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四合院一人纵横 > 第2612章 麟趾呈祥167(第1页)

第2612章 麟趾呈祥167(第1页)

赵家麟将周大儒的书信贴身收好,指尖摩挲着信纸边缘,耳边还能听到学堂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身上,暖洋洋的,却让他想起初到西南时的阴雨连绵——那时的黔州城,街道冷清,百姓惶惶不安,而如今,不仅汉族与苗族百姓和睦相处,连空气里都飘着安居乐业的气息。

“大人,可要即刻回府收拾行装?”随从见他望着学堂方向出神,轻声问道。

赵家麟摇头,目光转向不远处的田埂。几个苗族老农正牵着牛耕地,牛背上坐着个汉族孩童,手里拿着刚编好的草蚂蚱,笑得格外开心。“先去看看那片新垦的水田。”

两人沿着田埂走去,刚靠近就听到一阵爽朗的笑声。负责农事的老农王福见赵家麟来,连忙放下锄头迎上前:“赵大人!您来得正好!这新修的水渠可管用了,您看这水田,灌满了水,今年肯定是个好收成!”

赵家麟蹲下身,伸手拂过清澈的田水,水中的秧苗嫩绿挺拔,正透着勃勃生机。“这水渠能覆盖多少亩田?苗族百姓们用着还习惯吗?”

“能覆盖三百多亩呢!”王福笑着说,“苗族的兄弟们一开始还担心不会种水稻,您派来的农学家耐心得很,手把手教他们育苗、插秧,现在他们种得比咱们汉族老农还熟练!前几天木阿首领还说,等秋收了,要挑最好的稻米给您送过去呢!”

赵家麟站起身,望着远处忙碌的身影——汉族与苗族百姓并肩劳作,有的弯腰插秧,有的搬运农具,偶尔还能听到几句苗语与汉语的玩笑话。他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就好。百姓们能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比什么都重要。我走之后,你们还要继续好好合作,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王福重重点头:“大人您放心!我们都记着您的话,汉族苗族是一家,肯定不会让您失望!”

接下来的几日,赵家麟忙着交接西南的事务。他将这半年整理的西南军政、民生、农事资料逐一分类,小到每一所学堂的师资配置,大到各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规则,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木阿得知他要走,特意带着苗族长老们前来送行,还送上了一块精心雕刻的苗银令牌。

“赵大人,这令牌是我们苗族的信物,您带着它,以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遇到苗族百姓,他们都会认您这个朋友!”木阿双手捧着令牌,眼神诚恳。

赵家麟接过令牌,入手沉甸甸的,令牌上雕刻着苗寨的图腾,纹路精致。他郑重地将令牌收好:“多谢木阿首领。我在京城也会惦记着西南的百姓,若是有需要,随时传信给我,我定会尽力帮忙。”

离别那天,黔州百姓自发地在街道两旁送行。汉族百姓提着自家做的点心,苗族百姓捧着新晒的茶叶,孩子们举着用彩纸做的小旗,不停地喊着“赵大人再见”。赵家麟骑着马,在百姓们的目送下缓缓离开黔州城,直到城影消失在群山之中,才收回目光。

经过两个多月的行程,赵家麟终于抵达京城。刚到城门口,就看到沈文与周大儒的弟子们等候在那里。沈文快步上前,笑着捶了他一下:“赵兄,你可算回来了!周大儒特意让我们来接你,说要为你接风洗尘,好好听听你在西南的经历。”

赵家麟翻身下马,与众人寒暄几句,目光却在人群中寻找着周大儒的身影。“老师身体如何?前几日书信中说他偶感风寒,现在好些了吗?”

“放心吧,”周大儒的弟子笑着说,“先生只是受了点凉,太医开了药,早就好了。他现在就在府中等着您呢!”

一行人来到周大儒的府邸,周大儒正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喝茶。看到赵家麟,他连忙起身,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家麟,你回来了!这一路辛苦了。”

“老师,让您担心了。”赵家麟躬身行礼,目光落在周大儒的头发上——不过半年未见,老师的白发又多了些,眼角的皱纹也深了些。

两人坐下后,周大儒细细询问了西南的情况。赵家麟将平定叛乱、促进民族融合、发展农事与教育的经过一一说来,周大儒听得连连点头,不时称赞:“好!好!你能以仁心对待少数民族百姓,不滥用武力,还能为他们谋长远生计,这才是儒家‘仁者爱人’的真谛。陛下得知你在西南的政绩,对你更是赞赏有加,这次让你担任户部尚书,也是希望你能将这份初心用到全国的财政事务上。”

