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万倭奴,甚至已经超过十分之一了。
“陛下不也说了,到时还会从东北和西南等地,迁移一批突厥人、吐谷浑人、羌人、吐蕃人、薛延陀人、契丹人、奚人、人、室韦人、獠人、林邑人、真腊人等来扶桑嘛。”
“都是一群蛮夷,要之何用,还不如倭人好管理呢。”国相一脸嫌弃。再说,朝廷迁又能迁来多少,要走一百万倭人,到时送来十万蛮夷,这生意怎么算怎么亏本。
“朝廷也刚决定组建第十三舰队,扶桑舰队,专驻扶桑群岛。原朝鲜舰队,则改专驻朝鲜半岛。第十三舰队进驻扶桑后,海军陆战队也将新增设第十三陆战师进驻扶桑。原陆军那两万人,也会再驻守一年时间,帮助我们加强对扶桑的控制。这些军队的驻扎在我们这里,可用的是朝廷的军费,这一年可也是笔大开支的。”
“要是朝廷能够答应我们移民个十万户汉民来就好了。”国相一脸叹惜。
十万户汉民,那可就是五六十万汉民,放在扶桑,虽然依然只能占到十几分之一,可有十万户汉民,绝对能够让这边的统治顺利起来。
张摇头笑笑,哪有这么容易。
在这些年的扩张之下,汉民做为大华的主体民族,可谓是享受了许多扩张的红利。基本上所有的汉民,个个手里都有一份田地,数量还不少,堪称都是自耕农小地主。
许多汉民还抓住了机会,开作坊建工厂,雇佣工人甚至是购买奴隶,产业做的红红火火的。
就算是过去许多穷山僻壤里的百姓,也借着这股东方,移民到边疆,圈地建起农场,成为了农场庄园主。
说实话,现在的汉民,绝大多数都成了中产阶级,小日子过的舒心的很。
起码温饱是不用愁的,想要再大量移民,哪里再去找那些饭吃不饱衣穿不暖的人去。
别说十万户,能让朝廷给移来十万人口,都可以说是尽最大努力了。毕竟扶桑能有什么,汉民过来,也顶多是多给些田地他们圈占。
但现在田地又不值钱,哪没有呢,人家为何要千里迢迢的飘洋过海来。
现在张准备吸引一批汉民来扶桑,但已经不打算靠土地来吸引人了,土地也吸引不了人。
他还是准备用些其它的招数,比如说,扶桑过去只是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但以后扶桑做为朝廷直辖地,又是太子采邑,肯定还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的。
这边银铜矿储量极高,同时这边的人口也多。
哪怕这次要将百万倭人运回中原,可皇帝也答应会移来二十万蕃人十万汉民,那么这里依然是有近千万的人口。
有人口就有市场。
这边的手工业等还比较薄弱,正是大有可为之时。不说马上就能建成跟中原相竞争的手工制造业,但起码供给扶桑需要,还是有些优势的,毕竟从大洋对面的中原运来,这个运输成本也不小的。
一些简单的东西,完全可以自己生产。
张就是打算在扶桑招商引资,以一些低税等条件吸引一些中原商人过来投资建工厂作坊,甚至是让他们带一些中原的技术工人等过来,若能吸引这些人过来后移民落户,这也是极不错的。
在张与国相等制订的扶桑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中,第一大项目就是开发扶桑的银铜矿产,把矿产开发打造成第一产业,进而带动一些产业链上的其它产业。
第二是手工制造业,发展能够满足扶桑所需要的一些手工制造业。
再然后才是农业和渔业、船业。
张还制订了一个修路计划,就是把过去扶桑的七道,七条国道给拓宽,并在扶桑增修港口码头。
这些的投入其实也是不小的,尤其是修路。
既要修贯通整个扶桑的七道,又要修港口码头,这可不是小投入。但不修路又不行,要致富先修路。中原到现在,都还一直在修路。
从唐时贞观起,各地都在修路,尤其是四边之地,不管地形多差,但修路没停止过。几大重点国道在修建的同时,各个道内的、州内的甚至是县内的路,都在修。
修路的好处是看的到摸的着的,带动一个地方发展有极强的效果。
扶桑若要经营出成绩,这路必须得修。不能让扶桑再跟过去倭人手里时一样,弄的地方上各自割据一方。
要修路,要发展,离不开朝廷的支持。不仅是需要钱财,更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
所以朝廷要扶桑道运一百万倭奴回去,张并不觉得这是吃亏,这顶多算是合作。用倭奴换中原的物资和技术。
抛出各种减税免税等新政,来吸引中原的商人前来投资,吸引那些汉民前来落户。
建设扶桑需要钱,不仅是采邑里的几万军队需要经费,修路也要钱。那些倭奴不能直接变现,但好在张来钱的项目并不只那一个。
把整个倭国原来的皇室、公卿大臣、贵族豪强们全都打倒,这些人他可以不要了,但他们的财产可是还在的。
仅没收这些财产,那就是一笔巨额收入,简直是飞来横财。就算朝廷那边打了招呼,扶桑这边要将三分之一上交到朝廷国库,可剩下的依然是一笔巨额收入。
只要有钱就好办事。
有了钱,张就可以高调的邀请中原各大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