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机关里怎么混 > 第3部分(第1页)

第3部分(第1页)

“这次换届,就是赵广东提出不当农技站长,考上电大学习了半年的时候。现在,局里还是指定的一个人暂时负责农技站的工作。”

“瞧瞧,他这情绪闹的真不是时候啊!” 薛冰笑着说,

“他肯定没有考虑这么远。但这次换届,以赵广东的年龄,可是他能否走上领导岗位最后的机会了。” 薛冰点着头,听陆晓明有板有眼地说着,

“赵广东托人,做常林乃至市委常委一级领导的工作。但他知道不论是讲关系还是讲硬通货,自己的份量似乎都还不够,因此他把重点就放在本单位推荐提名上了。”

“行啊,晓明,你很懂行哦” 薛冰嘴里说着,心里直替赵广东摇头。你赵广东有能力,工作中也做出了不少成绩,但领导不帮你,就可以说这是每一个职工应尽的责任。除非你真有天大的本事或者做出了惊天的业绩。因此,在考虑竞争干部提拔名额时,赵广东肯定也是心虚得可以。这也看得出来,一个人的工作,在干部任用时到底能占到多大份量了。

“让薛局见笑了,我对你可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哟。推荐提名,赵广东有一定优势,或者换句话说,他们有一批人裹得紧”陆晓明接着说,

“但在酝酿推荐后选人过程中,农业局出现了农技站长赵广东和种子站长张勇激烈竞争的局面。一方面大家都走上层路线找关系,另一方面双方又在局机关各拉一伙争推荐票。论能力,张勇也有他的长处,何况他是正牌的本科文凭,年龄也只有三十四岁”

“而作为局里一把手的常林这时站在了张勇一边,也不知道是组织的意图还是他的意图,总之,常林在召开职工推荐大会的前几天,私下里做了一些职工的工作,动员大家推荐张勇”

哦,是这样,薛冰明白了。

*推荐,从组织程序上讲是提拔领导干部的第一关,说重要当然重要。推荐上去后,市委研究同意,才有下一步的考察公示任命等等。如果推荐都没有,那就淘汰了。

但薛冰心里清楚,也不尽然。

记得那次乡镇换届,薛冰被市委组织部抽去参加考察组,在考察一个镇领导班子组成的过程中,接到市委组织部长的电话,直接就把一名乡镇中层干部,纳入拟任副职名单考察了。当然,在这么操作时考虑了两个因素:一是整个镇班子换届,人数多,正副书记、镇长再加上党委委员有十二人之多,好浑水摸鱼;二是没有人闹。

这就是说,如果你上面有人,通了天,这些都不在话下。

也正是在那一次,因为年轻,薛冰意气用事,在向市委汇报时,将一名群众反应很好的副职领导,硬生生地推荐给了市委,而将市委原定的拟任人员排在了后面。那个人自己也没有想到,就这么起来作了镇长,而市委原定的人,虽然群众反应人品不佳,也仍然调到另一个乡当了书记。

薛冰听说,注意这个听说,现在好多听说后来证实都是真有其事的,但就是没有人去查,也就不能拿在台面上来作为证据。薛冰听说,那个市委内定的人,曾经在歌厅嫖娼时遇公安清查,自己奋不顾身跳窗才跑脱了的,当然市委领导是不会知道这个的。薛冰还听说,市委之所以要用此人,是因为地区区委有一位领导打了招呼,而这位领导可是收了人家多少多少好处的,因此必须兑现自己的承诺。就像签了合同一样,要履行自个儿的义务。说的是有鼻子有眼,当然也没人去查。

薛冰对自己主持公道推荐了群众公认的人,沾沾自喜没有几天,就意识到自己犯了大忌,上下都得罪了人。这对他自己的仕途有一些影响,其实他跟那个他极力推荐的人不过是点头之交。

薛冰一想就想远了。唉,这里面的名堂多,没有过硬的东西,一不留神就被干掉了。

第六章 怨气冲天

薛冰雄心勃勃地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他所想的有意义,不仅在本市,而且在本省乃至全国,都有意义。

交接仪式暨职工见面会上不愉快的插曲,以及听到的农业局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都改变不了他的初衷。

私下里他甚至认为,存在问题未尝不是机会。当然,他也还没有自负到,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可以搞定这一切。

从来他都认为自己的长处,在做事而不是谋人。他认为许多人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勾心斗角,算计来算计去,也不嫌心里累得慌,无聊。他自信,给他多大权力,他就能够把那个事业做多大。至于别人热衷的争名夺利,他不管。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

这就是薛冰。

至于局长郑兴林,年近五十,是个老江湖了。他在乡镇搞过,在市级三个部门当过一把手,当一把手的年头都已经超过十年了。这次从计生委平调到农业局,越调越差,这使他的火气随着年岁增加不但未见减小,反而越来越大了。

郑局长甚至会上会下都要发一通牢骚,说他到农业局来是组织上亏待他了。

或许,向职工表示,自己到这儿来也是不乐意的,这在牢骚满腹的农业局可以找到更多认同,以避免矛盾过多地转移到自己身上。看,你们有意见,我还不是一样。薛冰猜,这是郑局耍的一个小花招而已。

但不满归不满,工作还是要做。谁都知道,如果你任性胡来,跟组织上耍脾气,吃亏的还是你自己,不信你试试?所谓的官,不就是组织上的一纸红头文件么?更准确地说,是红头文件上一、二行字而已。任命是一张纸二行字,免职还不是一张纸二行字,你胳膊还能扭过大腿?

薛冰他们那一批任免文件就是这样的:滨江市委组织部关于某某某等人职务任免的通知,滨委组干'2005'21号,因换届,其它的或者因机构调整,或者因工作需要,写个这样那样的理由,也有不写理由,直接就写,经2005年3月23日市委常委会研究同意:某某任什么局副局长,等等,免去某某某什么局局长。落款*滨江市委组织部,年月日。

郑局当部门一把手时间长,平调了几回,属于那种提市级领导提不起来,自己也不愿下的情况。

郑局大学学医,先后在乡镇当过副职和正职,回到市级部门,管过粮食、计生工作,现在来到农业局,就是没有搞过医疗卫生这个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导嘛,搞的是管理又不是业务工作,因此懂不懂行是次要的。想必组织上是这样考虑的。

再说了,重要的是那个位子,而不是哪个人。也就是说,人们尊重或者服从的是局长,而不管局长是郑兴林、王兴林还是张兴林。

郑局带领全体班子成员,开始听取各科室负责人的工作汇报,接下来还准备到部分乡镇农服中心进行工作调研。这是新官上任的传统套路:先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再寻机出手,也就是烧三把火的问题。你看看从中央到地方,那电视新闻头条的报道就知道了,某某领导到什么地方检查调研了。一般没有一上来就风风火火干起来的,道理很简单,情况不清,容易出错。如果一上来就打哑了,那领导的威信没了,工作也被动了。甚至会像民间顺口溜讲的:蹦起蹦起先下课。

这一调研不打紧,从局机关各科室听取汇报,这才开了个头,郑局的头就大了,火气也更大了:怎么到哪一个地方,都是来收拾“烂摊子”的?

职工见面会上,以农技站长赵广东打头阵的戏剧性冲突,只是冰山一角。或许是知道新来的一把手,与常林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关系。而常林一调,再也管不了自己。赵广东等部分职工抓住机会,通过局领导下去调研和单独向局领导汇报等方式,甚至于在局里召开的各种会议上,坚决地要求局新班子,纠正常林原有的一些错误作法,特别是用人进人是不是符合组织规定,还要求对原来的财务进行清理,公开帐目,给职工一个说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