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尚书李大人说道:“陛下,战争需要大量的粮草和物资支持。我们应该立刻加大对粮草、弹药、药品等物资的筹备力度,确保军队的后勤供应。同时,我们可以调整税收政策,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为战争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众人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应对之策。赵瑾认真地听取了大家的意见,然后说道:“诸位的建议都很有道理。我们就按照大家的建议,采取‘军事防御与外交斡旋并行,后勤保障与国际联盟同步’的策略,应对英国和法国的进攻。”
随后,赵瑾做出了具体的部署:
1。军事方面,任命郑和为海军总司令,统领全国的海军舰队,前往海外重要海域布防,准备与敌人展开决战;同时,任命周将军为陆军总司令,负责加强国内和海外据点的防御,确保后方的安全。
2。外交方面,派遣使团前往荷兰、西班牙等国,劝说他们退出“反景同盟”;同时,派遣使团前往普鲁士、奥地利等国,与其建立友好关系,形成对抗“反景同盟”的国际联盟。
3。后勤方面,由户部牵头,联合各地的富商和地主,加大对粮草、弹药、药品等物资的筹备力度;同时,调整税收政策,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为战争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4。国内治理方面,加强对社会秩序的维护,防止敌人的间谍和奸细在国内制造混乱;同时,加强对百姓的宣传教育,激发百姓的爱国热情,让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应对敌人的进攻。
部署完毕后,众人立刻行动起来。郑和率领海军舰队,浩浩荡荡地前往海外重要海域布防;周将军则加强了国内和海外据点的防御,增派兵力驻守;外交使团也纷纷出发,前往各国进行斡旋;户部则加大了对物资的筹备力度,确保军队的后勤供应。
时间一天天过去,很快便到了第二年春天。英国和法国联合荷兰、西班牙等国的舰队如期出发,浩浩荡荡地向大景王朝的海外殖民地和贸易据点发起了进攻。一场决定大景王朝命运的战争,正式拉开了帷幕。
战争初期,英国和法国的舰队凭借着庞大的规模和先进的武器装备,对大景王朝的海外据点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大景王朝的海军舰队虽然奋力抵抗,但由于敌人的兵力过于强大,一些海外据点相继被敌人攻占,海军舰队也遭受了一定的损失。
赵瑾得知前线的战况后,心中十分焦急。他知道,不能再这样被动地防御下去,必须主动出击,寻找敌人的弱点,集中兵力进行打击。他立刻召集郑和、周将军等将领,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对策。
郑和说道:“陛下,敌人的舰队虽然庞大,但他们是多国联军,指挥不统一,各怀鬼胎,这是他们的弱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先集中兵力打击其中实力较弱的荷兰、西班牙舰队,然后再对付英国和法国的舰队。”
周将军说道:“陛下,郑和将军说得有道理。同时,我们可以在敌人的必经之路设置埋伏,利用我朝战船的速度优势和火炮的威力,对敌人发起突然袭击,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赵瑾点了点头,说道:“好,就按照你们的建议,采取分化瓦解和设伏突袭的策略,主动出击,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
随后,郑和率领海军舰队,悄悄前往敌人的必经之路——马六甲海峡,设置埋伏。同时,他派遣一部分舰队,前往荷兰、西班牙舰队的驻地,发起佯攻,吸引敌人的注意力。
几天后,英国和法国的舰队率领荷兰、西班牙的舰队,浩浩荡荡地向马六甲海峡驶来。当他们进入大景王朝海军的埋伏圈后,郑和一声令下,大景王朝的海军舰队突然从四面八方杀出,对敌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荷兰、西班牙的舰队实力较弱,在大景王朝海军的猛烈进攻下,很快便溃不成军。英国和法国的舰队见状,连忙前来支援,但由于指挥不统一,行动混乱,很快也陷入了被动。大景王朝的海军舰队利用战船的速度优势和火炮的威力,对敌人的舰队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进攻。
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大景王朝的海军舰队终于击败了英国和法国的联合舰队,取得了马六甲海峡海战的胜利。这场胜利,不仅粉碎了英国和法国的进攻计划,还沉重地打击了“反景同盟”的嚣张气焰,让荷兰、西班牙等国纷纷退出了同盟。
马六甲海峡海战的胜利,让大景王朝的国际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欧洲的其他国家也纷纷向大景王朝示好,希望与大景王朝建立友好关系,开展贸易往来。赵瑾抓住这个机会,与欧洲的多个国家签订了贸易协议和友好条约,进一步扩大了大景王朝的海外市场和影响力。
