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大清龙棺廉贞 > 第46部分(第1页)

第46部分(第1页)

个劲的夸赞柳叶有文化,说是他这个后代子孙还没有一个外人了解自己的祖宗,有些愧对祖先,说着说着,竟然有些动情。

大牙一看,赶紧劝老爷子说:“大爷,你不用为这个上火,你不知道,柳叶本来就是我们协会里有名的清史专家,大清朝的那些事没有她不知道的,就比如每个皇帝活了多大?都有多少个媳妇?有多少个孩子?每个孩子都叫啥?谁的老丈人有钱?谁的小舅子贪污?人家都明镜似的,工作就是干这个的,就像你啥时候种地,啥时候施肥一样,也不用别人提醒,其实术业有专攻,各干各的事。”

何老爷子一听大牙就么说,也有些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忍不住的多看了这个清史专家几眼,倒把柳叶弄的也有些不好意思了。

围绕着何和理,我们又聊了好一阵子何老爷子家族的风光历史,在大牙的一阵吹捧中,这老头子明显有些亢奋了,满脸通红,眼睛冒光,说话的声音都抬高了半个调。

看着也快大晌午了,聊得也都差不多了,我们就准备回去了。

何老爷子说啥要留我们吃口中午饭,说是一起好好喝点,家里的小烧有的是,管够喝。

我们再三表示感谢后,好不容易找了个借口,好说歹说,才逃了出来。

第一卷 十三副神铠 第七十四章 向邑之城

返回的途中,我们就心急的讨论了起来,说来说去都是围绕着偏脸古城的事,谁也没有想到这老何家竟然是前清开国大臣何和理之后,而这座偏脸古城过去还归属过何家,看来的确是人不可貌相,三穷三富过到老。

而我心里始终都在琢磨着老何家与黑猫之间究竟有什么纠葛,究竟是因为什么才结下梁子呢?难道还是与努尔哈赤或是行地七公有关?想了半天,也是一筹莫展,毫无头绪。

“嘎”的一声,车子突然硬生生的停了下来,虽然车开的不快,但突然的刹车,惯性也不小,大牙因为坐在副驾的位置上,脑袋差点就撞到前风挡玻璃上,吓得大牙用手紧拉着把手,惊魂未定瞅了瞅柳叶:“妹……妹子,你……你咋的了,看到啥了?”

这时柳叶仍然双手紧紧的握着方向盘,脸色青白,眼睛直勾勾的盯着前面,表情十分骇人。

我也吓了够戗,赶紧把后车门打开,还没等我下去,一股冷风就挤了进来。估计也是这阵冷风把柳叶吹清醒了,打了一个冷战后,回头叫住了我,说是没有什么事。

柳叶有些歉意的冲我和大牙笑了笑,解释说她刚才只是因为突然想到了一件事情,十分震惊,这才无意识的踩了脚刹车。我和大牙听她这样说,就知道她想到的事情肯定不是普通的小事,赶紧问她究竟是什么事。

柳叶抬眼看了看我和大牙,然后问我们:“你们觉得姓‘何’与姓‘向’有没有关系?”

我和大牙不明所以,也不知道她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都直晃脑袋。

柳叶估计也知道这么问有点不太对,想了想后,又说:“何大爷说偏脸古城以前是努尔哈赤赐给何和理的,所以这偏脸古城应该姓‘何’,我刚才无意间想起了《十月之交》那首诗里第六节所说的‘向邑’,向邑就是指城主的名子应该姓‘向’,但是你们有没有觉得这两个姓氏有着某种关系吗?”

关系?我低头思索了片刻,突然间有些恍然大悟,“何”与“向”从字形结构上来看就是拆分的关系,难道珠子上的文字真的与《十月之交》这首诗有关?这首诗真的就是解开谜团的钥匙?而诗中指示的地点“向邑”难道就是指“偏脸古城”?

