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时,总设计师“一国两制”的构想虽如曙光般点亮前路,却还未及铸就成为定鼎的国策。
港岛上空,回归的氛围日益浓厚,这既是众望所归的历史大势,也成了悬在许多资本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无论是英资企业还是亲英财团,无不心知肚明,香港回归中国已不可阻挡。
然而,一个奉共产主义为崇高理想的社会主义政权,将如何对待私人资本?这份不确定性催生了巨大的恐惧。
于是,惊惶之下,资本开始“用脚投票”,撤离的浪潮悄然成形,并迅速演变为一股席卷香江的趋势。
就在英资企业纷纷撤离香港之际,一位“史诗级接盘侠”悍然登场。
霍安宁与粱仲韬未曾料到,涂志明布局的第二步竟推进得如此顺利。
四十亿美元收购资产的风声刚放出去,急于套现离场的公司便接踵而至。
对方越急,他们便越从容。
一家家谈、一家家磨、一家家买。
涂志明整日似乎无所事事,只是不断签约、盖章;
秀芝则负责将一份份股权协议锁进自家的保险库。
她早已对金钱失去了真实的概念,呈现出两种极端:
出门逛街,一百来块的衣服嫌贵;
可一旦与涂志明谈起生意,千万、百亿这些数字脱口而出,轻松得像在说几块钱。
港岛曾有人见过这样一幕:
一位衣着朴素的小妇人,从防弹奔驰中走下,在几名保镖的簇拥下,蹲在路边小摊前为一双拖鞋砍价一块钱,争得面红耳赤。
…………
夜晚,涂志明和秀芝在泳池游了几圈,陪孩子们看了会儿电视,便回到了卧室。
他倚在大床上翻看小人书,秀芝则伏在梳妆台前写日记。
两人各自安静,却气氛融洽。
“志明哥,今天看新闻了吗?”秀芝忽然侧过头问。
“什么新闻?”
“洪兴的蒋先生在澳大利亚……街头被刺杀了。”
涂志明一怔,“有报纸吗?”
“在书房,我叫小青送过来?”
“好。”
秀芝拨通内线电话。
不久门铃响起,小青将当日晚报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