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文妖与先知对历史的反思 > 第7部分(第1页)

第7部分(第1页)

钱买报,不愿意买这些谬论来看”;有的用道德的立场,意谓“这种谬论绝对不应享有公开发表的权利”;读者钟孟公来信“忠告”编者,不宜使“青年出丑”,“不要再是这样的胡乱尽登下去了”。

更主要的是讨论的“主帅”张竞生因为受到太多的“误会、曲解、瞎闹、呆子”,“不愿再看他们这类的文字了”,而决意要到“蒙古看沙漠”,提前作答而草草“收兵”。

轰轰烈烈持续两个多月的“爱情定则的讨论”虽然偃旗息鼓了,但风云际会,由孙伏园提供的这个论辩平台而无意促成的两段姻缘却刚刚敲响了开场锣鼓。这两段姻缘,一段是鲁迅与许广平,一段是张竞生与褚松雪。

鲁迅,1881 年9 月25 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曾东渡日本留学,先学医,为疗治国民愚弱病苦,愤然弃医从文。鲁迅是他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使用的笔名。他虽思想激进,却迫于母命与无爱的朱安女士结婚,长期为旧式婚姻所羁绊与煎熬。

许广平,1898年2月12日出生于广东番禺一个败落的官僚家庭,她出生才三天,她的父亲就把许广平许配给香港一位马姓人家,从此,这门娃娃亲就困扰着许广平。为了抗婚和退婚,许广平二十岁出头就避走天津入读直隶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马家的人甚至跑到天津去逼婚。

在爱情定则讨论时,鲁迅与许广平素昧平生,然而,他们都饱受封建包办婚姻之苦,因此不约而同地关注起正讨论得热火朝天的爱情婚姻问题。他们都是受苦人,都有话要说。但因为出身不同,经历不同,学识不同,甚至世界观人生观不同,他们对爱情的看法各有不同的视角,其所以迥然有异,也是殊堪玩味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四、论辩姻缘(2)

1923 年5 月25 日,许广平以“维心投稿”的笔名在《晨报副刊》发表了“爱情定则的讨论之十”的讨论文章:前些日子在副刊上登载张竞生君的爱情原则与陈淑君女士事的研究一篇文。

张君的大作里,前大半都是说爱情原则,大约分为有条件的,是比较的,可变更的,夫妻为朋友的一种,末了讨论到陈女士的事,就归纳在原则内,而其最重要的,就是:她爱情的变迁,全受条件的支配,谭的学问,才能,地位,不是沈能及,这就是陈对沈谭条件比较的决赛。

爱情原则,是我欲研究的,也是近来一般青年所急需的教训,然而张君的文,把陈女士事放在原则内作引证,陈的事,恐怕除北大一部,或和他们有认识的人外,一般人是不得其详的,看了张君的文,必有怀疑或莫明其妙,不敢加以讨论的。

十八日副刊内,忽然登有爱情原则的讨论,而且希望青年读者讨论,我也是青年之一,怎敢放弃呢?在我未讨论以前,有两种向读者声明的:1.我注意讨论的是爱情定则,附带论及谭陈沈君的事。

2.我的讨论完全是本着公平的心,研究一切,对于以上三人是漠不相识,未曾带有色彩的。

以外的要求就是:我的话也许是代表旧礼教说话,也许是不用心思,不用功读书的人,对谭陈沈的事,因为不认识,无从调查,所凭借的也不过是间接得来的话,好在登完以后由张君撰答,我求张君撰答时明白我讨论的目的,并要求张君答话时也拿出最公平的态度,不要讳饰事实遮就学理才好。

现在我先谈爱情原则:一般动物的情,多半为生理的冲动。

人是进化的动物,人们的情,有时虽不能抛弃生理上的冲动,然终究有高尚的情感,为优进于他动物的,这高尚的情感,除两性外,推广之有亲子,父母,国家,社会,职业等等的爱,这广大无垠的爱,浸润在阳光里,它的滋生是漠漠混混,不知不觉的,那时它的自身是不晓得有什么爱的条件,和比较的,经过很长久的时间,正如丁君所说有认识,考察,谅解,恋爱的循序。

