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十八日是贾环的休息日。他要去王夫人的东跨院抄书,打发人通知了赵国基、钱槐、胡小四。去西江月茶楼的事情改到四月二十四日。
胡小四还盼着去茶楼里吃顿点心,听听书,见识一番,对来他家里找他的钱槐抱怨道:“吓,又要推迟,他不会是不打算带我去吧?”
钱槐嗤笑一声,说道:“胡小四,你也太看得起你自己了吧?三爷是要带我去茶楼听书。只不过见你和老胡头事情办得好,才说提携你。你倒好,竟然抱怨起来。”
老胡头正在屋子里炮制贾环订做的五个小火炉,听钱槐这么说,瞪了儿子一眼,“说什么混话呢!”
胡小四就挠挠头,“我不就这么一说吗?你别告诉三爷。”
“那当然。”钱槐呵呵的笑一声,得胜般的教训胡小四:“你懂个屁。三爷抄书是个苦差事,身不由己。等给二太太办完了事情,才能出来玩。”
心里禁不住为环三爷“默哀”。京城里大相国寺门口抄书的秀才,一部佛经要1两银子才肯动笔。三爷这是受苦,又没报酬。
只是,这些话,他当然不会和胡小四这个混人说。
…
贾环紧赶慢赶,总算是在二十四日前将王夫人要的道经抄写完。
大约也是王夫人连续几天看到贾环心里厌烦,只要贾环抄写了《庄子》的内篇7篇1万多字。
这天上午,贾环换了一身读书人的长衫,晴雯帮他束齐头发。荷包里带着几角银子,拿上他自己改写完成的《三国演义》出门。
在角门处和赵国基、钱槐、胡小四的陪同下一起出了四时坊,前往中城区正阳门大街上的西江月茶楼。
四月底,京城气温宜人。大街上人口稠密,车水马龙,商贸繁华。
五月初五的端午将近,不少商铺外已经开始端午节促销。贾环一行几人饶有兴致的边看边走,径直到正阳门大街。
西江月茶楼在正阳门大街的尾端,是一栋两层楼高的宽敞楼阁,档次中等,进门每人收二十文的茶水钱。每日有说书人在茶楼正中的舞台上说书。西江月茶楼也是藉此而出名。
进了门,贾环四人付了钱,在伙计的带领下于一楼距离舞台较远的一处茶桌坐下。要了一壶茶,几样点心。
胡小四埋头吭哧吭哧的吃着饼子,喝着茶水。钱槐鄙视的看了饿死鬼一样的胡小四一眼,拿起春卷慢慢的吃着。
贾环笑了笑,钱槐在张嬷嬷事件中表现的很机灵,有点歪才。抿着碧螺春,看向走出来的一位四十多岁的收书人。说书马上就要开始了。
第十七章 西江月茶楼(上)
“啪!”说书人拍了一下惊堂木,茶楼上下就安静下来,几近鸦雀无声。
而二楼雅座、包厢中的客人则是低声谈笑,侍女侍候着。他们来这里消费、娱乐并非只是为听书。有三两个青年在走廊向下看。
说书人一展惊堂木,袖袍飞扬,开讲道:“话说北周年间,开封府府尹包拯包龙图大人…”
他说的是北周版本的“七侠五义”,包青天、展昭、王朝、马汉、锦毛鼠等人的故事。
贾环听了几句就感觉索然无味。
文学作品在单论爽畅度上面,绝对是后世的网文称雄。现在的话本小说,在爽点的表现手法上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差距。毕竟,纯爽y文还没有现世。
即便是金瓶梅这样的巨作,其实艺术成就在于对明朝市井生活的描写,这有助于后世对明朝社会的了解。而金瓶梅在后宫和嗨爽上,和龙傲天、王动还是差点意思。
说书无味,贾环就琢磨起给王夫人受罚抄书的事情。王夫人的恶感倒是在其次。抄书的日子真是苦不堪言。
这件事一分为二的看:首先,王熙凤设计他的同时,也间接的帮他在贾府中扬名,让他“惩治”张嬷嬷的收益最大化。
其次就是,王熙凤占了一回上风,应该是心里暗爽、得意,暂时不会继续对他“追打”。
在这个宝贵的间隙时间内,他必须要抓紧时间完成他自己的赚钱计划。以此作为抵御凤姐下一次打压的资本。
在贾府里面,总后台是贾母,掌权的是王夫人,王熙凤只能算是“双花红棍”级别的打手。毫无意外,贾府的权贵们要遭到打压贾环的话,王熙凤会是“急先锋”。
贾环轻轻的抿口茶,问胡小四,“小四,那五个小火炉子什么时候能做好?”
说起本身的泥匠活,胡小四得心应手,胡乱的咽下嘴里的饼子,说:“明后天就能做好。”
贾环点点头,“做好后立即送到二门处。我有大用。”
胡小四忙点头,“三爷放心,我爹做好后,我一准送过去。”
正好这时说书人的故事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