塞给了他十块钱。我还跟他保证,年底队里的分红我不要了,按工分该分给我的粮食,我也只要一半,连基本口粮都减半。这样他才松口,给我开了条子放我出来。你看,条子还在这儿呢!”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条。

华潇春不识字,没去看那张条子,只是用带着几分不屑的眼神看着弟弟:“他就这么同意你出来了?你这代价可不小。”

“哎呀,大姐,你又不是不知道,”华孝义说得理直气壮,“在队里干活,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他收了礼,当然乐得做个顺水人情让我出来。”这种“多我不多,少我不少”的话,别人或许碍于面子说不出口,但华孝义说起来却十分自然。

见姐姐似乎不再深究老家的事,华孝义知道自己这关算是过了,连忙问:“大姐,既然我来了,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做的吗?”

华潇春从口袋里掏出几张信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你来得正好。回省城一趟,帮你姐夫去买东西。这新房子里什么都缺,锅碗瓢盆、日常用具都得赶紧配齐送下来。这是我和你外甥商量后列的单子。”

这时,刘正茂走近招呼道:“妈,舅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