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自己开发是什么意思 > 第14部分(第1页)

第14部分(第1页)

病变,形成恶性循环。抑郁的人不仅对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感到无助,而且时常会感到绝望,不相信情况会有好的转化。常常自怨自艾,自觉没有什么用处。因此,内心经常会冒出自我毁灭的冲动,往往无法遏制。就如济慈在《夜莺》中所写的:“此时此刻死亡是如此迷人,就在午夜里没有痛苦地死去吧。”

愤怒是指向对手的,而悲伤则是自我精神层面的一种退缩。愤怒的情绪状态大都是短暂的,而悲伤是相对持久的。愤怒经过一段抗议性的痛苦之后,一般会转入悲伤的阶段。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从贾宝玉来认识爱(1)

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爱不属于情绪的范畴,主要是因为它不具备其他情绪那样“来去匆匆”的特征。歌手艾敬说:爱是生产力。有时候,一个人直觉的表达会比专家们理性的概括更形象也更准确。无论如何;爱是人的一种情感是确定无疑的。这种情感的力量是最为强大的也是确定无疑的。因而,把爱作为一种能力来认识和理解是正确的和必要的。

爱是怎么产生的?换句话说,就是爱的诱因是什么?

艾德勒是这样解释的:“人类需要爱是人性的深层次需要,因为人天生是社会的人。我们是社会的人,而不是社会的动物。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像群居的动物那样群居在一起。我们不可能满足于我们彼此利用,而是需要彼此贡献欢乐。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人,因此我们需要,深深地需要,去分享彼此的生活。”

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的爱都来源于*,那些看起来与性无关的爱都是由性冲动与性*升华而成的。

亚里士多德却不这么看,他认为爱的来源是仁慈。如果欲望要投身到真爱的话,欢愉之念,放纵之想,肯定会升华到对他人的照顾、欣赏和尊重。

如果把爱缩小到*的范围来理解的话,两位哲人的区别似乎在于:一位认为性是精神交融的欲望在生理上的表达;另一位则认为精神交融的欲望不过是生理交合欲望的升华而已。

归结起来,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物质是人类快乐生存的需要,而爱是人类幸福生活的需要。

爱是什么?

我们先来看蒙田是怎么说的。他在《论友谊》中说:“真正的友谊是我对朋友全心全意,而不是竭力让朋友对我言听计从。为朋友服务令我高兴,远胜过朋友对我恩惠有加,而且,我宁可朋友善待自己,胜过善待我。”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他在《伦理学》中指出:“何谓朋友?朋友就是因另一个人自身之故,而希望并促成那个人的善或显得是善的事情的人;或因为另一个人之故,而希望他存在着、活着(就像母亲之于孩子,或有过不快的朋友之间还保有那种情感)的人。”

我比较赞同弗罗姆的观点:爱就是在保持自身完整性与独立性的前提下,与外在的某人某物的结合。

爱,是文学家最喜欢表达的主题。我们不妨看看他们是怎样理解和表达的。

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不少笔墨表达了痴情男女对爱的理解,其中有这样一段,很值得玩味:“那宝玉心中又想着:‘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便立刻因你死了也情愿。你知道也罢,不知道也罢,只由我的心,可见你方和我近,不和我远。’那林黛玉又想着:‘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何必为我而自失。岂不知你失我自失。可见是你不叫我近你,有意叫我远你了。’”

诗人特伦奇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种爱的意境:

一切突然变得新奇,

鲜花、绿树和大地。

她无处不在,

而又缥缈,触不可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