赵家麟点头:“学生明白。只是户部掌管全国财政,事务繁杂,学生担心自己经验不足,会辜负陛下与老师的信任。”

“不必妄自菲薄,”周大儒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你在西北、江南、西南都有实干经验,深知百姓疾苦,也懂得如何平衡各方利益,这正是户部尚书所需要的品质。不过,户部不比其他部门,牵扯的利益众多,朝堂上不少官员都盯着这个位置,你上任后,定会遇到不少阻力,凡事需谨慎行事。”

赵家麟认真记下:“学生记住了。日后若是遇到难题,还要向老师请教。”

几日后,赵家麟正式到户部上任。户部衙门位于京城的中心地带,建筑宏伟,共有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分别负责户籍、赋税、漕运、俸禄等事务。刚到衙门,户部左侍郎李大人就带着各司官员前来迎接。李大人约莫五十岁,面色温和,说话却滴水不漏:“赵大人,欢迎您到户部任职。户部事务繁多,下官已经让人将最近的财政报表整理好,您先过目,若是有什么疑问,随时可以问下官。”

赵家麟笑着点头:“有劳李大人。以后户部的事务,还要靠李大人与各位同僚多多协助。”

接下来的几日,赵家麟埋首于堆积如山的公文与报表中。他发现,大景王朝的财政状况并不乐观:一方面,江南水灾与西北战事耗费了大量的国库银两;另一方面,地方官员贪污腐败,赋税征收混乱,不少百姓因赋税过重而流离失所。更严重的是,各地藩王占据了大量的土地,却不缴纳赋税,导致国家财政收入锐减。

“赵大人,”李大人拿着一份报表走进来,脸色凝重,“这是去年的赋税报表。您看,江南地区的赋税拖欠了三成,西北更是拖欠了五成,而藩王属地的赋税,几乎一分未缴。再这样下去,国库恐怕撑不了多久了。”

赵家麟看着报表上的数据,眉头紧锁:“藩王为何不缴赋税?朝廷就没有相关的规定吗?”

李大人叹了口气:“早年先帝为了安抚藩王,允许他们在属地内自行征收赋税,不必上缴朝廷。这些年藩王的势力越来越大,不仅不缴赋税,还经常向地方官府索要银两,地方官府无奈,只能加重百姓的赋税,形成了恶性循环。”

赵家麟沉默片刻,说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必须改革赋税制度,让藩王缴纳赋税,同时减轻百姓的负担。你先让人整理一份详细的藩王属地资料,包括土地面积、人口数量、自行征收的赋税数额,我要亲自去一趟藩王属地,了解实际情况。”

“这……”李大人有些犹豫,“赵大人,藩王势力庞大,您亲自去属地,恐怕会有危险。不如先向陛下上书,请求陛下下旨,让藩王缴纳赋税?”

“陛下若是能轻易下旨,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赵家麟摇头,“藩王与朝中不少官员都有联系,若是贸然上书,定会引起他们的反对。我必须亲自去属地,掌握确凿的证据,才能说服陛下与朝臣,推动赋税改革。”

李大人见赵家麟态度坚决,只好点头:“那下官这就去整理资料。您一定要多加小心。”

半个月后,赵家麟带着几个随从,前往距离京城最近的燕王属地。燕王是当今皇帝的弟弟,势力庞大,属地内的土地占了全国的十分之一,却从未向朝廷缴纳过一分赋税。

刚进入燕王属地,赵家麟就感受到了明显的不同。道路两旁的田地大多荒芜,偶尔能看到几个面黄肌瘦的百姓在田间劳作,而不远处的燕王庄园却富丽堂皇,门口站着十几个守卫,神色傲慢。

赵家麟让随从在客栈等候,自己则换上普通百姓的衣服,独自在属地内巡查。他发现,燕王属地内的赋税极高,百姓不仅要缴纳粮食,还要缴纳银两与布匹,不少百姓因缴不起赋税,被官府抓去做苦役,家中的土地也被官府没收,归燕王所有。

这天,赵家麟正在一个小镇上巡查,突然看到一群官兵正在殴打一个老农。老农躺在地上,嘴角流着血,怀里还紧紧抱着一个布包。一个官兵一脚踩在老农的手上,厉声喝道:“老东西!敢不交赋税,我看你是活腻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