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这是一种后知后觉的补偿心理,我不这样觉得。
我以为,这件事的本质,是花了真金白银购票的观众并没有从《大话》中得到满足和快乐,但是后来看了免费电影和盗版影碟的观众,从中得到了足够的满足和快乐。
这固然有时代因素,可根源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期待感错位——当下观众期待的是这个,你给端上来的是那个。
类似的情况在电影界里相当常见,比如《肖申克的救赎》,票房稀烂,口碑爆表,无数观众为它抱屈,但是,将它重映,票房就会好起来吗?
我看不见得。
购票观众是一个非常敏感的群体,想让他们走进电影院,需要一个足够强的理由。
而影碟观众是一个低敏感群体,想让他们租赁影碟,半个理由就足矣。
所以李莲杰的好莱坞功夫片票房不高,DVD销售奇高,这中间有一个非常微妙的心理红线。
理解了这根红线的存在理由和表现形式,我们就能知道商业片应该抓住哪个点、在什么方面妥协。
星爷当年第一次主导创作,他没有进行任何妥协,抓了太多点,导致原本90分钟的剧本被扩张为上下两部,远远超出影院观众的承受极限,哪怕是在今年拍出来今年上映,它也一定打不过《少林足球》……”
主考官们悚然动容。
《少林足球》刚刚拍完,尚未上映,新闻早已铺天盖地。
但是哪怕内部人员,也不敢断言这部由他亲自执导的电影会有怎样的表现。
方星河是目前已知的所有公众人物里,唯一一个将足球票房表现排在大话之前的人。
这番“暴论”,实在有点骇人听闻。
但是方星河的逻辑,又让他们不得不深思。
对不对暂且不好判断,可是,足够独到、足够深刻、足够发人深省,这却是真的。
“你对电影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
谢晓京叹了口气,越发坚定了怎么都要把方星河哄到导演系的决心。
这种看本质的能力,对于导演这个职业而言,实在太重要太关键了,远远比什么色彩构图重要。
谢晓京甚至忽然瞄了一眼王红卫,心想:这小子毛毛躁躁的,能教好方星河吗?
要不,你去带下一届,我辛苦辛苦,亲自来?
王红卫后颈上汗毛艺竖,当时便有所感应——最近这段时间,他实在是经受了太多类似眼神,一撩拨就应激。
他不敢再问方星河任何问题,点评都给略掉了,故作镇定的摆摆手:“好,下一位考生,38号!”
方星河莫名其妙的坐回原位,就感觉这老师好奇怪。
为什么用那种眼神看着我?
你在恐惧什么?
奇了怪了,我也妹开喷啊……
这个疑惑能不能解开,不在方星河自己,要看谢主任到底皮多厚、心多黑。
你方哥到底是你哥,尚未入学,就已经在改变专业生态。
北电这洼小池塘,早晚会被他浪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