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阳明路地铁口的地址 > 第十一章 忘河惊魂(第1页)

第十一章 忘河惊魂(第1页)

不久我们到了高坪,在一户农家的院里见到了贵叔。

农家院子的石桌上放着强光手电、防毒面具、登山绳、铁链、战术匕首和工兵铲等装备。我发现有些居然是外国货,甚至比我在战场上装备的都还要好。

贵叔走到我跟前说:“拿去吧,扇架,用来装玄铁扇。”

扇架的模样就像一件战术背心,背后从右肩斜立着一个长方形的架槽,大小不偏不倚,背在身后正好固定,方便拿取,很是合身。

这时,房内走出一名老者,两鬓如霜已斑白,体态精壮,虽一身农装但气度不凡,一双大手虎口处分别刺有“忠勇”二字。

老者见到贵叔无比激动,贵叔立刻相迎单膝跪地:“前辈,许久不见,身体可安好?”

老者扶起贵叔哽咽地说:“安好,安好,都是托老太君的福。”

还没等贵叔起身,老者有继续问道:“老太君可好?伤情是否已恢复?”

贵叔扶着老者在院内的石凳坐下说:“前辈,不瞒您说,母亲年事已高,身体情况大不如前,旧伤发作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老者表情从激动变成了担忧:“只要老太君身体能够恢复,我赵忠死不足惜。”

贵叔握着赵忠的手:“前辈,我这次来就算为了您信上写的东西,无论如何这次一定要找到。”

赵忠突然站起身来厉声说道:“人生短短数十年,生命无常,世事难料,我赵忠虽不成器,但却明事理,知忠义,辨恩仇!始祖早有训凡遇杨太祖公后人有难必倾所有以报之!”

贵叔双眼已红润,用力握住老者的手。

那老者继续说:“自从应龙先祖主公仙逝之后,我赵忠一脉世代守卫海龙囤,几百年来一直深受杨太祖公及后人恩惠,更何况杨某全家均是老太君所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赵忠守在这海龙囤下五十载春秋,早已将海龙囤十八天险要害处熟知于胸,今日先祖在上我赵忠必赴汤滔火助杨门后人入囤取宝!”

一般话说得在场的众人热血沸腾!贵叔更是拱手跪地向赵忠行跪拜礼:“多谢前辈相助!”

赵忠再次扶起贵叔:“怀贵,什么时候出发?”

贵叔抬头看看天说:“等夜深!”

饭桌上,酒过三巡的众人向贵叔打听赵忠老爷子的故事,贵叔豪气一笑对着赵忠说:“前辈,如若不嫌弃,可否与这些后生说说?”

赵忠一碗酒喝尽笑道:“难得今日众兄弟不嫌弃,来看我这个老匹夫,我就给大家说说这海龙囤的故事!”

两千多年前,夏商周时期,百濮地周边,也就是现在的贵州有一个叫“夜郎”的小国,兴盛于战国,灭于汉末,短短三百多年便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里。

大唐王朝建立后将天下分为三百六十州,贞观年间,建立播州。

播州,地势险峻,人迹罕至,多是安抚招纳少数民族聚居之处,历来被视为蛮夷之地。

唐懿宗时期,本是玄宗为了制约吐蕃而扶持建立的云南少数民族联盟南诏居然建权立国,入侵大唐王朝。经历安史之乱的唐王朝又遇裘甫、庞勋农民起义,便无暇顾及远在边陲的南诏叛乱。

十年时间,南诏越发狂妄,皇帝蒙世隆更是亲率精兵大举侵犯大唐,直指锦州,也就是现在的成都。

唐僖宗时期,下诏书招募天下精兵收复播州讨伐叛贼,一时间天下群雄纷纷向播州挺进,大战全线爆发。

杨家始祖杨端心怀天下,为国分忧,倾家之财打造精良武器,举族中精锐将领,亲领“八姓”家族亲兵出征播州!赵忠便是其中一族“赵”氏亲兵。

入播州后,杨端便在高耸入云,巍峨千米,易守难攻的高遥山安营扎寨。很快,便取得了与南诏精锐罗闽部族首战的胜利。这让之前入播平乱却屡屡受挫的其他义军士气大振,纷纷加入杨端的军队,共同推举杨端为统帅,后又与当地因南诏入侵躲避战乱迁入深山的黄、蒋、臾三大仡佬族歃血为盟。

在杨端的指挥下,义军越战越勇,捷报连连,最终在高遥山下的罗闽河全歼敌方精锐,南诏全面撤出播州,不敢来犯。

唐王大喜,特许杨端氏族永守播州,册封杨端为“播州侯”。为复兴播州,杨端亲自走访四方,结识会盟周边各族并搜寻因战乱流离失守的当地夷人学习汉族文化,复耕开荒,种田畜牧,大兴水利,休养生息。

朱温篡唐后,中原经历了五代十国的纷乱变革,中原大地战火笼罩,各地群雄割据,天下大乱。南诏也趁机再乱播州,重燃战火,最终为化解民族矛盾,保留汉唐血脉,延续杨氏一族香火,久卧病榻的杨端决定于当地夷族血脉相融,为保宗族血脉和播州子民,杨家几代先祖先后战死沙场,历经百年拼杀终统一播州全境。

北宋时期,谨遵仙人“不忘出身”遗训的杨氏家族重新复归失去交往二百余年的中原政权,宋徽宗赵佶册封其为播州安抚使,世袭永镇播州。

在杨氏一族的励精图治下,播州长治久安,欣欣向荣,播州之地一时成了不受战争侵扰的富足地域。但本想独善其身,韬光养晦的杨氏一种最终还是卷入了“宋蒙之争”。

蒙古大汗窝阔台大举侵宋,将守卫薄弱的四川地区作为主攻方向。十万南宋守军节节败退,溃不成军,蒙古铁骑兵团势如破竹,一路攻城拔寨,所到之处哀鸿遍野,最终,宋军残部被蒙古大军围困于青野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