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父亲的雪山母亲的河人民 > 第14部分(第3页)

第14部分(第3页)

我们排练的第一个节目是《黄河女儿》。有女兵,也有男兵,我是领舞。为了让我们找到真实的感觉,舞蹈老师专门把我们带到黄河岸边实地观察。这里的黄河水很浑,不像我们河源那样清冽,而且也没有歌词里说的那样“黄河在咆哮”。

我问老师:“老师,黄河怎么不咆哮?”

老师说:“到了下游就咆哮了。”

我说:“我们家乡的黄河也从来不咆哮。”

老师问:“你家在哪里?”

我说:“在黄河源头,河源。”

老师激动地说:“看来我选对了领舞,你是地道的黄河女儿。”

我们的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了军区领导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赞扬。从此,我除了“校花”,又多了一个“黄河女儿”的美称。

我上军校的第三年秋天,父亲到西宁开会,专程跑到兰州看我。三年不见,父亲明显老了,鬓角都有了白头发。

父亲说他在西宁见到了刘达伯伯,刘伯伯已经复婚了。我感到很惊讶,说刘伯伯怎么能跟那个无情无义的女人复婚呢?父亲说,世上的事很难说清,也许你刘伯伯有他的道理。鞋子合适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别人是感觉不出来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

我问父亲:“怎么一直没让姐姐去当兵?”

父亲说:“总不能一家人都去当兵吧。我一个县领导,已经有一个女儿去当兵了,再让另一个去,别人会说闲话的。我也没脸再去麻烦你刘达伯伯了。再说,你姐姐现在年龄也超了……”

我替姐姐惋惜,心里很难过。

父亲说:“不过你姐姐现在挺好的,已经在县邮局上班啦。”

走在城市的大街上,父亲的穿着打扮,很像一个刚进城的农民。常年高原紫外线的照射,使得父亲的脸膛比当地的农民还要黝黑。那时我就想,我一定要留在大城市,将来把父母接到城里来享福。

看着兰州城的变化,父亲无比感慨地说:“兰州刚解放那会儿,可不像这个样子,没有几座像样的楼房,现在你看看,满大街都是高楼大厦,变得我都认不出来了……”

我们快要毕业了。前些日子,军区文工团的领导找我谈过,想把我要到文工团去。我拿不定主意,便征求父亲的意见。

父亲说:“一个女孩子整天蹦蹦跳跳的也不是个正事,还是干你的专业比较好。学门技术,走到哪里都有用,就是将来转业回到咱们河源,也能派上用场……”

我心里说,我才不想回河源呢。但是我嘴上没有这么说。父亲大老远来看我,我不想让他生气。我说:“你不是经常说吗,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我服从组织的安排。”

父亲无可奈何地笑笑,说:“好好,听组织的。”

最后他又说:“我觉得你还是干你的专业好。”

父亲的最后一句话,竟然变成了一句谶语。不知为什么,我最终没有被分配到文工团,而是到了昆仑山下的一个戈壁小城。

父亲的雪山 母亲的河 江果 十六(1)

我原以为永远离开了雪山,可是最终还是又回到了雪山下。站在有“兵城”之称的戈壁小城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看见不远处的雪山。那不是巴颜喀拉雪山,也不是阿尼玛卿雪山,那是昆仑山。

戈壁小城叫格尔木,藏语的意思是河流密集的地方。格尔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柴达木盆地南沿,四周都是荒漠、盐碱地和戈壁滩。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慕生忠将军带领他的筑路大军和几千头骆驼、牦牛修建青藏公路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漠。公路修通后,这个地方便悄然发展成一座城市。但是格尔木辖区七八万平方公里,据说是世界上辖区面积最大的城市。

格尔木多半居民是军人,有修建青藏铁路的铁道兵、修青藏公路的基建工程兵,有向西藏源源不断运送各种生活物资的汽车兵,还有听从祖国召唤来拓荒的准部队——“农建师”。部队这么多,地域又偏僻,军人们看病就成了问题。于是,总后勤部就在这里设立了一个军队医院,格尔木人习惯叫它“青藏医院”。因为医院的服务对象,是面向修筑青藏公路、铁路和那些向西藏输送各种物资的汽车兵。

我就是被分配到了这样一个戈壁医院。医院里的女兵们是这座兵城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当地人说格尔木有三条线:一条是青藏公路,一条是青藏铁路,再一个就是“青藏医院”的女兵风景线。

但是医院管理很严,不许我们随便上街,外出比例严格控制在百分之五。这是罗院长规定的。罗院长是个四十多岁的女人,不苟言笑,性格古怪,女兵们都怕她。谁要想上街,请假条必须罗院长亲自批。如果理由不充分,或者上街要买的东西比较简单,比如牙膏呀香皂之类,她就不会批你的假,而是让别人代劳。

罗院长一直没有结婚,所以她也不喜欢我们这些女兵早恋,有人说她是嫉妒我们年轻,有些变态。罗院长年轻时一定长得很漂亮,现在看上去一点也不显老,干净利落,风韵犹存,怎么会没有男人喜欢呢?她真像她们说的那样变态吗?我不大相信。

但是我到医院没多久,就领教了她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