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细节决定成败的例子名人 > 第10部分(第1页)

第10部分(第1页)

两个人操作的工作量减为一个人,生产力会因此提高一倍, 甚至一个人兼顾两部机器,这样生产力就提高了四倍。”     王永庆认为,正是这种对于细微之处的了解,才能真正提高管理的水准,因此,他认为 美国的管理太老了,他们只重视“面”和“线”,而忽视了“点”。他认为管理最大的问 题还是在“点”上;各事物的基本问题还是在“点”上,只要“点”做到真正完善,那么  “线”和“面”也简单了。     王永庆成功的例子说明细节是一种创造。不要以为创造就非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工 作中的小改小革,细节调整同样是一种创造。“细致到点”,从细节中找到创新的机会―― 这就是王永庆成功的秘密。     一个企业要创新,必须加强对细节的关注。一向以创新意识著称的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 曾经说过:“创新存在于企业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事实上,海尔集团在细节上创新的案 例数不胜数,每年仅公司内以员工命名的小发明和小创造就有几十项之多,并且这些创新 已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所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关注细节,谁就把握了创新之源,也就在竞争中抢得 了先机。                行之有效的创新,在一开始可能并不起眼。                                       ——彼得·杜拉克  2。倒茶水的老头——细节是一种功力     我在《营销人的自我营销》中曾说:世界上最难遵循的规则是度,度源于素养,而素养 则来自于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细节的积累,这种积累是一种功夫。                                                                       46

……… Page 48………

第4 章 用心才能看得见                                  ID2002  成功的应聘者    我曾看这样一个故事,觉得对现在的企业和个人都具有借鉴意义:     某著名大公司招聘职业经理人,应者云集,其中不乏高学历、多证书、有相关工作经验 的人。经过初试、笔试等四轮淘汰后,只剩下 6 个应聘者,但公司最终只选择一人作为经 理。所以,第五轮将由老板亲自面试。看来,接下来的角逐将会更加激烈。     可是当面试开始时,主考官却发现考场上多出了一个人,出现 7 个考生,于是就问道:  “有不是来参加面试的人吗?”这时,坐在最后面的一个男子站起身说:“先生,我第一 轮就被淘汰了,但我想参加一下面试。”     人们听到他这么讲,都笑了,就连站在门口为人们倒水的那个老头子也忍俊不禁。主考 官也不以为然地问:“你连考试第一关都过不了,又有什么必要来参加这次面试呢?”这 位男子说:“因为我掌握了别人没有的财富,我自己本人即是一大财富。”大家又一次哈 哈大笑了,都认为这个人不是头脑有毛病,就是狂妄自大。     这个男子说:“我虽然只是本科毕业,只有中级职称,可是我却有着 10 年的工作经验, 曾在12 家公司任过职……”这时主考官马上插话说:“虽然你的学历和职称都不高,但是 工作10 年倒是很不错,不过你却先后跳槽12 家公司,这可不是一种令人欣赏的行为。”     男子说:“先生,我没有跳槽,而是那12 家公司先后倒闭了。”在场的人第三次笑了。 一个考生说:“你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失败者!”男子也笑了:“不,这不是我的失败, 而是那些公司的失败。这些失败积累成我自己的财富。”     这时,站在门口的老头子走上前,给主考官倒茶。男子继续说:“我很了解那 12 家公 司,我曾与同事努力挽救它们,虽然不成功,但我知道错误与失败的每一个细节,并从中 学到了许多东西,这是其他人所学不到的。很多人只是追求成功,而我,更有经验避免错 误与失败!”     男子停顿了一会儿,接着说:“我深知,成功的经验大抵相似,容易模仿;而失败的原 因各有不同。用10 年学习成功经验,不如用同样的时间经历错误与失败,所学的东西更多、 更深刻;别人的成功经历很难成为我们的财富,但别人的失败过程却是!”     男子离开座位,做出转身出门的样子,又忽然回过头:“这 10 年经历的 12 家公司,培 养、锻炼了我对人、对事、对未来的敏锐洞察力,举个小例子吧——真正的考官,不是您, 而是这位倒茶的老人……”     在场所有人都感到惊愕,目光转而注视着倒茶的老头。那老头诧异之际,很快恢复了镇 静,随后笑了:“很好!你被录取了,因为我想知道——你是如何知道这一切的?”     老头的言语表明他确实是这家大公司的老板。这次轮到这位考生笑了。        47

