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岳飞南宋中兴四将 > 第41部分(第1页)

第41部分(第1页)

府,也就是北宋的“五京”之一 —— “北京”。

听到“九阿哥” 落脚的消息,河北邢台的守臣梁祖扬抱着投资的目的急不可耐地率领包括张俊在内的三千多人前来捧场。那么老张到底是在何时?又因何事来到的邢台,是公出还是私人造访?史料中没有记载。但估计是张铁山在1126年8月左右,即第二次救援太原的军事行动失败后逃到了邢台。由于主将种师中战死、首都被围,张俊等残兵败将只能与逃哪算哪的当地守军来了个“临时组合”,以求再起东山。

当时大宋政权正处于命运多迭、朝不保夕的特殊历史时期,宛若一款不断下跌的垃圾股,基本上要按着清仓处理了,可张俊却不失时机地抓住了 “补舱”  的机会,被破格提拔为元帅府后军的统制,不仅终于把握住了接近于独立成军的历史机遇,也开启了与刚刚经历虎口余生,此时正如履薄冰的赵构的“蜜月期”。

宁波 —— 一个梦开始的地方(1)

张俊一生历经战阵,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抗击金军的宁波保卫战,历史上叫做“明州之战”。

1129年10月,金将完颜宗弼率领大军突破长江防线。正在杭州度假的宋高宗赵老九听到江防崩溃的快报,非常勇敢地选择了放弃,马不停蹄地逃到了今天的浙江宁波(当时叫明州)。当时任浙江省东部的最高军事长官——浙东路制置使张俊,反应也非常快,在第一时间从坐镇的绍兴赶到了宁波护驾。

宁波,是浙江省东部偏北的军事重镇,通过一条甬江与濒临浙江省东部的东海相通。

虽然有象老张这样的得力干将保驾护航,可赵老九还是感到缺少安全感,为避敌锋芒,决定客串一把渔民,把办公室搬到海上去办公。

在临去甬江出海口、今天宁波市东部的镇海区以前,赵老九对张俊非常动情地委以重任:“阿俊,还记得1129年的那个夏天吗?要不是你第一个站出来勤王(指*苗刘兵变),恐怕我早不是NO1了。但现在咱们的大盘不好,如果你拿我当弱智儿童,舍弃朕,那你以前的业绩就按充公处理。如果你能打赢眼前这一仗,那日后我必授予将军王爵的称号。”老张听了感激涕零:“请领导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1129年12月底,张俊率军与杀到明州城下的女真兵发生激战。此前连战连捷的金军却屡攻不克,在疲软后竟决定屈尊招降张俊:“如果将军愿意和我们穿一条裤子,基本工资最损翻一番。”结果这种毫无诱惑力的诱惑,比较意外地遭到了老张的白眼:“老子本来就是打白条的土匪出身,现在想让我改户口走回头路,参加少数民族的黑社会,门都没有。”

经过几天的恶战,张俊在完成断后任务后全身而退。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宁波 ——一个梦开始的地方(2)

《宋史》中对明州保卫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在并不吝啬的赞美之词中却又有比较明显的吹牛之嫌。从目前掌握的史料来看,此战是一场中等规模的接触战。1129年12月,渡过长江的金中路军主帅完颜宗弼占领浙江杭州后,主力部队并未再发扬打“落水狗”的精神 ,而是令人费解地仅仅派出了一支大约相当于今天一个“购房团”规模的约四千人的队伍做前锋,追击宋高宗赵构到明州城下。给人的感觉似乎不是要聚歼已成惊弓之鸟的赵老九,而是要对尚有重兵保驾的赵构来个跟踪报道。

当时在明州参战的宋军主要有三支:

1。浙东制置使张俊所部;

2。殿前司公事李质所部,也就是皇家警备队部分成员;

3。明州知州刘洪道率领的本地官兵。

三支宋军总数如无太大意外,估计不会少于万人。所以如果单纯从人数做比较,宋军占有绝对不是微弱的优势。金军于1129年12月29日、1130年正月初二向明州发起了两次进攻,均遭遇失败。据宋廷史料记载,金军第一次被歼灭数千人、第二次被“杀伤大当”。一支四千人的队伍,如果被吃掉几千人,根本没有能力在仅隔一天后再次发起大规模进攻。因此,南宋方面的著录对明州之战的描述明显有虚美、不实之词。

