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穿成状元妻 > 100110(第9页)

100110(第9页)

萧庆宁却把赵公明等人写的那份即位诏书也盖上了国玺,一并交给王延年和崔固安,说道:“这两份即位诏书我都盖了印,你们带回去给赵公明那些人看,要发哪一份他们自己决定,我都不追究。”

王延年和崔固安愣住了,他们可以想到萧庆宁会用领一份诏书替代,但没想到萧庆宁竟有这种手段!这一来二去,萧庆宁便光明正大把难题丢给了赵公明那些人,不但不追究,还继续给赵公明那些人中伤自己的机会,这算什么?这就是展示帝王气度的阳谋!这跟大宁高皇帝当时给刺客割发代首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可以录入史书的段落。

王延年道:“老臣必不使殿下蒙羞。”

萧庆宁道:“去吧,让他们消停点,别在这个节骨眼让大家都下不来台。”

左王右崔拱手行礼自去,上官妙云惊喜道:“殿下,这招妙啊!但要是那些白胡子老头还是发说你坏话的诏书怎么办?他们可是死都不怕的。”

萧庆宁道:“他们不怕死却怕丢脸,怕辱没了名声和身份,名誉是他们看得比死还重要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我一个女人都有如此气量,他们怎么肯输给我?他们肯定会发白靖文给我写的那一份。”

上官妙云若有所思,萧庆宁道:“但这也只是迫不得已的办法,说到底,他们还是看不起我们是女人,等我正式上了位,以后就不一样了,我会招收女官,办女学堂,开女科举,我还要组建一支女军!”

上官妙云激动到拍掌,“就这么办!别的姐妹不说,你和南姐比谁差了?!你能当皇帝,南姐能带兵打仗,其他姐妹也能当官理政,也能上阵杀敌!”

萧庆宁点了点头,说道:“走吧,还得去见岳芝他们。”

她已经把岳芝和裴定方等将领都召回了京城,一并集合支持她的文臣武将举行议事,以确保即位和国丧不出问题。

按照大宁朝的规制,国丧开始之前,她的即位是要先进行的,即为不是正式登基称帝,即位之后她只是“半个皇帝”,获得了帝位的继承权,由她来主理国丧,负责带领臣民和皇室宗亲办理宣和帝的下葬事宜,等到宣和帝正式下葬之后,由于有守孝制度,她还不能马上登基称帝,民间和官员的守孝日期是三年,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她不用等三年,可以“以日易月”,一般是二十七天之后就能正式登基。

不过萧庆宁无所谓什么登基仪式,她也不打算等到登基之后才办事,现在年关已近,慕容雅博的估计是明年开春解冻就要跟燎人打大战,所以她必须尽快整理好朝局以便一致对外。

现如今,军权在手,大事既定,她的即位仪式和国丧在三日之内迅速办妥,从皇陵回京之后,萧庆宁以守孝为由不开朝会,不接受百官朝拜,而是再次召集慕容雅博为首的心腹在中极殿议事,很快,抢在年关之前,她迅速开始进行一些列的变革。

首先,对文官集团基本不予追究,更有甚者还给了名誉上的封赏,把太傅和太师的头衔给了王延年和崔固安,其他三朝元老各有封赏,连赵公明和齐肃岳都给了少傅和少师衔,这是为了稳住文官基本盘,维持朝政继续运行,吃人嘴软拿人手段,即便清流文官再反对萧庆宁,一时间也不会再闹出格。

与此同时,在兵权方面,萧庆宁大刀阔斧,直接跳过左王右崔和中书省,把武将士兵的地位提高到了空前高度,当然,这也是为了将收服人心,把兵权高度集中掌握在她的手里。

她之前已经让慕容雅博召集大宁各州郡的卫军都指挥使进京,亦即把每个州郡卫军的实际统帅或者节制军事的文官全部召集进京,在年关之前,除了偏远地区州郡的主帅实在没法准时抵达之外,大宁六郡十九州,包括五个都府主帅以及节制军事的文官基本到场。

这是自十五年前,太皇帝召集天下兵马伐燎之后,大宁朝最为盛大的一场军议。

这一日,萧庆宁座下武将如云,除了慕容雅博这个特殊的存在之外,中军府主帅裴定方、右军府主帅李良弼、后军府主帅南云霁,至于陆安国,虽然他还在通天阙防守以防备燎人来犯,但得知萧庆宁成功上位之后,他已经明确表示了支持的态度,令其长子留京城不说,还让副将把兵符给萧庆宁送了过来,这等于是把兵权还给了萧庆宁,任由萧庆宁调配。

