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震撼的是中央控制室,一整面墙的显示屏闪烁着各种数字和曲线,两个穿白大褂的年轻人正在操作电脑。
“这、这是种地?”李大有结结巴巴地问带路的技术员。
技术员笑了:“叔,这叫工厂化种植。那边是智能控温系统,能根据菌丝生长阶段自动调节——”
“哼!花里胡哨!”李大有强行打断,声音却没了往日的底气,“我们庄稼人讲究的是看天吃饭……”
“大有叔!”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
李水花穿着简单的牛仔裤和白衬衫,手里拿着记录板走来,“您能来太好了,三号棚正缺您这样的老把式。”
李大有哼了一声,眼睛却忍不住往四周瞄:“我就是来看看,你们这些年轻人瞎折腾……”
李水花不以为意,亲自带他参观。
她掀开一个菌袋:“叔,您看这菌丝,比露天大棚的密实多了吧?”
李大有凑近一看,心里咯噔一下……
那菌丝白得像雪,密密麻麻布满了培养料,比他儿子在家折腾的强了不知多少倍。
他强撑着嘴硬:“谁知道长出来啥样……”
一周后的午休时间,李大有蹲在基地食堂角落,捧着饭碗狼吞虎咽。
水花基地的伙食让他暗暗吃惊……
两荤一素,米饭管饱,比家里吃得都好。
“叔,您慢点吃。”同桌的马栓递过一碗汤,“听说您被评上先进了?”
李大有抹了把嘴,掩饰不住得意:“哼!那些小年轻懂啥?我一眼就能看出哪袋有问题!”
这倒是实话,多年的务农经验让他对细微变化异常敏感,已经挽救了三批可能染菌的菌袋。
吃完饭,李大有鬼使神差地溜达到实验区。
透过玻璃墙,他看到凌一农正和李水花讨论什么,桌上摆着几个培养皿。
凌一农的白大褂上沾着泥点,头发乱得像鸡窝,哪还有半点教授的样子?
“……菌草配方还要调整,钠含量偏高……”凌一农的声音隐约传来。
李水花点头记录:“教授,冷库已经准备好了,第一批鲜菇下周就能发往福建。”
李大有听得入神,没注意身后来了人。
“爹?您在这干啥?”儿子水娃的声音吓了他一跳。
“我、我遛弯!”李大有慌忙转身,看到儿子抱着几本书,《食用菌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
“你拿这些干啥?“
水娃眼睛发亮:“凌教授给的!爹,咱家大棚出菇了!虽然个头小点,但水花集团全收了,一斤两块三呢!”
李大有心头一热,嘴上却骂:“不好好种地,净整这些歪门邪道!”
说完背着手走开,脚步却不自觉地往家的方向迈。
当晚,李大有破天荒地去了儿子的大棚。
昏暗的灯光下,一排排菌袋上冒出了小圆菇,像无数个小脑袋好奇地张望。
水娃正小心翼翼地喷水,动作轻柔得像对待婴儿。
“喷那么多干啥?烂了咋办!”李大有习惯性地呵斥。
水娃头也不回:“凌教授说了,出菇期湿度要保持在85%。爹,您看这个,”
他指向一个菌袋,“是不是有点发黄?”
李大有凑近观察,多年的经验让他立刻判断出问题:“通风不够!明天把这边塑料布掀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