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古木封印 > 第五十三节古格银眼(第1页)

第五十三节古格银眼(第1页)

勘察队发现古格的壁画后,都非常地吃惊,或许这就是传说中,已经消失了几百年的“古格墓穴”。

墓穴很大,但和雪山相比的话,却连它的几十分之一都不到。勘察队这个时候都提起了十足的精神,同时也对这片神秘的地方充满了无限的好奇。

他们看所到的“古格壁画”属于墓洞的前庭,水还在不时地从上面滴落下来。沿着墓道没走多久,从里面外伸出一个石门,门上写着同样的咒语:“天堂、人间、地狱。天堂里有神和菩萨,人间里有舞女侍奉,地狱里则是受刑的人和魔鬼。”

虽然石门上的咒语是用藏语写的,可是当勘察队看到石门上的咒语时,却吓了一跳,都朝后面退了一大步,究竟是为什么呢?按理说,那些去西藏的勘察队对于藏语的认识,还是似懂非懂的那种,更何况是在那么黑的情况下,难道他们看到了什么更为奇怪的东西?

其实当他们用手电筒朝石门照去的时候,那些刻在石门上的咒语在灯光的照射下却发出了一道闪亮的明光,这道亮光则恰好反照到了勘察队的身上,在旁面的石门上映出一个长长的斜影,所以当勘察队看到这道影子的时候,都吓了一跳,还以为石门里面真藏有什么东西呢。

刻在石门上文字,怎么就在灯光的照射下,发出了亮光呢?难不成这是那些造墓者故意设计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又为什么呢,这和古格的文化,有怎样的联系?

勘察队也不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只是再一次把灯光照到了石门上,而且这个时候,石门上刻的这几个文字显得格外清晰。

等勘察队悄悄走到石门附近时,却发现石门上的这几个文字都镀了一层黄金,也就是说它们是用金汁刻写而成的。

要说用金汁来书写,其实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开始了,但他们却绝不是因为那句所谓的“书中自有黄金在”而书写的。之所以用金汁来书写一方面可以使文字长久保存,你想,如果用墨汁来书写的话,虽然能保存得住一时,但它却终究还是会有被磨灭的那一刻。

二来呢,用金汁来书写可以保存金子的流逝。从古到今,有多少的金子都流失了,又有多少金子都被腐朽掉了,因此用金汁来书写的话可以达到一举两得,甚至还可以省去许多墨汁的经费,所以就出现了许多金汁、银汁来书写的,而这种现象在藏经里面却特别的多,能在西藏再看这种用金汁刻画的文字,也就不足为奇了。

虽然经书里面有许多是用金汁、银汁,书写而成的,但是在石板上用金汁来刻画,还真的很少见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墓主竟然能用金汁来刻字,就证明了这座古墓绝非一般的墓穴,或许正和勘察队所想的那样,里面肯定会有令他们意外的发现。

顺着墓洞一路走下去,里面却变得微亮起来,而且这一道道亮光在墓洞里面,发出一丝微寒的气息。可正当勘察队兴奋之时,却从外面传来一声巨响,他们再次停住任何的行动,只是静静地听候外面传来的声响。可是,等了好久,连一只鸟的叫声都没再响起过,于是他们才开始沿着墓道,朝着发出亮光的地方走去。

没错,发出微寒亮光的光正是传说中的“长明灯”,而且在“长明灯”的正中间,还有一个失传百年的奇物:“古格银眼”。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他们所碰到的这种“长明灯”倒是和之前听到的有很大的差别。

这些“长明灯”成一字型排在两边,每盏灯的下面都有一个圆筒,圆筒的口径有几米宽,高度则是宽度差不多,所以整体看起来,就像是一盏盏被抬高了的明灯。

圆筒里面则是一种很黏糊的液体,显然这应该就是每天提供给明灯的燃料了,可问题是这种燃料真的能持续那么长的时间?圆筒里面这种很黏糊的液体到底什么呢,而且明灯的灯芯看起来为什么又是那么的特别,它们究竟是如何达到“长明”的?