至此,五军都督府完全由萧庆宁掌控。

此外,各州郡卫军都指挥使来了二十个,其中,山海郡卫军都指挥使岳芝、朔方郡卫军都指挥使侯莫张崇、燕州卫军都指挥使宋淳为最耀眼的三个,他们都是大宁北境边线州郡的卫军主帅,都是从无数血战中成长起来的将领,其他州郡卫军的都指挥使虽然没有岳芝三人的能力,但能到这个位置的,许多都是当年从武神关成功撤回来的老将,资历名望、领军能力亦都不俗。

至于没来的几个,除了山高水远没赶得及的,当然也有不服萧庆宁,拒绝进京的存在,但这些人还不至于敢公开反叛,因为五军都督府和十之八|九的卫军都已在萧庆宁手中,这些人再不服萧庆宁也不敢起兵造反,对付这些人,萧庆宁不用亲自出面,交给裴定方和陆安国等人去办即可,他们在军中资历老、面子大,许多卫军统帅都曾在他们手底下当差,花些时间总能解决,无碍大局。

除了这些大军的将领,京卫营统帅裴纶,皇城禁军统帅上官妙云,骁骑卫都指挥使沈玄,还有最为奇特的原蒙州平北卫指挥使,现“三州军事统制”左胜也都在场,另外,一些年轻的主战派文臣,比如白靖文、姜明允和林少游等人也都得到了一个位置。

由于萧庆宁正式登基称帝之后采用的年号是“武兆”,后来史官便将这件事记为“武兆大军议”。

第一件事,取消五军都督府,新建“御营五军府”,亦即原本的都府中军变成御营中军,都府左军变成御营左军,其他以此类推,但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名称上的改变,而是军权高度集中以及赋予御营军直接用兵的权力,因为此前都府的统帅想要出兵或者调动兵马,必须经过兵部、中书省再凑请皇帝定夺,这就意味着都府有统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要是没有兵部和中书省的调令,都府统帅往往束手束脚、寸步难行,举个例子,即便斥候探知燎军大部队三日后就要从眼前经过,发动偷袭便有可能取得一场大胜,但这种事也要先经过奏报,得到兵部勘合之后才能出兵,这样一来往往错失战机。

改成御营中军之后,御营五军府的统帅直接向萧庆宁负责,调兵不用再经过兵部和中书省,萧庆宁甚至给了御营府统帅“先打后报”的权力,这大大增加了军队机动性和自由度,也将军队高度集

=请。收。藏[零零文学城]00文学城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中到了五个统帅和萧庆宁自己手里,这些年被兵部和中书省牵制得苦不堪言的裴定方等人得到如此权柄,说是“弹冠相庆”也不为过!

更妙的是,萧庆宁听从慕容雅博和岳芝的建议,直接把大宁划分成五个大军区分属御营五军府统辖,各州郡卫军的都指挥使也不再听从兵部和中书省的调令,而是直接归属自己所在军区的御营主帅,这些都指挥使只要向御营主帅汇报行动即可,也都不必再经过兵部,如此一来,武将皆大欢喜,彻底摆脱文官节制。

但这还远远不够。

?107、朕

由于宣和帝时明知各都府左右都督空缺也不再命武将任职,致使都府统帅实际上名不正言不顺,比如裴定方现在只是都敛事二品武将,这使得他在左右兵部侍郎面前都矮一头,现在萧庆宁将都府改成御营之后,顺水推舟将裴定方等人提拔到一品元帅职,亦即——

裴定方成了御营中军元帅。

李良弼成了御营右军元帅。

南云霁成了御营后军元帅。

陆安国成了御营左军元帅。

而原本的都府前军主帅张泰革职去官,但都府前军并取缔,也改做了御营前军,只是御营前军的主帅萧庆宁直接给了岳芝,同时,岳芝山海郡都指挥使的职位不变,如此一来,岳芝成为了大宁实际上领兵最多的元帅。

而因为岳芝这次的军功和十多年来攒下的赫赫威名,御营前军元帅这个位置实至名归,便是兼领山海郡卫军都指挥使,在座众将亦无人反对。

另外,萧庆宁也给了各州郡卫军的都指挥上升空间。

原来的都指挥使要受到兵部派下来的监军节制,有时一个监军可以管辖好几个州郡的都指挥使,萧庆宁讨了个巧,把监军改成了都统制官,但都统制不再由兵部委派,而是由各州郡卫军的都指挥使“竞争上岗”,这次她就直接任命了八个统制官总领六郡十九州卫军,比如朔方郡卫军都指挥使侯莫张崇任“五州都统制”,燕州卫军都指挥使宋淳任“三州都统制”。

如此,各州郡卫军都指挥使的上升通道就变成了都指挥使、都统制、御营将帅直到御营元帅!

而在都指挥使之下的武将任用,萧庆宁则交给裴定方这些元帅定夺,她整体负责御营,如果非要给她也按一个名头的话,她是御营五个元帅的统领,可以称之为“御营都元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