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 第415部分(第1页)

第415部分(第1页)

来介入地苏州方面调查人员地供述中。他不仅推翻了在昆山地口供。还推翻了在我们这里签字画押地供述。一口否认他们与梅姓地主家地纠葛。说他们当天就是陪同身为土改工作队成员地李大富。到梅姓地主家做工作地。并咬定是梅姓地主因为对土改不满。指使她地女儿出卖色相勾引前去做工作地几位政府官员。由于阴谋未能得逞。在梅姓地主及其他三个女儿地帮助下。趁他们不备。夺取枪支袭击了他们。这还不算。您仔细看看这份苏州方面送来地口供。他坚称潘福来当时根本没在梅家。说其以前地供述都是在受人威逼利诱后才做下地。”

到了这个时候,苏三娘居然呵呵地笑出了声,只不过笑得有些苦涩,“接下来就更有意思了,也不知道是谁又把这个新变化直接捅到了天京,这不……”苏三娘又递给林海丰一份文件,“天京下了令,在办理此案的过程中,昆山、上海内务部人员涉嫌营私舞弊,等候调查。李大富等人被谋杀案各地内务部均不得再行介入。仍交由昆山县府直接审理。”

林海丰被苏三娘这一番话说的脑袋都大了,不要说他没想过这种事情会发生在他的“老根据地”了,令他更没有想到的是,他自以为铁板一块的内务部安全局系统竟然也是相互拆台不说。还搞起了窝里斗。他紧蹙着眉头,思索了好一会儿,这才看着苏三娘问到,“昆山县的县长是谁?”

“李能通,”苏三娘淡淡地答到,“您应该记得他。”

“李能通……”林海丰沉吟了一刻之后,点点头。他想起来了。这个李能通是湖南郴州人,原系天地会徵义堂会众并率众在湖南起义,战败后引领残部退入广西,在永安加入太平军。其后不仅在永安突围之役颇著功勋,还是向东王杨秀清极力倡导太平军应该急速入湘的主要人物,并为突围出来的太平军做向导。在他地引导下,太平军入湘之后,一举攻克道州,并在道州联络旧部故友,一呼百应。为减员甚重的太平军补充了大量的兵员。如果没有他的引导,及他招纳了聚义于浏阳地一些义军积极声援北上的太平军,当年的西王肖朝贵也不会自郴州开始。仅以千余人就能袭长沙,行间道,取五城,而兵不留行地直趋于长沙天心阁下。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卓著的战功,李能通深得东王的赏识。

林海丰主持东征时,因了解到李能通曾是天地会成员的背景。就指令他与当时充任殿右四十二检点的原粤东天地会会众黄毓生等人一起,潜入广东联络广东天地会首领李文茂、陈开等人,发动了广东天地会地大起义。

在林海丰的记忆中,李能通应该是个极其淳朴、做事仔细的人物,可联想起苏三娘刚才所说的那一切,他又不能不感觉到,这个李能通一定是上了杨辅清的那条船。对了,还有上海兵站,潘福来第一时间就能由此把求救电报发到长沙的杨辅清那里。上海兵站内部也一定有内鬼。这个人是谁?

“利用兵站帮助潘福来把电报发出去的人是黄毓生。”像是猜透了林海丰的心思,苏三娘面无表情地看着林海丰说到。“殿下该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吧?”林海丰点点头,“可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你们不再继续在报纸上披露案情的真实进展?他们可以指鹿为马,你们同样有权利用正确地舆论去引导大众,同时也给那些背后的推手施加压力?”

“您还是饶了我吧,殿下,”苏三娘苦笑着,“已经有人传言了,我可能被调回天京。我要是真的按您说得那个样子干下去,恐怕今天在这里您就见不到了我。”

“原来是这样啊……”林海丰地眉头耸了耸,还是满脸疑惑地问到,“不会报纸上关于这件案子的情况再就一点儿都没有了吧?”

“您还真说对了,一点儿没有,”苏三娘又拿出一张纸,递给林海丰,“无论是上海还是昆山,街头巷尾充斥着关于此案的各种流言蜚语,可除了这个,再没有谁肯浪费笔墨在报纸上说些什么。连我都奇怪了,那些爱玩儿嘴皮子、笔杆子的秀才们怎么一下子都变得老实了呢?”