……… Page 49………

第4章 用心才能看得见                            ID2002    我曾经说过,一个人的能力是一种不能用编程来表现的东西,因而是学不到的。世事洞 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个考生能够从倒茶水的老头的眼神、气度、举止等,看出 他是这个企业的老板,说明他是一个观察力很强的人。这种洞烛入微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 能够练就的,而需要长期的积累,在注重对一个细节的观察中不断地训练和提高。成功者 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做小事情,能够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不论什么事,实际上都是由 一些细节组成的。     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谈,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 期而至。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是水到渠成后的惊喜。     作为企业;在用人方面,不能光凭其嘴上讲的,纸上写的,而应多考察其生活中工作上的 细节,而这些细节又不是科技尖端领域,是极其简单的极其容易的事情。对于现代企业而 言,不能以学历、职称、相貌等表面现象来选择人才,要更多地注重人才的能力。我在给 许多家企业作咨询顾问时,在选拔人才中总结了如下一些要注意的细节:      简历并不能表示应聘者的能力,你要了解应聘者的缺点在哪里?      学历与工作经历哪个对你企业更重要?      求职者有没有个性特征?他(她)的个性特征表现在哪个方面?他(她)有无合作        精神?是不是个偏激的人?      企业是不是给应聘者许下了过高的承诺?让应聘者对公司的期望值太高。      招聘人员是否给应聘人员更多的表现机会?双方的交流是否充分?      招聘人员对自己的形象是否足够注意?是否有足够好的口才?足够清楚的招聘风        格?  教授的测试题    有位医学院的教授,在上课的第一天对他的学生说:“当医生,最要紧的就是胆大心细!” 说完,便将一只手指伸进桌子上一只盛满尿液的杯子里,接着再把手指放进自己的嘴中, 随后教授将那只杯子递给学生,让这些学生学着他的样子做。看着每个学生都把手指探入 杯中,然后再塞进嘴里,忍着呕吐的狼狈样子,他微微笑了笑说:“不错,不错,你们每 个人都够胆大的。”紧接着教授又难过起来:“只可惜你们看得不够心细,没有注意我探 入尿杯的是食指,放进嘴里的却是中指啊!”     教授这样做的本意是教育学生在科研与工作中都要注意细节。相信尝过尿液的学生应该 终生能够记住这次“教训”。                                                                       48

……… Page 50………

第4 章 用心才能看得见                                  ID2002    注意细节其实是一种功夫,这种功夫是靠日积月累培养出来的。谈到日积月累,就不能 不涉及到习惯,因为人的行为的 95%都是受习惯影响的,在习惯中积累功夫,培养素质。爱 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有意思的话:“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 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也就是说“忘不掉的是真正的素质”。而习惯正是忘不掉的最重 要的素质之一。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 凡?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在海尔厂区上下班时工人走路全部靠右边走, 没有其他企业员工潮进潮出的现象,完全按交通规则,这就是不简单。难吗?不难,行人 靠右走这是小学生都懂的规则,可很多企业没做到,海尔却做到了。这就是素质,海尔人 的素质,在小小的走路这一细节上就体现出来了!     如果没有良好习惯为基础,任何理想的大厦都难以建立起来。而习惯恰恰是由日常生活 中的一点一滴的细微之处的不断积累所形成的。所以,中国古人说的好: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讲,习惯是人生之基,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如何常常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也可能导致事业的成败。俄罗斯教 育家乌申斯基(1824…1870)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思维习惯中所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 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可以享受它的‘利息’。”另一方面,“坏习惯在同样的程 度上就是一笔道德上未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其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 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要把重视细节、将小事做细培养成一种习惯。通过长期积累,自然会使你在所做的工作 中有大的提高。如果只图一时,而不顾长远,自然起不到这样的效果。就像毛泽东所说的: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在一时,而在一世,在每一个细 节上把事情做好是相当难的。     所以,成功是一个日积月累、持续不断的过程,任何希图侥幸、立时有成的想法都注定 要失败的。中华武术中的“功夫”,就是基本动作天天做,本身就有日积月累的含义。  3。加加林成为太空第一人的秘密——细节表现修养     细节总是容易为人所忽视的,所以往往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状态,因而也最能表现一 个人的修养。正因为如此,透过小事看人,日渐成为衡量、评价一个人的最重要的方式之 一。现在,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还专门针对细节下些功夫,设计些细节方面的试题, 通过细节来观察应聘者;有的用人单位甚至通过“吃相”、“笔迹”等细微小事来决定用 人与否。  地毯上的纸团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关于应聘的故事:        49

