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读孙子兵法的好处 > 第46部分(第1页)

第46部分(第1页)

用兵的法则是: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而要依靠自己做好充分准备;

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有强大的实力,使敌人无法攻克。

笔者感悟

有智慧的将帅,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利”“害”这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在不利的情况下,要充分考虑存在的有利因素,要在有利因素上下功夫,大事才有可能办成;在有利情况下,千万不要忽略不利因素,充分做到防患于未然,祸患才不会发生。

要使各国诸侯屈服听命,就用他最害怕的事去恐吓他,这样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要使各国诸侯疲于奔命、忙于应付,就用它不得不做的事去驱使它;要使各国诸侯被动奔走,就用小利去引诱它。

用兵的法则是: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不要报侥幸心理,而要做好充分的应敌准备,不怕敌人的到来;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进攻,而要发展本国的国力,富国强兵,依靠自己强大的实力,使敌人不敢小视,无法进攻。

孙子说:“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与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大同小异。“利”与“害”、“祸”与“福”的辨正关系,是中国人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哲学思想。所谓:“居安思危”、“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晴带蓑衣饱带干粮”等等,这些常挂在中国人嘴边的话语里都蕴涵了这种哲学思想。时时提醒我们:得意不要忘形,失意不要颓废。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在战略管理时必须要权衡利害。通过二十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总结,我大胆的提出了一种确保高成功率的工作方式:在革新的基础上实现创新的工作方式。

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国人的一句老话:“聪明人不在同一块石头上第二次栽倒。”这句话对还是不对?

老子说:“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鬼谷子说:“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判断事物,在当今找不到根据,就到古代前人的经验中去找。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先贤就已经意识到了,借鉴前人总结出来的现成经验,再结合自己的经验加以总结,这样做事成功的概率会大大的提高,失败的可能性会压缩到最小。

借鉴古代先贤的思维方式,我们就应该把中国人的那句老话:“聪明人不在同一块石头上第二次栽倒。”改为:“聪明人看到别人栽倒的石头,自己总结经验而不栽倒。”

大力提倡革新的工作方式。

在前人无数次失败中总结出来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长进行消化、吸收、发扬光大,这种思维方式就是革新的思维方式。掌握这种思维方式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可以确保成功的概率最大化。我幽默的把它叫做“加起来除以二”的思维方式。

创新要谨慎,最好是在革新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创新就是前无古人,就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既然是前无古人的事,那么风险与成功并存就是必然的了。

我提出谨慎创新的概念,并不代表不创新。既然是风险与成功并存,那么要提高成功概率唯一的办法就是降低风险,如何才能降低风险呢?回答是“集体智慧”。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摒弃“个人英雄主义”,激发团队每一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以一种主动工作的态度对待工作,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创新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

我提出“稳中求发展”的企业发展思路,就是建立在“弘扬革新”“谨慎创新”的思维方式基础上的,这样可以保证企业的发展方向平直正确而少走弯路。

远交近攻

远交近攻

公元前270 年,秦国穰侯魏冉正要发兵攻打齐国的时候,秦昭襄王接到一封信,上书人说有紧急事要亲见秦王。

秦昭囊王即位后,因为太极都被太后和魏冉操纵了,很不得志而郁郁寡欢,很想得到有识之士的帮助,来摆脱太后和魏冉的控制,所以立即答应在离宫召见这位上书的人。

当秦昭襄王乘车到离宫去的时候,半路上有一个大汉挡着不肯避让。

“大王来了!”秦王的侍从大声吆喝着。

“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我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从没听说有什么大王呀!”挡道的大汉高声叫嚷着。这几句话被车内的秦昭襄王听见了,知道这位大汉不是等闲之辈,赶忙下车,扶起大汉,好言好语一问,才知道此人就是上书的范雎(?—前255年)。

秦昭襄王把范雎请到离宫里,让左右退出,诚恳地请教治国之策,不论太后、穰侯,还是自己的失误,都可以直说。

范雎刚才不肯让道,是用来试探秦王诚意的,现在看见大王确实至诚至恳,就一针见血地说:“秦国的军事力量足以征服诸侯,可是15年来并没有什么进展,这不能不说是掌握秦国大权的太后和穰侯不愿真心为秦国出力,而大王在策略上也有失偏颇呀!”

秦昭襄王点点头,谦虚地问道:“先生说的都是实话,请你详细地分析给我听听好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