“这上面也没有什么啊,”林海丰看看苏三娘递给他的那张写满了一大堆人名的纸,又奇怪地瞅瞅苏三娘,“这是什么?”

苏三娘顺鼻子里哼了一声,“是那些签了名地人想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啊,您没看懂?”

“这算是什么文章啊,不就是一个字吗,草……”眼尖的柳湘荷刚刚把林海丰手里那张纸的字念出口,似乎马上就又意识到了什么,赶紧一捂嘴,脸腾地红得像个熟透了的苹果。

………【第五二三章连环案(一)】………

“这当然不是文章,”苏三娘的脸也是微微地有些红晕,“再自由业总不能把这种下流的东西公开刊载在报纸上吧,叫我给禁了。”

林海丰惊讶地看看还在浑身不自在的柳湘荷,又瞅瞅一脸鄙夷的苏三娘,忽然,他难得地大笑了起来。笑了好一会儿,这才摇摇头,叹了口气,“唉……我说你们啊,干嘛非要把别人往肮脏里想呢?要不是你们俩这个摸样,说实在的,我还真没觉着这个草字此时被用在这件案件的评论上有什么不妥。”

这回轮到柳湘荷和苏三娘俩人惊讶了。俩人相互望了望,又同时把疑惑的目光转向了林海丰。

“小草,春草,绿草,青青河边草,不都是这个草字吗?你们怎么别的不去想却,偏偏就会一下子联想到了国骂上面去了呢?”林海丰说着,脸色变得凝重起来,“己所不欲则勿施于人嘛。潘福来一案,街谈巷议多,却出乎意料地笔墨讨伐少,其根本原因就在那篇歪曲事实的文章上面。没有不透风的墙,老百姓的眼睛更不是雀蒙眼,一个个都是雪亮雪亮的。之所以不说,是大家根本不屑跟我们一争了。我倒是觉得这个草字绝非你们想象的那么肮脏,而是极其精辟。人们已经在公开告诉我们,什么人人平等天下大同,只有你们才是难以撼动的顶天立地的大树,老百姓不过就是任由你们蹂躏的草芥。”

“也许……也许那只是你的一厢情愿,”柳湘荷不以为然地摇摇头,“我觉得你说地人家已经没兴趣跟我们争论这一点有道理。但是这个字绝对是骂人的,喜欢舞文弄墨之人总是这样。”

“湘荷说得对,”苏三娘也紧跟着点点头,“殿下,您可别过分地以君子之心去度小人之腹啊。”

“骂你的人就一定是小人吗?”林海丰一摆手,“不挨骂的人永远长不大,天天在颂歌中生活的人,却一定要堕落。因此,不分青红皂白只会一味说好话、说奉承话的人才是真小人。”

苏三娘和柳湘荷又相互看了看。谁也不愿意再说话了。

“老百姓的话可以随便说,而这种不负责任的混蛋话却要坚决地禁止!”林海丰扯过面前的那张报纸,刷地远远地抛开,“无论是谁。代表政府所说地话都必须要慎之又慎,否则会搅乱了大家的思想,还会给天朝政府正在着力打造的公平、公正形象带来种种难以预料的恶果,这是犯罪。对了,你核实过这上面签名地人都是做什么职业的了吗?”

“核实过,”苏三娘微微点点头,“其实也算不上是核实。因为那上面的人大部分都是熟人,有几个是专门喜欢天天找咱们的不是之处,然后借此机会洋洋洒洒写上一些文字,再从咱们身上捞取银元过生活的。还有几个是从前的士绅,不过,大部分的人还都是在上海、昆山及苏州等地地讼师。”

“挑咱们的毛病换钱花?呵呵,三娘啊,你这话说的可是有些过于偏颇了。没有人挑咱们的毛病,咱们就没错了吗?另外。你要是真想找人挑你的毛病,恐怕还有人会不愿意或是不敢呢,”林海丰把那张有数十人签名,却仅仅一个字的内容的文章交还给苏三娘,“人家是在替我们监督着各级政府的作为,咱们应该感谢他们。而不是怨恨。这篇文章照原样刊发,另外……唉……你们犯懒,那我就只好再受点儿累了,今晚也赶写上一篇小文章,明天跟这个一起刊发出来。”

说着。他扭头看看柳湘荷。小说整理发布于ωωω.ㄧб“柳大才女啊。你说说我地文章用什么题目才好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