“明州之战”,最后以南宋军队安全转移而宣告结束。虽然此战仅仅是一场局部的胜利,而且最后还是在金军主力姗姗来迟后把宁波给丢了,但历史意义却比较大:

1.为逃往到东海的赵老九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宋廷领导核心的安全转移。

2.以步兵为主的南宋军队并未采取比较擅长的据城以守,而是在兵败如山倒的形势下主动出击,结结实实地给了耀武扬威进入南中国的金兵两棒子,所以被列为南宋十三处中兴武功之首。

《宋史》中对这场胜利给予了比较高的评价:“中兴战功自明州一捷始”“至此而(宋)军势稍张矣”。

打土匪;拿手好戏;平流寇;为国分忧

张俊1131年做为主帅平定江淮的游寇。从军事地理的角度,“制浙江之命者不在浙江,而在江淮”。卧薪尝胆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耳闻,它来自于越王勾践的传说。勾践虽然来了个“性贿赂”,献上浙江诸暨的第一名牌地产——美女西施,迷惑吴王夫差,终于灭掉强大的吴国,定鼎于今天长江下游南岸的江浙一带,成为春秋时期倒数第一代霸主。但终因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俗称江淮的地区,为楚国领土,而最终亡国。因此,稳定江淮,无异于保住了定都于浙江杭州的南宋命根子,避免了吴、越亡国的历史悲剧重演,这是张铁山的一大历史功绩。

张俊虽然终其一生也没有大破金军主力,彪炳史册的经典战例流传于世,但对付二狗子伪齐军,倒还颇有一套,堪称捏软柿子高手。1136年,在今天安徽省的越家坊、李家湾一带,大破十万伪齐军,倒也称得上是经典之作。

当然,老张也有马失前蹄掉链子的时候。1141年,金军进攻淮西,作为保卫淮西的三军总指挥,张铁山判断失误,犯了冒进主义错误,先锋部队在安徽毫州城西中了埋伏,前来参战的南宋三万中央警备军,几乎全部成了淮河岸边的肥料

愿做党的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1)

张俊能够从普通片警成长为国防部长——枢密使,并且得以善终,安度晚年,除了悍将军功,还主要缘于老张本人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最明显的有两件事情:

第一,*“苗、刘兵变”:

“苗、刘兵变”是南宋建立初年一次规模不大、影响却不小的军事政变。因为参加者多是皇家警备队成员,所以也可称作是一次比较标准的“宫廷政变”。

兵变中的两位当之无愧的男主角——扈从统制苗傅、御营司右军副都统制刘正彦,都是北宋末年的将门之后,也就是俗称的“革命军人”后裔,属于“根正苗红”那伙的。

虽然兵变的起因较为复杂,以“头绪多”而著称,但主要还是这二位与御营司都统制王渊之间的矛盾发生激化所致……

苗、刘二将不仅是“上面有人”的“高干子弟”,而且追随宋高宗赵构较早。然而,却被出自“草根家庭”的王渊来了个百分百的标准“反超”。

1126年12月16日,当时任“河北兵马大元帅”的康王赵构逃到了“北京”大名府。时任河北邢台守臣的梁祖杨听说大元帅至,忙率领包括苗傅在内的一干诸将前来投奔。从此,履历不错的小苗成为了“正愁人手不够”的赵构麾下的一员大将。而曾经有过不太光彩战斗经历的王渊 ,则是在1127年2月下旬大元帅府转移到山东济宁时,才率领部分山西军马来会合。

因此,如果以先后顺序作为考查资格的唯一标准,捷足先登的苗傅显然略胜一筹。

据《皇朝中兴纪事本末》记载,“上(指赵构)初开府时,傅(指苗傅)为右军统制官,与杨惟忠比肩。如王渊、张俊、韩世忠,皆出其下者。”

宋高宗赵构在去当时的“南京”应天府;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之前,由于沿途归顺者不绝如缕,因此又对元帅府初立时的前、后、左、右、中五军进行了重组。苗傅大约在此时被任命为一个方面军的最高长官——右军统制,职务应在王渊之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