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同室操戈黄埔将帅战场争锋录 > 第5部分(第1页)

第5部分(第1页)

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参谋长、代理长官职务,主持国民党在西南地区的军政事宜,企图作最后挣扎。11月至12月,我军发动西南战役,消灭胡宗南和其他国民党残余部队70万人,解放了川、康、滇、黔广大地区。胡宗南率残部逃到四川西昌地区。随后我军又发动了西昌战役,解放了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一个据点西昌,胡宗南残部全部被歼。胡宗南只身乘飞机逃到海南岛海口,后又转赴台湾。1950年5月,国民党陕西籍监察委员李梦彪等46人以“丧师失地,贻误军国”的“罪名”提出弹劾胡宗南案。国民党行政院国防部认为胡宗南“自无若何刑责,足资论究”,决定“不付军###审”,宣告胡宗南无罪。此后,胡宗南被重新起用,改用“秦东昌”的化名,陆军二级上将。担任“浙江###救国军”总指挥、大陈岛防卫司令官、澎湖防守司令官、“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等职。1962年2月,在台北病逝。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徐向前与胡宗南:漫川关战役(2)

漫川关战役

红四方面军在总指挥徐向前的率领下向西转移,国民党陕西当局大为震恐,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第十七路军为防堵红军入境,急忙调集兵力,加强陕南商洛地区的防务。1932年11月11日《西北文化日报》报道:

中央派胡宗南、刘茂思、肖之楚、范石生等部紧跟尾追,务在消灭斯股逸匪。绥署杨主任以该匪西窜必至陕边,遂派遣约一师以上兵力在商(南)、洛(南)、旬(阳)、白(河)一带边境,严密布防,准备截击。

尽管敌人前堵后追,但仍未能阻止红四方面军入陕。11月11日,红四方面军进至漫川关东康家坪、任岭地区。

漫川关,是湖北省和河南省交界的一道重要关口。高山峻岭,悬崖峭壁,坡陡路险。山中只有一条崎岖的小路纵贯两座山峰之中。当地的老百姓有句顺口溜最能反映漫川关的险峻:“进了漫川关,恰似鬼门关,风吹石头响,仰脸不见天”。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由于此地为进入汉中的必经之路,因此历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红四方面军进至漫川关以东地区之后即侦察得知:杨虎城部的三个团已经占据漫川关布兵防守了,从前面堵住了红军前进道路。另外,胡宗南第一师的两个旅由郧西进至漫川关东南任岭、雷音寺、七里峡、古庙沟一线,已与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的先头部队展开了激战。除此之外,敌第四十四师已占领了漫川关东北的张家庄至马家湾一线,形成了临时的防御正面,实施阻击,与红四方面军第七十三师第二一九团激战竟日;敌第六十五师、五十一师也尾追至漫川关以东的大沟口、当山地区;冯钦哉第四十二师,则经漫川关以北的石窑子展开,企图向南压缩过来。很显然,敌已经将红四方面军合围在了漫川关以东的康家坪、任岭之间只有十余里地幅的悬崖峭壁的峡谷之中了,企图将红四方面军一网打尽。胡宗南还狂妄地叫嚣:“漫川关,就是红四方面军的坟墓!”

情况十万火急。红四方面军的两万多人,陷入了前进无路,后退无门的困境之中。已是11月中旬的寒冬天气,北风呼啸,漫山遍野一片枯黄。部队战士的给养已经消耗殆尽,草鞋磨破,一双双脚板也都裂口流血。从离开根据地老区至今,已经转战20多天,真是饥寒交迫。漫川关这一险关隘口,如果突不出去,红四方面军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于深夜进至漫川关以东的康家坪。总指挥徐向前马上召集军事会议,研究作战方案。军委主席张国焘也参加了会议。会议首先由作战参谋汇报了当前的敌情态势和漫川关的地形情况,大家都感到了形势的严峻和紧迫。有的人认为:从第四次反“围剿”以来,我们红四方面军经过麻城、冯寿二、七里坪、扶山寨、新集、土桥铺等一场场苦战、恶战,转战至今,根据地都拼光了,损兵折将近一万多人。面对眼前这样的危险局面,如果再硬拼下去,红四方面军就会彻底垮了,所以,不能再硬拼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有的人认为:前有阻击,后有追兵,左右还有夹击,不打不拼,就等于坐以待毙,这正是敌人所要达到的目的,同样会全军覆灭。张国焘却主张:我想应该把大部队分散开,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这样既可以缩小目标,便于分散行动,利用从敌人的部署或队形的间隙渗透出去,以利于减少伤亡,保存军力。但张国焘的主张刚一提出,就遭到了徐向前的坚决反对。徐向前主张部队坚决不能分散,部队如果分散,形不成战斗力,而且容易被敌人逐一消灭。对此,徐向前后来说:张国焘这个人一到叫劲的时候就稀松,也不懂军事,往往瞎指挥。他提出化整为零,让部队分散打游击。这怎么行呢?我说:这支部队不能够分散,在一块儿才有办法。我们好比一块整肉,敌人一口吞不下去;如果分散,切成小块,正好被人家一口一口地吃掉。所以,无论如何不能分散游击,要想尽办法突围。陈昌浩等同志支持我的意见,最后决定集中突围。

