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国运扮演类 > 第11部分(第2页)

第11部分(第2页)

可以这样说,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在很多方面都达到了封建时代的高峰,许多领域直到明、清时代都未能超越。

历史给今天的人们留下了许多疑问:宋代,这究竟是个怎样的朝代?是什么因素使得这个朝代群星灿烂、人才辈出?为何在这样一个群贤毕至的朝代最终依然逃不脱“四面楚歌”的结局。

1

和历史上各个封建朝代相比,宋代人才最为灿烂:名士贤相熠熠生辉;三朝*比比皆是。

中国历史上的长寿王朝都很重视文臣的作用,如汉朝之萧何、霍光,唐朝之魏征、裴度,明朝之刘伯温、张居正,但将文臣作用推向极致的首推宋朝。

宋代文人政府较之于其它朝代最明显的表现便是:宋朝名臣贤相辈出。如果没有文官政权这样的政治心理基础,如果没有封建皇帝对这种政治制度的认同,名臣贤相的大量涌现几乎是不可能的。

观宋代一朝,一是名臣贤相交相辉映,二是三朝*、四朝*比比皆是。这两个特点结合起来,我们基本可以认定,在宋朝出现众多贤相,并不是偶然的,它是有其制度保证。并大体得到了各代皇帝的认同。

赵普是宋朝的开国功臣,其地位可比西汉的张良、明朝的刘伯温。他曾与宋太祖共同策划了“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重大活动,后来宋太祖平定南方,赵普更是立了不少大功。因此宋太祖拜赵普为宰相,事无巨细都跟赵普商量,对赵普给予了足够的信任,而居功自满的赵普也敢于在皇帝面前坚持自己的意见。

有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一个人做官。接连两天,宋太祖没有同意。第三天赵普上朝的时候,又送上奏章,坚持要求宋太祖同意他的推荐,这下触怒了宋太祖。宋太祖当即把奏章撕成两半,扔在地上。赵普见状,不慌不忙地把扯碎的奏章拾起来放到袖子里,退朝回家以后,赵普把这些扯碎的奏章粘接起来,过了几天,又带着它上朝交给宋太祖,宋太祖见赵普态度这样坚决,只好接受了他的意见。

宰相敢顶撞皇帝坚持己见在封建时代很少见到。类似的例子似乎只在唐太宗时期发生过。

虽然赵普后来因为其它事被宋太祖撤掉宰相职位,但他在宋太宗时期再次被拜相,除了赵普本人具有过人的能力外,宋代君主对大臣的宽容也是赵普东山再起的原因。作为三朝*,赵普晚年被封为魏国公,死后还被追封为韩王,基本上做到了善始善终。相比之下,明朝的开国宰相刘基却凄惨无比,他一生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最终却被朱皇帝毒杀。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四章:文官政府(2)

观宋代尤其是北宋朝,臣下犯颜直谏的事例不胜枚举,百官忠于职守,皇帝容忍不同意见,朝纲稳定,民心顺畅,这也是“积贫积弱”的北宋在西夏、辽、金等强敌压境的情况下依然能存活一百六十多年的一大原因。

吕蒙正是宋朝著名的贤相,他曾三度为相,在他的推荐下,吕夷简、富弼等相继成为北宋时期的一代名相。

吕蒙正对于涉及个人的是非从不计较,但对于国家的大是大非,却敢据理力争。一次,宋太宗欲派人出使,吕蒙正推荐使者,太宗不同意。太宗三次问蒙正,蒙正三次都推荐此人。太宗生气地说:“你为何着这样固执呢?”蒙正说:“我不是固执,是因陛下不了解此人。我不想因为讨好皇上而损害国家大事。”太宗后来终于同意蒙正所推荐的人,此人出使果然称职。