勘察队看到这些所谓“长明灯”后,也感觉很奇怪,不过这要真的是他们所寻求的,或许这个时候他们应该是一种很喜悦的心情,而不是到处充满了疑惑。

走近细看时,不难发现,“长明灯”的灯芯是白色的,好像是一种金属做成的,但是在它们燃烧时,所发出的微光却是血红色的,这种血红色则和勘察队之前在雪山上看到的那种红色的雪粒一模一样,这个时候,他们不觉心里一阵冷汗。

虽然灯芯发出的亮光是血红色的,但是光线很微弱,有一种随时都被吹灭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能让人毛骨悚然。

灯芯下面是圆筒,勘察队朝圆筒照射时,却发现,里面竟然是满当当的液体,难不成是有人刚来过这里,并把圆筒里面的液体加满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他们在石门旁看到的那个发长的黑影,就不好说了。

圆筒的里面是绿色的液体,从灯芯到圆筒之间还有一根细细的导管,导管和灯芯的颜色一样都是白色的。很显然,这根导管就是用来传递圆筒里面的液体和点亮灯芯用的。

灯芯是在一个成卵形的圆盘里拖放着,那根白色的导管则恰好在圆盘的中心。这个时候,在圆盘的一侧,还雕刻着一只眼睛,而灯芯则在它的另一侧。

为什么会在灯芯的一侧雕刻着一只眼睛?它与灯芯的燃烧有着怎样的联系,还有圆筒里面的绿色液体到底是什么,是鱼油还是另有其物?

勘察队这时迷茫了,虽然他们费了好大得劲才找到了传说中的“长明灯”,可是怎么才能把它们引渡到外面呢,更何况他们连那种液体是什么都不知道,到头来,不还是一场空,到底该怎么办?

这时,从外面又发出一声一声嗡嗡的声响,一股寒冷的空气迎面扑来,忽然间,所有的灯都熄灭了。

就在“长明灯”熄灭的那一刻,勘察队几乎叫了起来,别的且不说,哪会有怎么巧的事情,而且勘察队从雪山一路走来,总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这种感觉一直伴随着他们的左右,莫不成真的有灾难要发生,还是另有蹊跷?

不过“长明灯”一熄灭,前面不远处的“古格银眼”倒是显得格外亮丽,这所谓“塞翁失马,焉祸得福”。虽然“长明灯”被熄灭了,但是他们在墓洞里面,却发现了失传已久的“古格银眼”。

关于“古格银眼”历史也有记载。早在西藏阿里扎不让的北面,有一个名叫“鲁巴”的地方,而藏语中的“鲁巴”则是“炼金”的意思。

传说古格王国时期,这个地方素以精于冶炼与金银器材而闻名远外,当年的阿里周围,以托林寺为主寺的下属4座寺院的金属佛像与法器,都是由“鲁巴”制造的。“鲁巴”铸造的佛像则是用金、银、铜等不同的原料合炼而成,工艺精湛,通体全无接缝,犹如自然而成,其价值竟然超过了纯金佛像。

在“鲁巴”铸造的这些佛像中,最为神奇的就数“古格银眼”的铜像了。而且这种作品也只能有古格才会铸造。“古格银眼”更是被视为佛像中的金品。由于它流传的很少,所以尤为珍贵,长期以来,也没有人知道“古格银眼”究竟为何物。

早在古格王朝时期,建在一座山上的古格王宫可以说是西藏防守能力最强的建筑,整个王宫也只有一条隧道可以通到山顶,而另外的地方则都是悬崖,也就是说在他们那里,没有回头路,更没有逃生之路。

到了后来由于拉达克人强迫古格的百姓日以继夜地修建石楼,百姓都在下面非常凄苦地吟唱,当这些声音被国王听到的时候,国王非常的难受,于是做出了一个光荣而又伟大的决定,那就是国王从悬崖上面跳了下去,国王一死,古格自然就被城破了。因为这是时期正是古格族人与拉达克人激战的时期。

当然这也是其中的一个说法,还有一种呢,说的是国王为了挽救古格的百姓才不得已开城投降的,但不管国王的下场怎么样,古格的百姓都是很惨的,而且当年那神秘消失的十万之众,有着很大的联系,虽然说当年的象泉河已经被沙漠化,不足以在养活十万之众的绿洲了。

古格是从人类的视线中,神秘地消失了,可是它所留下来的东西,却是无价的,除了那些用金汁、银汁书写的经书外,更为珍贵的就是“古格银眼”。

其实在古格盛时期,就已经产黄金白银了,而且在托林寺、扎不让、皮央东嘎也都发现有用过金银汁书写过的经书。这种经书是以文书写在一种略呈青蓝色的黑色纸面上,一排用金汁,另一排用银汁书写,

而“古格银眼”则是一尊尊佛像。佛像的样子也有很多种,勘察队所碰到的这种却是头戴化佛宝冠,四臂各持法器,结跏趺坐于兽座莲台,头上有三只眼睛,额上正中眼为纵目,这三只眼球都采用镀银的技法做成,金黄色的铜像背衬之下银光闪闪,晶莹锃亮。(未完待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