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天衍录领域晶章怎么获得 > 二天碑学院(第1页)

二天碑学院(第1页)

徐林穿好学院统一制式的冬袍,端起洗漱用品,打着摆子往寝房后院的盥房走去。

“阿嚏——”

一路上徐林猛打了几个喷嚏,看来是真的受寒了。

体质已经虚弱到这种地步了吗?徐林暗自揣度到。他的心中隐隐有了一些不好的预感,恐怕自己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走了几步,徐林的身子便慢慢感觉到有一点温暖,这完全得益于他身上这件深青色以素白描边的学士袍。这件看似平平无奇的冬袍虽说在天碑学院是人手一件,但朴素的外表下,却蕴藏着世间罕见的惊人价值。

如果细心地拆解这件学士袍,会发现它由三层密缝织造的工艺制成。最外层材料是产自西域永州的长绒棉所织的布料,长绒棉这种珍稀的植物只生长在常年光照条件极佳的地区,苛刻的生长条件带来了极少的产量与极高的棉花品质,因此由长绒棉作为材料的织物在整个五域九州也只有少数世家大族和超级富贾才用的起。

袍子中层缝入的天然鹅绒,亦是通过精挑细选,只使用最为柔软的鹅颈绒,如徐林这样五尺三寸中等身材的尺寸用量,也需要将近一百只成年白鹅才能收集足数鹅绒。里层内衬则是来自南域越州的雪蚕丝纺织而成的绸缎,这种绸缎不仅材料珍稀,更可贵的是它的工艺,经过多年培训的纺娘需要将缫取的珍贵雪蚕丝反复精炼,直到完全去除生丝中的杂质,达到晶莹剔透、隐有丝鸣的地步,再加入越州特产的药材浸泡处理后,才能进行纺织。这样制成的绸缎至轻至柔至韧,若制成夏衣,穿在身上仿如无物,清爽无比;若用作冬衣里衬,则在柔软舒适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贴合人体,让人在行动时完全不会有任何一点穿上厚衣时的阻滞感。

一件看似平平无奇的学士袍,却是集合了千年人类纺织技艺的智慧结晶,更是彰显一个疆域广阔的强盛帝国财富实力的瑰宝。从某种程度上说,天碑学院的生活物质条件甚至可以与皇室水平相当,他们绝大部分的生活物资,也都是由历代皇室直接调拨、安排。虽然天碑学院严格意义上说是民间组织,与朝廷并无从属关系,但无论哪个朝代,都会把学院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尤其是本朝的昭武皇帝,自继位以来更是多次拨款遣使兴修学院,让学院从过去只能容纳三百余名学子的规模,扩充到了可容纳近四百人左右。昭武四年,皇帝亲巡学院,小住一月后,竟离奇地下旨在学院旁修一座行宫,同时打算安排一班宫人留在学院,来负责学院师生们的衣食起居。本来这是极为荣宠之恩赏,然而不可思议的是,这一恩旨居然被前代院首冒着大不韪给断然拒绝了,为此甚至差点惹怒昭武帝。

前代院首给出的理由是,学院终归是读书人的清修之地,若常有天子御驾在侧,师生难免为世俗缛节所累,乱了心性,坏了学院的传承,也就再无法专心修典著论,为帝国效力了。

不过这种理由,但凡有点见识的人都能看出来,只是学院方面给了皇帝一个台阶而已。前代院首宁可冒着抗旨杀头的风险,也要拒绝皇帝在学院建设行宫的要求,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当朝皇帝对天碑学院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其真实目的是什么?皇帝亲巡学院期间又发生过什么?

种种内情,恐怕只有当事的两位巨擘才真正清楚。

官宣之外,流言四起。例如朝廷内部就流行着一种解释,说因为昭武帝的老师,也就是当朝三公之一的姜太傅,曾是前代院首的得意弟子,但太傅年轻时因为做了错事被恩师逐出了学院。太傅回归家族后屡立大功,成功继承三公之职与家族爵位,并成为帝师。

功成名就之后的姜太傅想要借皇帝之手荫泽师长与学院,报答前代院首当年的授业之恩,于是才有了修行宫之建言。

与朝堂版本对应的,江湖坊间亦有传言。说当初那道旨意,是皇帝的心腹幕僚——临渊阁阁主筹划的,临渊阁作为皇帝直属的秘密情报机构,其目的是探寻天碑学院传承三千年的隐秘……

当然,无论朝野内外,传言终究只是传言,尤其当这种传言涉及到了人间的万乘之尊,谁也不敢在明面上继续发酵。二十余年过去了,关于昭武皇帝与天碑学院的种种猜想,终是渐渐随着前代院首的去世,一同被埋入了黄土。如今人们只知道天碑学院深受皇家恩宠,有着极好的生活条件与极高的入学门槛,两者之间维持着紧密而互惠的关系,这便足矣。