徐向前与胡宗南:漫川关战役(3)

军情紧急,命运关天,前途未卜,必须坚决勇猛,分秒必争。

在这危急的紧要关头迅速定下一个正确的决心,直接关系到红四方面军的生死存亡。根据徐向前的意见,方面军的领导很快就统一了认识,定下了抓敌弱点,集中兵力,乘敌立足未稳之机,组织坚决而迅速的突围,一定要保住革命力量,一定要保住红四方面军的决心。而后,总指挥徐向前通过分析敌军的各个方向的部署情况和我军转移的方向,决定从北面敌兵力部署薄弱的位置,且敌两支部队结合部的地段实施突围。徐向前要求突围部队:一是行动要隐蔽、突然,在敌人还未组织起有效抵抗或来不及封堵的时候,我突围已经成功;二是要充分发挥火力的作用。集中火力于突围地段,确保给敌人以有效压制,减少敌火力威胁;三是突围行动要坚决,来不得半点的迟疑、犹豫、退却,一鼓作气,必保成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四是突围中,各部队要搞好协同,不得混乱,互相支援,互相掩护。

徐向前提出突围要求之后,又明确了突围任务。徐向前直接命令红十二师担任主要突击部队,在红七十三师的配合下,夺路前进,在敌合围的部署上坚决打开缺口,巩固既得阵地,保障主力部队顺利突围;命令以红十师、红十一师各一部坚决抵御南面和西面敌人的攻势,形成对外正面,以保证红十二师正面夺路开口,实施突围的翼侧安全。

作战任务下达后,徐向前又亲自到红十二师检查作战准备情况,并当面向红十二师担任突破任务的红三十四团团长许世友交代了任务,明确了要求,反复强调:这次突围,关系全军的生死存亡,决不能掉以轻心啊!要充分准备,周密计划,以勇猛的战斗行动,突然发起攻击,打敌惊慌失措,猝不及防,在敌来不及反应时,就实现突破目的,而后迅速向两翼扩展、巩固,守住突破口,一定不能让敌人再次封口。这个担子很重,敌人会全力反扑。你们一定要把困难想得多一些,把措施想得细一些,把办法想得全一些,争取一次性成功。徐向前的嘱托,既语重心长,又明确具体,许世友感到责任重大,决心不辜负方面军首长的信任。

部队的一切作战准备在秘密隐蔽地进行着。徐向前对作战计划又作了细致周密的安排。直到入夜,下达了作战命令:红十二师三十四团,在红七十三师二一九团的协同下,向胡宗南、肖之楚两敌的阵地突然发起了进攻,顿时枪炮声大作,杀声冲天,红三十四团和红二一九团在北山隘口展开,前面是一道刀削的山脊,上面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山脊线两侧,均是望不到底的渊谷,一不小心,掉下去就会摔个粉身碎骨。突击部队就要从这条山脊线上冲过去,杀向敌重兵守卫的山隘口。突击队的机枪一齐射向山隘口敌火力点,突击部队一个梯队冲上山脊,被敌火力压下来,又一个梯队冲上去,又被压了下来。因地形过于狭窄,红军只有一条路可走,敌火力又十分集中地封锁在山脊线上。倒下去落入深渊的红军指战员越来越多。红三十四团团长许世友挥舞着大刀,亲自指挥突击部队先投手榴弹,而后乘着炸烟冲击,直至冲上了山隘口。冲到了敌人眼前,守敌顿时慌乱,有的弃枪而逃,有的跪地求饶,有的欲意反抗被当场击毙。面对溃不成军的守敌,红三十四团很快就在两敌之间的结合部上打开了缺口。此时,敌人开始组织反扑,企图封闭突破口。胡宗南和肖之楚急令所部进至漫川关以北十余里的柳树河,设置阵地,组成第二道阻击阵地,企图阻止红军向纵深发展。但紧随红三十四团之后的红二一九团马上前出与增援之敌同时赶到了柳树河,各自占领阵地,展开对射。红二一九团在正面火力牵制的同时,迅速从两翼向敌发起冲击。敌人不辨虚实,狼狈后退。徐向前亲临指挥,要求红三十四团和红二一九团一定将敌阻击于此,掩护主力部队通过漫川关。敌人向红军阻击阵地发起轮番攻击,双方的伤亡都较大,但我红军将士已是“背水一战”,没有退路了。所以,只有拼尽全力,控制住得以突围的通路,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战至13日黄昏,敌人终于没能突破红军的阻击阵地。漫川关一战,红四方面军以2000多人牺牲的代价,突出重围,脱离了险境,进入陕南,再次打破了敌人围歼红四方面军的企图。胡宗南又一直尾追到陕南。