我忐忑不安的说出了我的猜测之后,柳叶冲我点了点头,默许了我的看法,然后对我们说她当初怀疑珠子上的“十月初交”暗指的就是《十月之交》的这首诗,只能根据手中现有的第六颗珠子上的“六”字加以推测,认为可能暗指的是诗中的第六节。而在这一节里反复出现的一个地方就是‘向邑’,也就是向城,但是也一直解释不通,想不明白,现在看来,诗中的“向邑”应该就暗指“偏脸古城”。

柳叶看我们听得很认真,又接着说:“不论从公从私,努尔哈赤倒是极有可能把一些东西藏在何和理的城内,从‘公’来讲,人家是当初的议政五大臣,地位在四大贝勒之上,可以担当此重任;从‘私’来讲又是努尔哈赤的大女婿,也是努尔哈赤最信赖的人。如果努尔哈赤真的有一些很重要的东西想要藏起来,如果为了回避他的那些子女们,最佳的人选只能是何和理。”

柳叶说的合情合理,丝丝入扣,看来这珠子上那些隐晦的文字不仅仅是巫诅应验的日子,查到现在,看来珠子更重要的秘密是另有所指,这件事如此扑朔离奇,又有如此深的文化造诣,倒是不像是努尔哈赤一已之力能完成的。虽然说努尔哈赤也通晓汉语文学,熟读过三国演义,但是这种古老的《诗经》里的诗,莫说一个草莽英雄的女真人,就是我们这些汉人,又有多少人能知道的呢?

关于这个“向邑之城”的推断就足够震惊,足够大胆了,一时之间,车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没有人吭声了。

我轻轻的咳了一下,打破了这种沉闷的气氛,告诉柳叶发动汽车,目的地,偏脸城。

不大一会,就到了偏脸古城,我们的车子刚好从所谓的城西门进入,这个城门只是有点寒碜,估计就是以前的老城墙断开的一个豁口,我们的车子勉强能进去。

今日城址已难觅当年气派,当年飞檐凌空、鸱吻卧脊的殿堂,雕梁画柱的亭台楼榭,早就看不到一点模样了。城中基本上已经开垦成了耕地,唯那些残砖废瓦还可寻出几分端倪。

我们看了一大圈,都是摇了摇头,就算是努尔哈赤有东西藏在了这里,估计也早就不知所踪,灰飞烟灭了。这里俨然就是一片废墟,对这里的实在是有些失望,而且真不希望这里就是所谓的“向邑”,如果真的是这里,我们也只能认命了。

返回的途中,都有些失望,没有想到这座古城现在竟然成了这幅样子,估计就算真的藏在了这里,也早就不知踪影了。我们经过了一阵讨论,还是觉得从眼下的盗洞入手,至于向邑之城是不是就是偏脸古城,估计不久之后就会水落石出了。

我们开车去了趟梨树县城,买了一些需要的物品,考虑到这次要下盗洞的性质,我们特意准备了一些特殊的工具,柳叶把所需要的东西分好照明用具,食品,饮用水,绳索和防护用品几大类,只要是能想到的东西都写了下来。

等到天黑以后,我们才趁着夜色,步行前进,毕竟进洞后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出来,而孤零零的一辆车很容易引起怀疑,能少些麻烦还是少些的好。

足足走了近一个小时,才走到了地方。看了看洞口上遮盖的树枝,应该是没有人来过,我们又仔细的检查了一下随身应用的物品,确保无误后,我们三个人依次的顺着系好的绳子滑到了洞底。

这个竖向的盗洞只有一米多宽,三个人下去基本上差不多就是面贴面,为了避免尴尬,我刚下到洞底时就钻进了横向通往偏脸古城那个方向的小盗洞里,这个小盗洞仅容一个人爬行,动作符度稍大就会磕碰到,这才发现原来过去盗墓也是需要一定的基本素质的。

因为这个洞里非常狭窄,只能爬行通过,所以我们三个都事先带上了护膝、护肘、手套和安全帽。专业的矿用安全帽灯使用的是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比起军电强光手电差了不少,但是在这种不能转身的环境中,方便了许多,至少可以解放双手。

我把灯头上下转动校正了一下角度,头带松紧调整好后,一声不吭,蹶着屁股爬在最前面。

柳叶紧紧的跟在我的后面,大牙则在最后。我们三个都一声没吱,咬着牙的往前爬,爬行这运动实在是以前缺少锻炼,爬了没有多远就顺脸淌汗,累得更是无心开口说话了。至于这种盗洞是否安全,里面会不会塌方,我们心里谁都没有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