然而,赵瑾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他知道,英国和法国虽然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重创,但他们的实力依然强大,未来很可能会卷土重来。他继续加强国家的实力,推动“工业革新”,加强海军建设,改善民生,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赵瑾的努力下,大景王朝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无可争议的霸主。然而,赵瑾也清楚地知道,世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大景王朝要想永远保持领先地位,就必须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永远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
这天,赵瑾站在皇宫的城楼上,望着远方的大海。他想起了林羽,想起了林羽对自己的教诲,想起了林羽为大景王朝做出的贡献。他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继承林羽的遗志,将大景王朝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让大景王朝的光辉永远照耀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就在这时,内侍前来禀报,说海外殖民部的官员有要事求见。赵瑾知道,新的任务又开始了。他转身走下城楼,朝着御书房走去。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的事情等着他去做。但他有信心,有能力,带领大景王朝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赵瑾回到御书房时,海外殖民部尚书李明远已在殿内等候。李明远手持一份厚厚的奏报,神色凝重地迎上前:“陛下,这是从美洲殖民地传回的急报,事关重大,臣不敢耽搁。”
赵瑾接过奏报,快速翻阅起来。美洲殖民地近年来发展迅速,大景移民已在东部沿海建立了数十个定居点,其中以“新景城”规模最大,不仅成为了粮食和棉花的主产区,还发现了大型银矿,每年向国内输送大量白银。但奏报中提到,近期一批来自欧洲“神圣罗马帝国”的殖民者,突然越过大景划定的殖民边界,在银矿附近建立了据点,不仅驱赶大景的矿工,还联合当地的印第安部落,多次袭击大景的定居点,已有上百名移民伤亡。
“神圣罗马帝国?”赵瑾眉头紧锁,他对这个欧洲邦联制国家略有了解,其内部由数十个邦国组成,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没想到如今竟有实力向美洲扩张,还敢主动挑衅大景。“他们的殖民者有多少人?装备如何?”
“据探子回报,对方约有五百人,携带了燧发枪和小型火炮,且与当地一个名为‘阿兹特克’的印第安部落结盟,该部落人数众多,骁勇善战,对我们的移民怀有敌意。”李明远回答道,“新景城的驻军只有两百人,虽装备优于对方,但兵力不足,难以同时应对殖民者和印第安部落的夹击,请求朝廷尽快派兵支援。”
赵瑾沉思片刻,美洲距离本土遥远,若从国内调兵,至少需要三个月才能抵达,远水难救近火。他当即决定:“传朕旨意,命驻守在南洋的‘远航舰队’抽调三艘战船、两百名海军士兵,即刻从菲律宾出发,前往美洲新景城支援;同时,任命新景城知府张恪为‘美洲殖民事务临时总指挥’,授权他调动当地所有资源,先稳住局势,等待援军抵达。”
“陛下,张恪只是文官,虽有治理之才,但缺乏军事经验,让他指挥作战,是否稳妥?”李明远有些担忧。
“张恪在美洲任职五年,熟悉当地的地理和人情,且处事果断,去年曾成功调解过移民与印第安部落的冲突,有一定的威望。”赵瑾解释道,“眼下最关键的是稳定人心,防止局势进一步恶化。至于军事指挥,可让新景城的驻军统领协助他,待援军抵达后,再由海军将领统一指挥。”
李明远点头称是,又补充道:“陛下,除了军事支援,还需派人安抚其他印第安部落。美洲的印第安部落众多,并非都与我们为敌,若能争取到他们的支持,就能孤立阿兹特克部落和欧洲殖民者。”
“说得对。”赵瑾认可道,“让张恪挑选熟悉印第安语言和习俗的官员,携带丝绸、瓷器、铁器等礼物,前往周边的印第安部落,阐明利害,争取他们的中立或支持。告诉张恪,对待印第安部落,要以安抚为主,不可一味使用武力,避免激化矛盾。”
旨意下达后,赵瑾并未放松对美洲局势的关注。他知道,美洲殖民地是大景未来重要的资源产地和战略要地,绝不能丢失。为了长远考虑,他开始思考如何加强对美洲的管控——不仅要增派驻军,还需完善殖民管理制度,明确殖民边界,同时加大对移民的扶持力度,鼓励更多百姓迁往美洲,增强大景在当地的影响力。
半个月后,南洋远航舰队抵达新景城。舰队指挥官周正(周将军之子,继承父业,成为海军将领)迅速与张恪汇合,制定了作战计划。他们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周正率领海军士兵,乘坐战船沿河流而上,进攻欧洲殖民者的据点;另一路由张恪带领部分驻军和争取到的印第安盟友,从陆路包抄,切断殖民者与阿兹特克部落的联系。
战斗打响后,大景军队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战术,很快便突破了殖民者的防线。欧洲殖民者的据点被火炮摧毁,数百名殖民者要么被俘,要么逃窜。阿兹特克部落见殖民者战败,也失去了抵抗的勇气,主动派人前来求和。张恪遵循赵瑾的旨意,没有对阿兹特克部落进行报复,而是与他们签订了和平协议,允许他们保留原有领地,同时开放贸易,用大景的丝绸和铁器换取他们的皮毛和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