老将军罗应怀在《突破敌重围,转战三千里》的回忆录中是这样记叙这场关系到红四方面军生死存亡的战斗的:

漫川关战斗,是关系到红四方面军生死存亡的一仗。当时,我军处境之险恶,战斗之激烈、残酷,是前所罕见的。枪子和弹片把无名高地上的松树枝叶削得光秃秃的,只剩下一根根半截子树桩。我们营上去的五六百人,战斗结束时,只剩下八十多人。我打的旗,被弹片撕成一条条碎片,连旗杆也被子弹打穿了好多孔。二营撤离阵地时,发现有两个班的十几名同志由于长时间趴卧在冰天雪地里,竟被严寒夺取了生命……我们以一个团的兵力,硬是顶住了敌人四十四师两个旅的进攻消灭了敌人大批有生力量,掩护了全军的胜利转移。这种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勇敢精神,在全军传为佳话。直到事隔五十年后的今天,徐帅同我们回忆起当年的战斗情景,还无限感慨地说:漫川关突围,真是危险啊,多亏了三十四团在山垭口顶住了。

危急关头,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同志依然那样沉着镇定。徐总指挥部队,向以深谋远虑、出奇制胜著称。在他的直接领导下,红四方面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打了不少漂亮仗。而今,敌人前堵后追,情况瞬息多变,作为最高军事指挥员。身系全军之安危,不仅要权衡敌我态势,而且还要不断排除来自张国焘的干扰,迅速而准确地决定每一步“棋”的走法,困难可想而知。但是,徐总始终保持着处变不惊的大将风度,以清醒的头脑,调查着敌情的变化,抓住战机,克敌制胜,使我军多次化险为夷……

部队突出重围迅速转战,许世友接到前方侦察员的报告:前方发现了一条穿越漫川关的险道,但道路很窄,只能通行一个人,请示总指挥徐向前是否选择这条路。徐向前当机立断:从这条道穿过去。可是没走多远,前边又传来报告:“路越走越窄,驭炮的马也难以通过!”为了迅速脱离险地,为了尽快摆脱可能尾追的敌人,徐向前又果断地命令到:“驭马和炮全部扔掉,不得有误,继续前进,时间就是生命,就是军队。”

为了保全大局,笨重的装备和马匹全部扔掉了,部队轻装跑步前进。凌晨,方面军大部队越过了漫川关,又翻越了野狐岭,接近了竹林关,驻扎敌守军虽然有两个团,但并无戒备。他们万万没有料到,红军会如此迅速地赶到。徐向前又指挥红军一举攻占了竹林关,占领了通往陕西关中平原的古道,使红四方面军获得了新生。

人物简介(1)

陈毅:原名世俊,字仲弘,笔名曲秋。四川乐至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部文书和该校中###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19年去法国留学。1921年回国参加反内战等社会活动。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到武汉,被中央军委分配到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做政治部文书工作,并兼任中共武汉军校党委书记。7月,武汉军校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教导团,陈毅仍负责党的工作。1928年1月,与朱德一起率部到湘南,在当地党组织配合下,举行湘南暴动,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师,陈毅任党代表。3月,率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保留下来的队伍向井冈山转移,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在宁冈会师。1930年7月,赣南红军独立师扩编为红二十二军,陈毅任军长,隶属红一军团建制。12月,率红二十二军参加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反“围剿”作战。1931年2月,红二十二军缩编为第六十二师纳入主力红军后,陈毅调任赣西南特委书记。5月至9月,率当地地方武装参加中央苏区第二、第三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1月,根据中革军委决定,成立江西军区总指挥部,统一指挥江西的红色地方武装,下辖独立第三、四、五、六师,陈毅任总指挥兼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中央苏区的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时,陈毅因伤被留下,任中共中央江西分局委员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1936年12月,在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陕北后不久,成立了新的统一的中央军委,陈毅为委员。在陈毅、项英等领导下,南方红军游击队在极端艰苦并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有力地支援了主力红军北上抗日,并保存和锻炼了革命力量,为而后成立新四军,坚持大江南北的抗日战争创造了条件。1938年1月,新四军在南昌成立,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陈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委员(书记项英)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副书记。随后率部东进抗日,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1939年11月,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指挥机关合并,在溧阳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统一领导江南的抗日游击战争。1940年10月,指挥苏北新四军发动著名的黄桥战役,全歼国民党顽固派、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部万余人,打开华中抗日新局面。11月,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在盐城成立,统一指挥华中的新四军、八路军部队,陈毅任副总指挥代理总指挥职务。1941年1月,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后,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在苏北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5月,中共中央华中局成立,刘少奇任书记,陈毅等为委员。1942年3月,刘少奇回党中央工作后,由陈毅任中央军委华中分会代理书记。1945年9月,陈毅任新四军代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1946年1月,山东野战军组成,又兼任司令员(后又兼政治委员)。12月,与粟裕等组织宿北战役,歼敌整编第六十九师2万多人。1947年1月,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