现在稍为留心社会事情的人,都知道很有些叫人奇怪发叹的,他已娶了,现在又娶她了!他和她离或退,现又和伊订成娶了!她订了他,现又退了另订他了!她嫁了已娶的他了!……这些都是从事实上发生出来的,固然他们的离或娶,各自有其原因,不能牵强两性已熄灭了爱的同在一起。然而爱究竟怎么一回事呢?我也无的确的经验解释它。

不过我以为人始初认识的时候,是很泛泛的,无可无不可的。这时对方或有什么才能,地位……或者也许生一点欣佩的心,但绝不能决定就生了爱恋的心,即或被欣佩的是男或女,而欣佩的是女或男,因从认识而走入恋爱路程,那种爱情是未经过考察,谅解的。所以:未发生爱情以前,容易发生爱情,既发生爱情以后,容易弃掉爱情。今日青年的朋友,陷入深渊爱情,尝着苦恼之果的,很多很多,可怜呀!就因为未注意着考察,和谅解。我有一位朋友,她和他是很认识,而且性情学问很投合的。她们的交情很浓厚,但她得知他是已有一位很深交的朋友,所以她和他虽然很谅解,认识,但到底未有发生恋爱。

然而他们承认两方是有爱情的。从上面的实例,所以我以为恋爱是爱情的末一着。但有情的,但不是最初动物能乎生理冲动的情,那其间就容留着许多给人们考虑的理智判断。世间尽有亲兄妹的学问,性情,才能,品貌,条件很比较优胜的,然而兄妹——除不禁血族婚的地方——中间不致发生恋爱的,为什么呢?固为他们用理智的判断,有考虑在里头,所以兄妹只管是爱而不恋,由兄妹的理由推之,如果发生恋爱的地方和情节,是经过理智的判断,考虑过一切,和对方俱是觉悟着有种种关系,不便恋爱的,我想两方如果都是明白的人,必不致发生恋爱。

四、论辩姻缘(3)

这种经过理智考虑的行为,我以为如果不是任性的人,必定能造得到的,可惜讲究爱情的人,——认识了,就想着恋爱,并不经过考虑,所以趋于新的人,愈弄愈新,趋于旧的人,愈看愈不顺眼,两方背道而驰,伏着莫大的危机,提倡新的人,有心改革社会,何苦不替大多数想想呢?唉!

现在我更谈谭陈沈君的事,据十八日副刊梁君的话,陈在谭家里住,仅月余就同谭结了婚。陈以小姨的关系,当然认识谭了!但谭从前是有妻子的,而陈从前已和沈订婚,是出于自动的(见张君文)。那么,两方在陈未来京以前当然没有长久的考虑,谅解的交际,谭是陈的姐夫,谭的学问,才能地位,固然非沈生所能及,这是陈早知得的,她在她姐未死以前,何以就没有比较这条件变迁起来呢?使她姐居离婚的地位呢?或者她那时并未想着这是自由无可议的,是能了解爱情的,是新式的,是实行主义的,而有点恐怕事实上不妥当,或者那时的陈女士学问程度未有现在的高深,还没了解到这里。又如谭陈仅月余的同住就结婚,恐怕不算得彻底的下工夫加一番考虑,他们双方如果一方有理智的判断在里头,则断不致有条件的比较而变迁,张君更称陈是能了解爱情,实行主义的,在这里我就有点疑惑,陈爱情变迁,何以不在一月以前(在粤)而在来京以后呢?广东尽很多条件丰富的人,何以陈未选着一个?偏偏到京就选着呢?难道因为广东有沈在旁不便选择吗?那么,陈是不能算得喜欢自由的人。

因此:我个人的论断,以为陈选择条件在来京以后,又在很短的时间里——月余——又在依然一身处在谭的家里,那其间有没有情势的诱导,或压迫,旁人是不敢知的,陈虽是自己表白是出于自己恋爱,但她是否因为事已如此,也只可说得好听一点,为谭和自己盖脸,旁人也是不敢知的。不过从心理上考察,大概男子的情是活动的,女子是保守的,而在事实上,如男子没有一种爱情的表示,女子是很不易表现出来,何况是已经订婚的女子,要她忽然改变她的情志,向别人表示爱恋呢?

即或她果然有这种爱的表示,那大学教授的人,何以不替她的地位想想,替自己的地位想想,加一种理志的判断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