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国运扮演类 > 第25部分(第2页)

第25部分(第2页)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所有这些都表明,未来几十年的中国:兴盛之下蕴藏着危机,机遇面前蕴含着挑战。

未来四十年,中国还将迎来两个很关键的年份:

2021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建党100年。

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建国100周年。

中国在21世纪能否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取决于未来四十年;而未来四十年中国是否能稳步前进则取决于未来十二年。在这十二年当中,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能否得到完整准确的理解并在党和国家的各项制度中得到体现和执行;能否将它融入到地方各级政府甚至全体国民的意识中则至关重要。

未来几十年,中国还有很多的事要做。而我们对未来的认识和把握,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我们能否从中外历史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吸取有益的营养。

1

遗嘱政治和制度的建立

中国古代制度中的头等大事便是皇位继承制度。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八章:未来四十年(2)

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专制国家开始,皇位继承就成为封建帝国最为重要的

头等大事。虽有“立贤立长”“立长立谪”等陈规,但围绕着皇位更迭,仍然会上演一幕幕的故事。

秦始皇本来属意于长子抚苏,但后来登基的却是二儿子胡亥;唐高祖本来是准备传位于长子李建成,却不料次子李世民捷足先登,发动“玄武门之变”不但杀死太子李建成,随后还逼退了唐高祖李渊;赵匡胤本来想传位于儿子,却不料在“烛影斧声”之后,由弟弟登基;朱元璋本已安排好孙子朱允炆接班,不料四儿子朱棣谋逆,朱元璋死后没几年,朱棣便发动了“靖难之役”,推翻了侄儿朱允炆,自己做起了皇帝。

开国皇帝们尚且如此,后世之君在继位问题上遭遇的挫折就更多。就连一代雄主汉武帝、唐玄宗、康熙等都在晚年不约而同和太子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太子轻则被贬,重则杀头。在朕即国家,朕即法律的时代,制度废立经常如同儿戏。

没有了制度做保障,“人亡政息”便成为必然。而皇帝的遗嘱也经常成为一纸空文。

公元86年,一代雄主汉武帝去世。遗诏霍光、金日磾、上宫桀、桑弘羊辅助幼帝。但没过多久,四人辅政便成了实际上只有大将军霍光秉政。虽然后来霍光忠实地执行了汉武帝的政策,但汉武帝临终前安排的“集体辅政”体制事实上已遭到了破坏。虽然汉朝在霍光手中任然稳步向前,但大臣专权的格局已经形成。皇权遭到消弱。史书上记载:宣帝对霍光“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霍光之所以后来没篡权,完全是由于个人修养的原因。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登场,大臣专权的弊端和本质便暴露无疑。相比于后宫干政、外戚专权而言,皇帝临终指定大臣集体辅政是一个较为开明的举措。但事实上,在封建专制的年代,大臣集体辅政的体制却经常遭到破坏。

明英宗是明朝建国以来第一位幼年天子。公元1435年,年仅9岁的英宗即位。即位之初,军国大事操持在太皇太后张氏和内阁三杨手中。这实际上也是一个集体辅政的格局。太皇太后张氏是仁宗的皇后、宣宗的母亲、英宗的祖母,很有才智,在英宗朝的前期政治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大事多禀裁决。三杨,即历史上杨士奇、杨荣、杨溥,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名相”。他们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有着丰富的治国经验。

“三杨辅政”不但在明朝,即使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河流中,这一段历史也是需要大书特书的时期。集体辅政、“三权鼎力”格局在这一时期显示出非常良好的作用,将明朝的政局稳步的推向前进。

皇帝、太皇太后、三杨“三足鼎立”,三杨之间又互为倚角,这种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专制。使朝政向着遵循制度的方向发展。可惜,这种格局维持了不到十年便被打破。公元1442年,太皇太后张氏去世,英宗的贴身太监王振势力日炽,三杨随后便陆续谈出政治舞台。多极鼎力的政治格局重新回归到皇帝的*。于是,导致明政权由盛转衰的“土木堡事变”便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明朝有两段有名的托孤案例:一个是“三杨辅政”,另一个便是穆宗托孤。

公元1527年5月22日,明皇宫中传出穆宗病危的消息。三天之后,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被招入宫中。高拱等人进入寝宫东偏室,见穆宗坐在御榻上,榻边帘后坐着皇后、黄贵妃,10岁的太子朱翊钧就立在御榻的右边。穆宗抓住高拱的手,临危托孤:“以天下累先生”,“事与冯保商榷而行”。接着,司礼太监冯保宣读皇帝给太子的遗诏:“遗诏于皇太子。朕不豫……你要依三辅臣并司礼监辅导,进学修德,用贤使能,无事荒怠,保守帝业。”。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八章:未来四十年(3)

三辅臣即高拱、张居正、高仪三人,司礼监即太监冯保,此时还兼提督东厂。

按照穆宗的布置,高拱是外廷顾命大臣中排名最前的;在宫中,小皇帝主要还是依靠冯保。贴身太监加上外廷重臣,再加上皇太后,这是一个比较稳定的三角结构,但这个结构在穆宗死后不到一个月就发生了变化。

大臣高拱和太监冯保有了矛盾,穆宗死后,高拱便处心积虑想方设法除掉冯保。在高拱的授意下,工科都、使科都、礼科都等先后有人弹劾冯保。张居正和冯保关系密切,表面上赞同高拱驱逐冯保的建议,实际上紧锣密鼓与冯保密谋如何驱逐高拱。

双方的斗争在6月16日便有了结果。这天早朝,传来圣旨:“今有大学士高拱专权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强夺自专,通不许皇帝主专。不知他要何为?我母子三人惊惧不宁。高拱著回籍闲住,不许停留。”这一段话吓得高拱面如死灰,汗下如雨浑身瘫软,伏地不能起,第二天便坐着一辆骡车离开京城。高拱一走,高仪也坐不住了,惊得呕血三日而亡。至此三位内阁顾命大臣中只剩下了张居正一人。从此以后,万历朝的前十年,小皇帝的生活基本上受三个人规范:一个是自己的生母慈圣太后,一个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一个是内阁大学士张居正。

慈圣皇太后生活非常简朴,一心想让万历成为一个有为之君,对他管束甚严;太监冯保知书达理、喜欢琴棋书画,很有涵养,虽赶走高拱却并无野心;张居正身为大臣却与宦官勾结,这本来是一件让人痛恨的事情,但张居正忠于职守、一心为国,所以对朝政并无不利影响。

万历朝的前十年,明政府在张居正的领导下焕然一新。吏治改观,财富增长。这是明朝历史上最后一段美好时光。1582年张居正死后,一切便开始改变。而张居正自己也在他去世两年后遭到万历皇帝的清算,“人亡政息”的悲剧再次上演。

四位辅政大臣曾跪在皇帝灵前发誓。齐心协力辅佐幼帝,但时隔不久彼此便离心离德。

清王朝也有两个著名的托孤案例:

1661年,弥留之际的顺治皇帝将皇位传给了8岁的儿子玄烨,并任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

四位大臣曾在顺治灵前发誓,齐心协力辅佐儿童皇帝玄烨。最初,誓言的热度尚可将他们团揉在一起,同舟共济、不计较私怨。但当权势、利益发生不断冲突而又无任何制度约束的时候,誓言便成了一句空话。没过多久,鳌拜便一枝独秀,大权独揽。文武百官尽皆出自其门下,心腹遍布各地,其权势对皇权构成了直接的威胁,专权长达八年之久。直到1669年,才被康熙割职。

继顺治托孤整整二百年之后,清王朝再次上演托孤旧事。

?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