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武圣是不是岳飞 > 第27部分(第2页)

第27部分(第2页)

众兄弟听到动静,连忙过去把江振子扶起。

“快快上船,待会儿还有一场好戏。”江振子有气无力得说道:“别砸了我江大胖子重合同,不守信用的金漆招牌。”

……

金明池是汴梁城内的最大的一个水陆码头。它的名气,源于每逢阴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这里每年都会进行龙舟竞渡,抢夺皇家提供的彩头。龙舟来自全国各州府,正所谓翻江倒海人声沸,你追我赶拔头筹。

徽宗天子是个好玩之人,经常亲自来帮冠军龙舟点睛,也引来成千上万的民众前来瞻仰天子,粘染的龙气。

除了端午节外,金明池与其他码头并无区别,在初四这种月缺之夜,按照以往的惯例这里应该是空荡荡的,四下无人,漆黑一片,唤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今晚子夜的金明池非常特别,不但码头停泊着六艘船只,岸上更是火把四起,灯火通明。有两帮人马正在相互对持着,剑拔努张,形势十分紧张。

……

当听到李宪的两个贴身童子回来汇报刚刚在新月桥所发生的一切,特别是李宪已死的消息时,小梁王柴桂觉得天都塌下来了。

倒不是心疼那借来的几百人,更不是痛惜抢不来两船军械,而是因为李宪。

从懂事那天开始,柴桂就被送到李宪身边学艺。

柴桂的父亲,就是高唐州的柴皇城。柴皇城因为不愿把自家的风水住宅卖给当时的高唐州知府,太尉高俅的叔伯兄弟高廉,被高廉的妻舅殷天赐活生生打死,甚至还连累了远在沧州的小旋风柴进。

柴进后来被梁山好汉所救,也就一同入伙。入伙前把柴桂母子连同太祖皇帝御赐的丹书铁券送到京师汴梁城李宪家里。

李家先人是前朝大周皇帝的宠臣,如今虽然已经变天,两家依然往来密切。李家常怀忠义之心,受父辈影响,李宪一直按照宫中礼仪,以太子的课程来培养柴桂。等待时机举事。

所以对于小梁王柴桂而言,李宪其实是亦师亦父。不可或缺。

第六十九章:对峙

小梁王柴桂现在真是头痛欲裂,苦不堪言。

到目前为止,开封府留守司内的线眼还在坚持说留守司的本部官兵依然在整装待发,并没有出动。而身边李宪的两个贴身童子则在不断地哭诉着说,新月桥那边有不少于五百名装配有神臂弓的留守司精兵。小梁王自己领着右军都督张俊兵部尚书王铎以及从兵部抽调的一千人马来到金明池边,又发现了一整队的人马,起码有四五百人,打得同样是开封府留守司的旗号。

“难道宗泽私自扩大编制,这可是杀头诛九族的大罪!”柴桂恶狠狠地构想着如何去告御状,参宗泽一本。

但细细看来,对面的人马又不象是留守司的部队。他们个个身材魁梧,孔武有力,杀气腾腾,比御前禁卫军更为精壮。

小梁王望了一眼右军都督张俊,张俊会意了,策马向前,大声问道:“我是右军都督张俊,前面的兵马,是何人领军,快快上前听候问话。”

这时候对面的人马中间让出一条通道出来,一匹高头大马驮着一位手持丈二银枪的矍铄老将,慢慢踱步走了出来。那老将微笑着说道:“都督大人真是好威风啊,要不要老夫落马给你下跪了?”。

张俊一看,大吃一惊,竟然是天波杨府的老祖宗梅花枪杨文峰,不用说,面前的这些精兵肯定是传说中杨府私兵---杨家忠勇军。

张俊登时糊涂起来了,这杨府的老祖宗自从二十多年前被李宪从西北前线驱赶回京师,一直不问朝政,隐世多年。杨府的忠勇军也只是名声在外,从未真正出动过,如今怎就都站在自己的面前?

杨家老祖宗的身后又走出三骑将领,三员将领各自举着一面大旗,上面分别绣着“杨”“宗”和“帅”的字样。

张俊身后从兵部调出的一千兵马立刻骚动了起来。

原来宋代实行“更戍法”:即是不改变驻扎营地和管辖该营地的将领,而是把军队定期调往不同的地方戍守,使其“往来道路,足以习劳苦;南北番戍,足以均劳佚”。简单说来就是营房和将领不动,而下辖的大兵要按时调动。

一九四九年建国以后,毛太祖的做法与宋太祖祖赵匡胤刚好相反,毛太祖把各大军区的最高司令官和关键位置的将领定期轮换,但其目的也是差不多。

“更戍法”的最终目的是使得“将不得专其兵,而兵亦不至骄情”,以彻底消徐唐末五代军事将领以武力称雄一方,乃至威胁到进行安危的隐患,但同时造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

宋神宗时,为增强国防力量,曾推行王安石改革军制的新法,主要有省兵法将兵法保甲法和保马法。其中将兵法,即改变更戊制造成的兵将分离,使武将对所管辖的部队有统御川随和指挥作战之权。

但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朝廷又恢复“更戍法,这也是宋朝积弱的原因之一。

张俊那一千兵马的骚动当然是因为看到了“杨”“宗”和“帅”字三面大旗。

那一千官兵有可能不认识右军都督张俊,不认识兵部尚书王铎,但肯定听说过忠烈杨家军和宗泽老帅的名堂。如今竟然要自己去和这些传说中的爱国忠勇之军作对?要和这些传说中武艺高强,勇不可挡的名将拼命?

小梁王见势头不对,便与王铎一起策马来到圈中,对着杨文峰拱手说道:“杨老将军,小王柴桂有礼了。”

杨文峰也略为欠身,说道:“忠勇侯杨文峰见过小王爷,今晚甲胄在身,不便行礼,还请小王爷赎罪。”

宋太宗赵光义封杨六郎延昭为世袭忠勇侯,故以后杨家的历代家主也是以忠勇侯自称。

小梁王说道:“杨老将军不必客气了。但今晚老将军带着诸多人马来到这偏僻之处,不知所为何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