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基业长青 > 第30部分(第1页)

第30部分(第1页)

利普·莫里斯一直到大约2O世纪4O年代末期之前,也就是在公司百岁诞辰之前,都没有表现出高瞻远瞩公司的特点。另外,我们也见过和我们合作过的公司突飞猛进的例子。例如,几年前,有一家大型银行开始采用我们的初步发现,而且是在创立之后首次标定自己的核心理念,开始了自我整顿的漫长过程,致力朝着保存核心和刺激进步的目标进发。这家银行的执行副总裁解释说:“我一生都在这家公司工作,已经开始失去希望,但是,一旦弄清楚我们存在的真正目的,开始改变组织去配合目的后,释放出来的能量着实令人惊异,从上到下,一直到分行职员,都觉得工作比以前更有意义了。现在我们知道了核心是什么,而且核心应该固定不变,我们在改变其他事情方面,就觉得好像解放了,可以取消确实妨碍我们进步的所谓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就像唤醒沉睡的巨人一样,我们还没有到达你们所说的高瞻远瞩公司的层次,但是我们已有了长足的进展。”

成为高瞻远瞩公司是一种持续的动态的进步,不是静止不变的。路途尽管遥远,但是任何公司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变得更为高瞻远瞩。我们要再度说明,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坚持不懈、找准方向走下去的人会赢得最后的胜利。我们的发现不是速效药,也不是一长串管理流行风中的下一个流行声明,或是下一个流行的口号,或是被人引用的一种新“方案”,绝对不是!要让任何一家公司变得高瞻远瞩,惟一的方法是长期坚持一种恒久程序,构建出一个保存核心而且刺激进步的组织。

>>像IBM这种原本是高瞻远瞩公司,目前似乎丧失这一地位的企业,你们会提出什么样的指导IBM是一个绝佳的个案,因为我们认为,IBM在过去近7O年里是世界上高瞻远瞩公司的典范。IBM的例子表明,企业不仅可以在高瞻远瞩的道路上持续不断地前进,也可能倒退;成为高瞻远瞩公司后,不见得永远高枕无忧,高瞻远瞩公司就像民主制度,需要恒久不变地守护。

IBM这样的公司应该从自己的过去吸取教训。几十年来,IBM一直狂热地保护自己的核心价值(叫做三个基本信念),同时是全球最进步的公司,IBM在历史上,曾热衷于一些最胆大包天的目标,包括决定把整个公司的命运付诸推动IBM

36O系列大型电脑规划,使公司先前的所有产品系列几乎完全成为废物。这的确是个惊人的宏图壮志!可是IBM在80年代日渐保守,致力保护自己的大型电脑系列产品,忘掉了自己的过去。

如果和IBM的高级经理坐而论道,我们会激励他们,让他们制定与IBM

36O系列大型电脑计划媲美的宏伟目标;我们会激励他们,让他们像过去把公司前途寄托在36O系列大型电脑一样,再度把公司的所有产品变成废物,再把公司的命运寄托在胆大包天目标的成败上;我们会激励他们,让他们对IBM员工充满信心,相信他们像过去完成36O系列大型电脑计划一样,一定能够走过艰辛、再度完成看似不可能的艰巨任务。IBM有极为优秀的人才,他们毫无疑问会奋起迎接这个任务。

我们也会激励IBM的经理们,让他们像7O年代的强生重振信念一样重振IBM的三个基本信念;我们会激励他们,让他们召集最高层的一百位经理和随意选择的一千位IBM员工,参加重新投身于三个基本信念的大会,而且所有的人都要在一份巨大的信念文件上签名;我们会激励他们,让他们把大家签署的这份文件铸成铜版,予以复制,在全世界每一个IBM的设施里摆放一份复制品;我们会激励他们,让他们要求公司每一个人都亲自写下誓言,重新投身于这三个基本信念实施。

最后,我们会激励他们,让他们制定一种保存核心和刺激进步的重整程序;我们会激励他们,让他们找出5O个与3个基本信念不协调的地方;我们会激励他们,让他们至少找出另外5O种妨碍进步、与基本信念不协调的方面;然后,我们会激励他们,让他们不只是改变、更要完全消除这些方面。

我们相信,IBM拥有恢复世界最高瞻远瞩公司地位的根基。如果IBM拥护成为高瞻远瞩公司的根本经验教训,那么我们相信IBM会恢复其地位,且再保持这种地位7O年;反之,如果IBM不拥护这些经验教训,那么我们相信,即使IBM在短期内能够回光返照,但长期而言,还是会继续沉沦下去。

