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晚上六点多,各国代表纷纷给予陈腾答复。
其中罗斯特给出的答复,是愿意与腾达进行合作,一同研究可控核聚变。
毛熊国、大嘤给出的答复,同样是答应与腾达合作。
其实在回去仔细地讨论一番之后,他们也发现了陈腾的条件只是看上去苛刻。
实际上,并没有那么苛刻。
销毁核武器也好,共同研究也好,都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他们也想要掌控核聚变的力量。
当然,陈腾也没有好心到单方面帮助的地步。
事实上现在腾达掌握的可控核聚变技术还没有达到让人追赶不及的地步。
恰恰相反,腾达在可控核聚变这一块可能还是落后。
原因就在于路线之上。
国际主流的可控核聚变途径是氘氚聚变,之前华国也在研究氘氚聚变。
因为蓝星上的氦3数量实在是太少。
即便成功,也无法实现真正的商业化。
用不了多久,就用光了。
这就导致大家在氘氦3聚变的研究上,基本上停留在理论阶段。
毕竟想要实践,也搞不到太多的氦3。
只有腾达努力地研究氘氦3聚变,成功地实现了可控核聚变。
但这并不代表从此以后腾达就可以高枕无忧。
月球上的氦3,是有限的。
从现在蓝星的能耗来计算,氦3还可以用数千年甚至上万年。
看似很多,但是有了可控核聚变之后能耗肯定也会跟着上升。
就像人类刚刚步入电气时代的时候。
要是按照那个时候的能源消耗进行计算,地球上的石油煤炭恐怕可以用上几亿年。
有了可控核聚变之后,各种各样能耗更多的项目可能也会出现。
比如说腾达准备在月球上建立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
面对这样的情况,陈腾认为有未雨绸缪的必要。
所以在氘氦3的可控核聚变成功之后,腾达公司对于可控核聚变的研究转向了另外两个方向。
第一个,是可控核聚变的小型化。
第二个,就是氘氚聚变。
可在氘氚聚变的技术上,腾达还有一大堆的问题没有解决。
比如说氚滞留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