吕蒙正作为一朝宰相,对下属是宽厚的长者,并注重提拔奖掖后进之人,可对皇上,他从不拍马逢迎。有一次,正月十五的晚上赏灯,皇上大宴群臣。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宗说:“正当五代之际,天下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周太祖自邺城南归,无论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无不惨遭掳掠,城野大火漫燃,天上彗星划过,看者无不心惊肉跳,以为天下再无太平之日。朕自当政之后,日理万机,从不敢懈怠,常想天下百姓,以至才有今日之昌盛景象。由此看来,无论是大乱还是大治,无不是人之所为,并非是什么天意啊!”大臣们听后,纷纷赞美皇上英明,把太宗拍的得意忘形。这时吕蒙正走到太宗面前说:“皇上在此设宴,百姓莫不云集在此,放眼望去满城灯火辉煌,确实一片繁荣的景象。臣不久前曾到城外,离城不数里就看到有许多人面露饥色,甚至还看到一些因饥饿而死的人。由此可见,天下并不都像我们眼前所看到的这样啊。愿陛下不但看到眼前的繁荣,而且也能看到远处正在挨饿受冻的百姓,这才是天下苍生的幸事啊!”太宗听到这话,一时黯然失色,群臣也都鸦雀无声。

太宗一朝,敢于犯颜直谏的事例还有很多,比较著名的人物还有寇准。

公元989年,寇准在大殿奏事,因观点与太宗不合,太宗不想让他难堪,便阻止了他的发言。寇准不为所动,当着满朝文武百官,不给皇帝面子,竟公然和太宗争执起来。太宗实在是无法忍耐,龙颜大怒,拂袖起立欲走。寇准表现出胆识过人的气度,他紧紧地拉住皇帝的衣袖,要皇帝把他的话听完。事后,宋太宗十分赞赏寇准,高兴地说:“我得到寇准,像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

宋代不只是太祖、太宗朝有忠臣直谏,真宗朝和仁宗朝刚直不阿的大臣也屡见不鲜。

李沅在太宗朝曾拜宰相,后因太宗立太子之事被贬。但真宗即位后,他又迁任户部侍郎、参加政事。他以正直为朝臣所赞。

有一次,宋真宗与李沅闲谈时,问他治理国家应当以什么事为首先的要务。李沅回答说“以用人为首要之务,用人最为紧要的是不要用浮薄好事的人。这类人夸夸其谈,不干实事。上不能辅佐皇帝,下不能体恤百姓,对搜刮百姓必以为然。这类人虽然可恶,可是他们很容易迷惑陛下,所以您千万要注意识别。如果用人方面皇帝能够做好,那国家就会政事昌明,安然有序了。”

李沅的话事实上是直指皇帝的,不仅如此,他在为官过程中也多次拒绝皇帝的不合理要求。 。。

第四章:文官政府(3)

皇帝有一次曾派使者拿着亲手诏书前来告诉李沅,说要立刘氏为贵妃,李沅却让使者用烛火烧了诏书,附上奏书说:“臣李沅认为这个不行”。皇帝立贵妃的这个提议就此罢了。又有一次,当时的驸马都尉官石保吉请求做使一级的相官,皇帝又与李沅商议,李沅说:“每次赏典官员的举动,朝廷都应当要有所缘由,石保吉并没有攻战的勋劳,仅仅是个皇亲国戚,如果就这样能够拜位台相,恐怕会引起朝臣非议。”过了几天,皇帝又再三问李沅该怎么办,李沅还是坚持己见,一点都不松口,后来这件事就没有再议,终于不了了之了。

宋仁宗时期有名的贤臣便是今天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人物包拯。

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广为时人赞誉,在他死后,人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为“包公”或“包龙图”,民间流传着许多包公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故事,人们甚至将这些故事搬到戏曲中,如京剧《秦香莲》就反映了包公刚直不阿、执法如山的形象。这些故事虽然大多为虚构但反映了在“人治”社会下普通民众对清官的某种期盼。而事实上,包工的清正廉洁也是有史实为据的。

公元1040年,包公到端州(今广东肇庆)任职。在任期间,包公铁面无私,自己也两袖清风。当时端州出产一种有名的砚台,叫端砚,每年要向朝廷进贡。由于当地官吏和豪绅等层层加码克扣,端砚的产量虽多,却变成了百姓的沉重负担。包公到任后立即下令豪强官吏不得贪污,只能按规定数量,向朝廷进贡。而他自己,直到离开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砚。

包公这种铁面无私的性格深得宋仁宗赏识,公元1056年,宋仁宗把包拯调任开封府知府,以整顿开封的秩序。开封府是北宋王朝的都城,是皇亲贵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