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俞樾《茶香室丛钞》:“文思字熙甫,工诗,又善为豆腐羹甜浆粥。至今效其法者,谓之文思豆腐。”
可是这个位面,没有清人俞樾,没有乾隆,更没有文思和尚。
于是,胡悠悠眼波一转,笑着答道:“这道豆腐羹里五花十色,豆腐丝、木耳丝、香菇丝、冬笋丝等在汤中飘散,随之起伏,如同灵感如泉涌,故而起名文思豆腐。”
“灵感如泉涌?”李举人的视线落在汤碗里那浮浮沉沉飘荡的豆腐丝上,略一思忖,抚掌赞叹,“妙!妙啊!今日我倒要好好尝尝这道文思豆腐!看看是否能给我灵感!来!分菜!”
李举人兴致高昂的呼喝。
醉通州掌柜目瞪口呆。
正在调制卤汁的熊承安手一抖,多加进去了一勺盐。
“师父!”二徒弟惊呼。
熊承安低头,眼看着那勺盐已经融化在卤汁中,不由面色灰败。
现在时间将至,重新调制卤汁已经来不及了。
“多加些水。”他只能想到这个办法。
二徒弟表情迟疑:“可若是加水,味道就……”
“别废话!要不你告诉我该怎么整?”熊承安心情极差的发起了脾气。
二徒弟不敢多说,立即听从吩咐加了水。
加水之后,确实不咸了,可其他味道也淡了。
这豆腐最是吃味,蒸出来的豆腐虽然鲜美,但浇上去的卤汁才是味道之精华。
而今,全都毁了。
熊承安的二徒弟已经不敢对这道菜抱什么希望了,出锅装盘后,他低着头送到长条桌上后,便一溜烟的跑了回来。
此时,李举人等五位评委已经开始端起面前的小碗品尝文思豆腐了。
身为一道历史悠久的传统名菜,文思豆腐无论是外观、色泽、气味还是味道上都无可挑剔,否则也不会传承这么多年。
一入口,李举人便知这道菜的不凡,细细品味之后又忍不住尝了第二口、第三口。
不多时,一小碗豆腐羹竟然悉数进了肚里。
虽然他没开口,但是他表现出来的行为已经说明了一切。
能让从不喝汤的李举人一口气将小碗里的豆腐羹全部喝完说明了什么?
更别说其他四位评委脸上那掩饰不住的惊叹赞誉之色了。
醉通州酒楼掌柜和熊承安不由面色如土,两眼无神的呆立原地。
纵使五位评委还没有来得及品尝熊承安的一品豆腐,他们也预料到了结局。
这可真是步步算计、阴谋诡计,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啊题外话;:二更来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