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外科教父TXT免费 > 第1242章 养老组(第1页)

第1242章 养老组(第1页)

会议刚散场,五个人就跟集体打了浓缩鸡血,脚下像踩了云,飘着出了会议室。

“各位!这边!咱们有专属办公室了!”蒋季同喊了一嗓子,指了指旁边一间敞亮的屋子,那语气,活像游戏里npc发布了隐藏任务,奖励是新手村豪华大别野。

杨平教授之前跟唐顺一提要成立课题组,唐顺就连夜把这办公室给装备上了,电脑、办公桌一应俱全,就等玩家入驻。

楚晓晓几乎是同手同脚地摸到贴着自己名字的工位,小心翼翼地把那叠资料放在桌上,仿佛那不是纸,而是易碎的珍宝。

她摘下眼镜,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脑子里还在单曲循环着“五个小目标”和“体外免疫学功能验证和高通量筛选”这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在她过去的认知里,这种级别的课题,只能在顶级期刊的致谢部分或者大牛访谈里才能窥见一鳞半爪,如今自己竟成了其中的一员,还要负责如此核心的板块?现在?她,楚晓晓,不仅成了参与者,还要负责核心板块?

这感觉,就像刚出新手村的1级小号,直接被系统塞了一身神装,扔进了终极副本的boss房。

离谱,但真的刺激!现在心脏还像兔子一样扑腾。

“咋了?晓晓,被教授的王霸之气震晕了?”旁边工位的何子健注意到她的魂游天外的样子,小声问道。

楚晓晓重新戴上眼镜,深吸一口气,试图让自己看起来像个资深玩家:“有点……不,是相当晕!何子健,你不觉得这开局太魔幻了吗?我们才刚建号第一天啊!”

何子健那张文静的脸上露出一丝“我懂”的苦笑,指了指自己桌上同款“任务卷轴”:“谁说不是呢。我当初博士课题要是有这里边百分之一的经费和前沿性,我毕业论文都能自带bgm。现在倒好,直接被空投到无尽深海,杨教授还说:‘不会游泳?现场学!’”

“哈哈,这个比喻贴切!”王超凑了过来,他看起来倒是几人里最兴奋的,黑框眼镜后的眼睛闪闪发光,“但我喜欢这种风格!磨磨唧唧的立项、无休止的论证会,拖沓的审核,我早就受够了。这才是搞科研该有的样子,瞄准目标,集中火力,饱和攻击!想想看,如果我们真的做成了……”他没有说下去,但眼神已经说明了一切——那将是载入教科书级别的突破。

刘阳坐在稍远一点的位子上,他没有加入讨论,而是已经打开了电脑,调出了分子克隆软件的界面,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着。

蒋季同走了过来,拍了拍刘阳的肩膀:

“压力很大?”

声音一如既往的沉稳。

刘阳抬起头,露出一丝无奈的笑:“蒋师兄,说实话,压力很大。教授说的‘高效、快速的分子克隆平台’,听起来简单,但要支撑这种从头设计的蛋白质的快速迭代,意味着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几乎自动化的流程,从引物设计、基因合成、载体构建到突变体库建立,每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而且,很多功能域的结构可能都不稳定,表达和纯化会是大问题。”

刘阳也不知道自己对于这么宏大的课题怎么突然这么自信,敢于说这些话。

“问题就是用来解决的。”蒋季同拉过一把椅子坐下。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楚晓晓和何子健会从免疫学角度给你提供功能域设计的建议,避免你做一些明显无效的构建。”

“所有高端实验设备都是24小时开放,我们需要什么特殊的酶、试剂,打报告,不,直接在群里跟教授说,他来解决,不!!直接跟我说,现在教授已经给了我权限。”

“你现在要做的不是焦虑,而是立刻开始行动。先把教授的资料和推荐的专注论文啃透,然后列出一个详细的平台搭建计划,需要哪些设备、耗材、软件支持,拉一个清单给我。”

蒋季同的话像是一颗定心丸,刘阳点了点头,眼神重新变得专注:“我明白了,蒋师兄,我今晚就开始弄。”

“不要熬夜爆肝!这是教授特意叮嘱的,注意劳逸结合,这是个长期战役。”蒋季同叮嘱了一句,又看向其他几人,“大家都一样,我知道你们现在脑子里可能一团乱麻,没关系,从啃透资料开始。先把框架和基本概念搞清楚,我们是一个团队,遇到任何问题,随时在群里讨论,或者直接来找我。”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严肃:“杨教授信任我们,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资源和自由度,我们也必须对得起这份信任。”

众人凛然,纷纷点头,最初的震惊和狂喜过后,沉甸甸的责任感已经压了上来。

可是蒋季同马上又说:“不用有任何压力,搞科学研究一定要放松,有激情,不要有沉重感。”

后面也是杨平的原话,蒋季同现在搬出来说给师弟师妹们听。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开始啃资料,啃专着,啃论文,几乎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杨平给的资料信息量极大,不仅涵盖了免疫学基础、蛋白质工程、化学生物学连接技术的最新进展,还包含了大量计算机辅助设计、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的介绍。

楚晓晓一边恶补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边开始着手规划她的细胞实验平台。她列出了一长串需要的细胞系、抗体、elisa试剂盒、流式细胞仪的上机时间等等。遇到不熟悉的技术,她立刻在群里提问,往往能得到蒋季同的及时解答,或者杨平直接解答。

何子健和王超则在深入理解“增强子”设计逻辑的同时,开始梳理已知的免疫调节功能域。

何子健更关注内化信号和共刺激分子,王超则侧重于与病毒抗原提呈相关的受体和通路,他们将自己的初步整理结果共享在群文档里,供刘阳参考。

刘阳的效率最高,在啃完资料的核心部分后,他迅速拿出了一套比较简单粗糙分子克隆平台的搭建方案。包括采用golden

gate组装等高通量克隆技术,利用实验室自动化工作站进行部分操作,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质粒构建与验证流程。

方案不是很成熟,甚至有点幼稚,但是得到杨平的肯定。杨平的理念很清晰:不要等到什么都成熟再开始,而是先开始,后面再慢慢修正升级,就算错了也没事,大不了重新再来,不试试怎么知道是错误的,科研本身就是试错的过程。

蒋季同则是最忙碌的一个。他不仅要消化资料,深入调研连接技术,还要协调整个团队的日常运行,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琐事——从实验室台面的分配,到特殊试剂的订购,再到与研究所其他部门的沟通。他展现出了出色的管理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将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确保杨平可以完全不受干扰地思考战略问题。

他还经常去请教唐顺怎么管理科研,唐顺对他刮目相看,这家伙平时有点吊儿郎当,现在怎么做事这么上心,看来是真的热爱免疫学。

一周后的下午四点,第二次组会准时开始。

这一次,会议室里的气氛明显不同,少了些拘谨,多了些专注和急切,每个人面前都摊开着笔记本和电脑,笔记本上面写满了待讨论的问题。

“都说说进展和遇到的问题。”杨平开门见山,没有废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