我们对于任何衰退中的高瞻远瞩公司,都会给他们同样的指导,虽然细节一定会有不同。我们会要求他们汲取自己过去的教训,理清和重拾他们的理念,反璞归真,回归自己的根本。不仅如此,我们会要求他们采取激烈、大胆的前瞻行动,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实施残酷无情的改造计划,来保存核心和刺激进步。

>>什么人不能构建高瞻远瞩公司很少。只有不愿意长期持之以恒、喜欢安于现状、没有核心理念、不在乎自己离开后公司健全与否的人,才不能构建高瞻远瞩公司。如果你想创设一家公司,让公司迅速壮大,赚很多钱,再卖掉公司,获利后退休,那么,你不适于构建高瞻远瞩公司;如果你没有追求进步的驱动力,没有无休止地改善和为前进而前进的内心冲动,那么,你不适于构建高瞻远瞩公司;如果你无意建立以价值观为导向、在赚钱之外还另有目的的公司,那么你不适于构建高瞻远瞩公司;如果你不想构建一家不但在你任期内强大,而巨在你离开几十年后仍然强大的公司,那么,你也不适于建构高瞻远瞩公司。除了这四种人,我们看不出高瞻远瞩公司的构建者有其他先决条件。

>>你们的发现适用于非盈利机构吗当然适用。适用于任何形态的组织,只是形式可能有些差别。我们受雇于非盈利组织——斯坦福大学,作者之一波勒斯是这所大学的副校长。我们的发现在这所大学应用得很好,有些盈利事业的经理们将我们的发现应用在非盈利事业上,一家高瞻远瞩公司的经理直接把这些构想用在他所属的教堂,另一位经理把这些理念应用在她担任董事的医院,我们甚至认为,美国的建国先贤们也应用了高瞻远瞩公司的理念。

>>你们的书和别的作品,例如《追求卓越》互相契合吗《追求卓越》是过去2O年内杰出的书籍之一,而且实至名归,每一个人都应该看一看这本书。我们发现彼得斯、沃德曼的作品和我们的作品之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但是,其中有若干重大差异。方法不同是其中之一。我们的研究项目和他们的不同,我们是从公司的整个历史、并拿它们和其他公司比较来审视我们研究的公司。另一个重大差异,是我们把所有发现转化成由根本概念组成的架构,尤其是保存核心和刺激进步的观念,几乎对我们所发现的一切提供了一把保护伞,我们发现他们的“八大原因”在我们的研究里得到充分的支持,特别是传承/价值观导向、自主修企精神、行动导向和松紧性质兼具这几点尤其如此,但是,我们也发现,八大原因中,有几点没有得到充分的支持,特别是固守本业和接近顾客这两点。如果你把“本业”定义为核心理念,那就没错,高瞻远瞩公司的确固守本业,但是,只要他们不违反核心,做任何事情都是天公地道,而且这样可以让摩托罗拉和3M这样的公司脱离创业时的领域。在接近顾客方面,我们发现在我们研究的公司里,有不少比较倾向科技导向,而不是顾客导向。索尼、惠普、默克这三家公司就是如此。这样不是说他们不在乎顾客或对顾客的服务不好,正好相反。但是,如果顾客的需求使这三家公司背离他们的理念,他们不会再理会顾客的需求。就像顾客要求便宜的IBM兼容电脑或廉价袖珍计算器,惠普不理会这种呼声一样,他们的确接近顾客,不过绝对不能牺牲核心。

我们也发现,我们的研究和德鲁克的著作深深契合,事实上,我们对德鲁克的先见之明深为敬佩。研读他的经典之作,像

1946年出版的《企业的观念人》、1954年出版的《管理方法》、1964年出版的《成果管理》,你会深深叹服他遥遥领先今日管理思潮的程度。事实上,在我们做这个研究时,遇到很多深受德鲁克作品影响的公司,惠普、通用电气、宝洁、默克、摩托罗拉和福特只是其中几家而已。

最后,我们也发现我们的研究和其他作品相通,例如埃德加·沙国1985年出版的《组织文化和领导风格》,以及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合著、1992年出版的《企业文化和业绩》。沙因论述的是文化“混血”,亦即在公司核心中成长,能够在不丧失核心价值的情况下,带来文化变革的经理。我们探讨自行培养的经理的一章就和他的发现深深契合,尤其我们讨论通用电气CEO韦尔奇的部分,更是如此。科特和赫斯克特探索强力文化和组织业绩之间的关系,和我们在业绩优异的组织里发现的像教派一样的文化,更是相辅相成。