……… Page 51………

第4章 用心才能看得见                            ID2002    有家招聘高级管理人才的公司,对一群应聘者进行复试。尽管应聘者都很自信地回答了 考官们的简单提问,可结果却都未被录用,只得怏怏离去。这时,有一位应聘者,走进房 门后,看到了地毯上有一个纸团。地毯很干净,那个纸团显得很不协调。这位应聘者弯腰 捡起了纸团,准备将它扔到纸篓里。这时考官发话了:“您好,朋友,请看看您捡起的纸 团吧!”这位应聘者迟疑地打开纸团,只见上面写着:“热忱欢迎您到我们公司任职。” 几年以后,这位捡纸团的应聘者成了这家著名大公司的总裁。     这道显然是专门用来考察求职者细节的试题,使得一些志在必得的应聘者纷纷铩羽而归。 在这里,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就决定了面试的成败。     对于求职者来说,展现完美的自我,是需要靠细节来体现的,所以,时时处处勿忘细节 自然是渴望成功的人必须要注意的。  记住学生名字的应聘者    某学校招聘教师,要通过试讲从几名应聘者中选出一名。几位应试者都做了精心的准备。 因为校方要在最后一关试讲中只选择一个。     铃声响了,一个个试讲者分别微笑着走上讲台。师生互相致意后,开始讲课。导入新课、 讲授正文、总结概括、复习巩固……各项工作进行得还算顺利。为了避免满堂灌,有一个 试讲者也效法前面几位试讲者的做法,设计了几次并不高明的课堂提问,但效果一般。下 课时,比较自己与前几名试讲者的效果,这名试讲者估计自己会输。     谁知,第二天他即接到被录取的通知。惊喜之余,他问校长为什么选中了他。“说实话, 论那节课的精彩程度,你还稍逊一筹。”校长微笑着说:“不过,在课堂提问时,你叫的 是学生的名字,而他们却叫学号或用手指。试想,我们怎能录用一个不愿去了解和尊重学 生的教师呢?”     叫学生的名字而不是学号或用手指,事情虽小,却反映了讲课者对学生的的尊重,体现 了一片爱心。同时,对于应试者来说,记住学生的名字,也是一种应试准备,而且是更精 细的准备。正是这种细节上的准备,使他与其他应试者区别开来。  第一位进入太空飞船的加加林    1961 年 4 月12 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 4。75 吨重的“东方 l 号”航天飞船进入太 空邀游了 89 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他为什么能够从 20 多名宇航员 中脱颖而出?     原来,在确定人选前一个星期,航天飞船的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前,只有 加加林一个人脱下鞋子,只穿袜子进入座舱。就是这个细小的举动一下子赢得了罗廖夫的                                                                      50

……… Page 52………

第4 章 用心才能看得见                                  ID2002 好感,他感到这个 27 岁的青年既懂规矩,又如此珍爱他为之倾注心血的飞船,于是决定让 加加林执行人类首次太空飞行的神圣使命。加加林通过一个不经意的细节,表现了他珍爱 他人劳动成果的修养和素质,也使他成为遨游太空的第一人。     我也看到过一个相反的例子:北京某外资企业招工,报酬丰厚,要求严格。一些高学历 的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几乎就要如愿以偿了。最后一关是总经理面试。在到了面试时间 之后,总经理突然说:“我有点急事,请等我 10 分钟。”总经理走后,踌躇满志的年轻人 们围住了老板的大办公桌,你翻看文件,我看来信,没一人闲着。10 分钟后,总经理回来 了,宣布说:“面试已经结束,很遗憾,你们都没有被录取。”年轻人惊惑不已:“面试 还没开始呢!”总经理说:“我不在期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本公司不能录取随便翻阅 领导人文件的人。”年轻人全傻了。     细节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加加林脱袜子的举动,体现了他对别人劳动成果的尊重; 而未经允许即翻看经理文件的年轻人,甚至缺乏基本的礼貌。     细节的成功看似偶然,实则孕育着成功的必然。就像浪花显示了大海的美丽,但必须依 托于大海而不能独立存在一样。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戴维·帕卡德(惠普创始人)  4。GE的莎士比亚考题——细节体现艺术     如果说管理的一般法则是科学,那么在管理中细节就是艺术。不少人可能有体会:谈及 企业管理方面的事,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那些深奥的管理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