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国运扮演类 > 第19部分(第2页)

第19部分(第2页)

宣宗时,宫内设立内书堂,选太监为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专门教习,从此宦官便可以读书了。宣宗此举,也突破了朱元璋关于“宦官不许读书”的祖训。可见,破坏太祖家训的正是皇子皇孙们而非大臣。

明朝的“三杨”辅政曾使明朝盛极一时,但没几年,三杨便偃旗息鼓。三杨之败,败在其私欲。

公元1435年春天,宣宗驾崩,年仅九岁的英宗即位。为了防止宦官专权,太皇太后张氏决定把军国重任交给永乐、洪熙、宣德三朝老臣张辅、胡濙和杨荣、杨士奇、杨薄五人处理,对大太监王振则屡次警告不许他参与朝政。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五章:中国和世界的时差(13)

张氏和辅佐五大臣希望,在英宗亲政之前由内阁主持国家行政,等英宗长大成人后,权力便平稳过渡到他的手中。而另一方面王振则期望朱祁镇能听凭自己摆布,以便自己干预朝政。双方争斗十分激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振逐渐占了上风,三杨内阁则处于劣势。

事情出在三杨内部。

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十月,福建按察佥事廖谟杖死驿丞,死者是杨薄的老乡,而廖谟则是另一位阁臣杨士奇的乡亲。为报仇,杨薄将廖谟判处死刑,而杨士奇则庇护廖谟,说:这是“因公杀人”,双方争持不下,请太后裁决。

这件事情是三杨分裂的开始,同时也使三杨威信大大降低。无论是杨薄还是杨士奇都不能秉公办案,而是各自从自己的私欲出发。他们的行为使太皇太后张氏失去了对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也给王振登场创造了机会。

这件事情的最后结果是:王振向太皇太后张氏献计说:“廖谟和死者都与阁老有乡里关系,让廖谟抵命,处分太重,但如说他因公杀人,则未免太轻,最好是将廖谟降级调离”。实事求是说,王振的处理办法很公允,最终张氏采纳了王振的提议。

这件事情的赢家是王振,从此以后,王振逐渐取得了太后的信任,并允许他过问朝中大事,许多大臣的条阵建议都由他来裁决。

身边有小皇帝、背后有太后支持,王振在与大臣的争斗中占上风便成为必然。

五大臣之败,败在其私欲。杨荣有决断才能,但不能保持廉洁;杨士奇素以清贫公正著称,但他的儿子却无恶不作。王振便抓住他们这些弱点进行攻击,渐渐的,他们对王振只能采取以退为守的自卫立场,而杨薄也只能是浮沉自保。至于辅臣中的另外二人张辅、胡濙则才疏学浅,空有辅政之托。

最要命的是,从公元1440年开始,三杨和太后每隔两年便有一人离世。这给王振专权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公元1440年七月,杨荣在还朝途中病逝。

公元1442年十月,太皇太后张氏去世。

公元1444年三月,杨士奇病故。

公元1446年,辅政大臣“三杨”中的最后一位杨薄去世。

“三杨”去世,尤其是太皇太后张氏的去世使朝中遏制王振的力量几乎全部丧失。王振从此羽翼丰满。

王政专权,标志着明朝宦官正式登上政治舞台,从此宦官染指朝政长达二百余年,到九千岁魏忠贤时达到顶峰。

公元1442年冬天,距太后去世没多久,王振便将当年朱元璋立在宫门前,铸有“内官不得干预政事”字样的铁碑盗走,并将其毁坏。因此,史家大都以这一年为王振专权的开始。

公元1446年正月,英宗颁旨让王振的侄儿王林世袭锦衣卫指挥

事,其它宦官之侄也都有世袭的权利,开了宦官世袭官职风气之先。王振权倾朝野,视天子为门生,视勋戚为奴隶,几乎成了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当时朝中人人自危,甚至堂堂的兵部尚书见了王振,也立即下跪。

王振骄奢淫逸,英宗却对他宠幸有加,明王朝一步一步走向衰落。

王振专权的这一年(公元1442年),英宗16岁,明王朝74岁。仅仅过了七年,蒙古军也先向明朝发动进攻。七月,英宗率50万大军亲征蒙古瓦剌。八月,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西)进行的一场战役中,英宗被俘,宦官王振也被愤怒的明军将领杀死,这就是明朝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章:中国和世界的时差(14)

王振虽然死了,但由他开启的宦官专权乱局却从此在明王朝生根。英宗之后的成化朝(1465—1487)出现了宦官官僚政治进一步发展的情况,而且宦官专权与特务政治进一步结合,特务组织成为宦官专权的利器,成化二十一年(即公元1485年),宦官的人数竟突破了1万人。宦官专权不断重复上演。

成化朝的汪直、梁芳,武宗朝(1506—1521年)的刘谨,隆庆朝(1567—1572)的冯保,熹宗朝(1621—1627)的魏忠贤,这几人都是明王朝很有权势的宦官,对瓦解明王朝的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5

明朝中后期的张居正改革和宋朝中后期的王安石变法极其相似:改革都取得一定的成绩;改革最终都被迫停止;改革者最后都遭到清算;改革停止后,政局迅速由中期向晚期过渡。

自王振专权始(公元1442年)到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张居正去世,通常被认为是明代的中期。明代这140年历史的基本特征是:大部分时间内帝王失去了勤政进取之心;宦官檀权,高层官员争权夺利,普通官员追求浮华的生活,政治日趋*;依靠文官政权的基础和加强特务控制手段,王朝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政局尚能平稳运行;面对日益兴起的全球贸易,王朝在大部分时间里闭关自守,直到穆宗时期(公元1566—1572)才打破了约200年“濒海居民不得私自出海”的祖制,使私人海上贸易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使亚洲贸易圈的国际贸易得以正常进行;明代社会的性开放风气从成化年间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末;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缓和这种矛盾,从嘉靖年间开始,许多官员先后提议多项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到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则把这场革新运动推向高潮。然而,由于统治阶级内部复杂的权利斗争,以及皇权运行的专制与*,改革触动了一大批当权者的利益,张居正死后不久,即受到抄家的惩处,明帝国的改革气象随之荡然无存。

同为文官政权,明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和北宋中后期的改革有十分相似之处。

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始于1069年,直到1085年神宗去世才宣告结束。

明王朝的张居正改革大约比王安石变法晚整整500年、大约在1573—1582年之间。

王安石变法后,北宋社会从中期转入后期,朝政再无起色;张居正改革后,明王朝也从中期转入后期,朝政日趋*。

作为改革家的王安石和张居正结局都不太美妙。王安石生前就被罢相,张居正死后遭到清算。

王安石变法后,北宋的日子又维持了42年,被异族女真人的金国所灭;张居正改革后,明王朝的日子又维持了62年,被同一异族女真人的后代满族所建的清(后金)政权所灭。

历史仿佛经过了一个轮回,又回到了原处,这不能不让后人惊诧它的巧合。

明朝虽亡于万历,但这种弊病在成化年间就开始积佳重返了。此时距明朝开国不过100多年。

明朝之亡,亡于万历!这是许多历史学家的共识。这种认识固然不错。万历皇帝亲政后骄奢淫逸,长期怠政,却勤于搜刮。在他的统治下,明朝的政治环境日趋恶劣:农民起义、市民暴动、军兵哗变、民族矛盾尖锐。可以说,明朝历代皇帝的缺点几乎全都集中在他的身上,同样,明代社会矛盾在执政时也集中地爆发了。但是,这是万历一个人的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