洗漱完毕,徐林回到屋内自己的桌案旁,坐在铜镜前,镜中映出一张枯槁消瘦且无甚血色的少年脸庞。其实若不是因为气色的原因,徐林本应算得上是俊俏,毕竟他母亲也曾是个十里八乡闻名的清丽美人,但现在无论谁看到他,都会觉得他身患绝症命不久矣。但这种气血衰亏的脸相并不会持续太久,一般在巳时前后,徐林就能恢复到接近正常人的气色。在这之前,徐林从不早起露面,甚至连缺席春祭也不例外,只为隐瞒这一现象。但今天,徐林却是无论如何也必须破例跟同学们一起去参与学院的这件“大事”了。

看着镜中的自己,徐林淡淡一笑,喃喃自语着:“或许短命也有好处,不用像大哥那般被母亲催着娶妻生子,也不用如父亲那般慢慢变成迂腐无趣的老叟。只是可惜……看不到薇儿妹妹成亲穿嫁衣的那天,也看不到……”一时间,徐林脑中竟闪过许多张脸,父母,兄妹,同窗,儿时的街坊玩伴,还有那个青梅竹马,不知是否还在家乡等自己的姑娘……

大家应该都还会一直好好活下去吧,自己却不知还能存在于这个世上多久了。徐林曾以为自己早已看开生死,没想到自以为古井无波的心境,却还是如此轻易地激起了一点波澜。

但很快,他又收敛了一切的情绪,快速用清凉的井水抹了一把脸,重新换上一副玩世不恭的表情,轻轻地哼唱道:

“几度露华深重,一帘楼阁春风。广寒映卧龙,谁忆水月光中。如梦,如梦,觉来悠悠长空。”

这首徐林最爱的词曲,却是他从天碑山脚下的梅兰镇青楼里学来的。说起梅兰镇,就不得不说到天碑学院的起源……

天碑学院建于北域岚州的天碑山顶,岚州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多奇山伟峰,至今仍有许多人迹未至的神秘之地。相传,三千年前学院的创始圣人原是当世一位身份极为显贵之人,一日梦中受上苍感召,自中州出发,跋涉千里来到岚州,根据梦中线索找到了一座当时还没有命名的无人巨山。

经过一番艰辛地攀登后,圣人在山顶发现了一片上古碑林。碑林中有数以千计的来历不明的巨型石碑,上面刻有当世人无法辨认的奇怪图案,瑰丽宏伟,神异非凡。

圣人根据梦中上苍的启示,再结合当世的人类文字,凭借自己的旷世天赋与金石般的决心,潜心参悟一年后,终于创出了一套“古译法”。成功找到了人类文字与上古碑文图案间的关联,开始能够艰涩缓慢却稳定地翻译上古石碑中的内容。

翻译一段时间后,圣人发现,石碑林的石刻碑文简直是一座无穷无尽的知识宝库——里面的内容涵盖天文地理、万物博记、农工技法、医卜术数等等,甚至还有教导人们的为人处世之道与治军用兵之法。

碑文中所记载的技术、工艺与思想都是圣人闻所未闻的,并且其先进程度远超当时的人类文明,如果能够善用,将大大提升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

于是,圣人认为这石碑林是上天所恩赐的“天书”,故将此无人巨山命名为“天碑山”,将山顶的上古石碑林命名为“天碑林”。

此后的数年里,创始圣人全身心投入到了研究、译著天碑林内容的工作中,一块接一块,并将这些知识记录成册。为了专心完成这项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圣人抛却了凡尘俗世的一切因果,只带了两个最信任的随从,在天碑山上搭了一间草庐,每日只顾废寝忘食地翻译、记录天碑林中的知识。

但是,圣人终究还是人,十余年过去后,即使穷尽圣人的人力之极限,通过古译法所获取的天碑内容仍不足碑林的百分之一。于是圣人回归家族,并利用从天碑林中习得的知识迅速获取了万贯家财。随后,又利用这些资产在天碑山上创立并兴修了“天碑学院”,广招天下英才。

圣人专门挑选同样拥有绝佳悟性的人收为弟子,教导他们学习天碑林知识,传授他们古译法,并率领弟子们与他一同参悟、翻译碑文。

之后数十年,创院圣人及弟子们将所获知识分门别类,编撰成书,终于著成了一套惊世骇俗且包罗万象的丛书——《天衍录》。

随着天碑学院的名气越来越大,众多因为天资不足而无法进入学院的人汇集在了天碑山脚下,只为偶尔能够接触到山上的这群神秘学士,好获取一些超前的知识,久而久之这里便形成了一个小型城镇。

这个小城镇取“梅兰,君子之友”的寓意,被命名为“梅兰镇”。

梅兰镇依托天碑学院,经过近三千年的发展,早已经从当初的一个小城镇变成了岚州首屈一指的大城。如今这里定居百姓超五万户,几乎可以媲美岚州的州府五鹿城,梅兰镇上的各行各业,尤其是商业、娱乐业尤为发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