>>你们研究的是过去,难道你们不担心这些发现在21世纪过时吗不担心。如果要我们说什么的话,我们相信这些发现在21世纪比在2O世纪更适用,尤其我们从研究中得到的根本理念,亦即造钟、兼容并蓄、保存核心/刺激进步和协调一致的构想,在未来长久的时间里仍是重要的观念。我们无法轻易地描绘出这些理念会变成过时的景象。

以造钟这一观念为例,拿注重建立组织特性的观念,和想出伟大构想或成为杰出的魅力型领导人相比,前者会变得比目前更重要。由于科技发展速度加快,全球竞争加剧、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任何特定构想的存活期会持续缩短,无论构想多么伟大,都会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快地过时。

就魅力型领导人的模式而言,我们认为世界的走向正好相反。看看2O世纪吧,几乎整个世界都在向民主迈进,民主是一种“程序”,民主的精义是避免过度依靠任何单一的领袖,而把重点放在民主程序上。即使本世纪最著名的政治家丘吉尔,其重要性也在国家和国家的制度之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就被赶下台。他不明白自己远不如他所服务的制度重要。即使你不相信民主潮流等同企业演进的比喻,魅力型领袖的模式也有一个永远挥之不去的根本缺陷:所有的领袖都会死亡,这个缺陷现在克服不了,21世纪克服不了,一千年后也克服不了。因此,为了超越这个不变的现实,在建立组织的特性时这个焦点必须放在首位。

我们的结构性关键观念即是保存核心/刺激进步,这个观念在21世纪也会日益重要。

看看企业的趋势:更扁平化、权力更为下放、分布地域更为广阔、个人自主权更加大、知识性员工日渐增加,等等。和过去任何时候相比,企业都更难用传统的等级、制度、预算之类的控制方法来维系,甚至连去办公室上班都变得没有那么重要,因为科技使大家可以在遥远的地方工作。企业的维系方法会越来越理念化,大家仍然有着人类的根本需要,必须属于某种引以为豪的团体;大家对于指引方向、让生活和工作有意义的价值观和目的感,仍然有着根本的需要;对于和别人联系,分享由共同信念和期望构成的关系,仍然有着根本的需要。员工会比过去任何时候要求更大的工作自主权,同时也要求和他们有关的组织代表某种意义。

再看看外部世界的趋势:零碎化、区隔化、混乱的变化、难以预测的性质、日渐增强的企业精神,等等。在此趋势下,惟有特别善于刺激进步的公司才能欣欣问荣。公司需要继续追求自我革新,方法可能是利用胆大包天的目标,以便继续成为让人兴奋的工作地点;追求伟大成就的公司,必须在世界要求改变和改善之前就奋力地驱策自己,推动自我激发的改革和改善。模仿适应良好的物种演进的公司,也就是多方尝试、汰弱择强的公司,在一个不可预测和多变的环境里,会有更多的生存机会,别的公司可能会衰亡。我们认为,21世纪的高瞻远瞩公司势必越来越热衷于保存自己的核心理念,会越来越积极地给予员工个人工作自主权,公司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拥抱保存核心和刺激进步那种阴阳互补、兼容并蓄的动力。

总之,公司必须发挥想像力,应用我们研究所得的概括性发现。的确,高瞻远瞩公司最不可能做的事情,就是遵照食谱般的成功格式去做事,就好像米开朗基罗不会去买根据编号着色的画本一样。构建高瞻远瞩公司是一个设计问题,伟大的设计师会运用一般的原则,而不会运用机械式亦步亦趋的教条。任何教人怎么做的秘方几乎注定会过时。但是,一般性的观念——当然一定要能够适应变化——则可以继续做为指导原则,一直到下个世纪之后很久。我们不相信,一百年之后,那些支持默克、摩托罗拉、宝洁和3M等公司的基本因素会和现在有所不同。当然,形式会有变化,但根本因素却不会改变。

附录1>>“玩火”(如何看待破产的高瞻远瞩公司)

我们的研究不针对那些具有高瞻远瞩特点但遭遇失败的公司。具有高瞻远瞩特点的公司比那些不具备此特点的公司破产的百分比会更高吗?做一个类比,假设我们研究了两组登山者的攀登技术:成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高瞻远瞩登山者”与未成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对照登山者”。进一步假设,我们发现了两组之间的差别(比如观念、训练或冒险精神的差别)。完全有可能“高瞻远瞩登山者”比“对照登山者”的死亡率更高,但是因为我们只研究那些活下来的登山者,所以再也不会注意这个事实。因此,尽管我们可以就如何成为一名高瞻远瞩的登山者提出恰当的指导,但也可能(无意识地)做出了增大死亡率的指导。同样,假设拥有高瞻远瞩公司的特点导致破产的可能性为75%(允许有25%的公司发展为超一流机构),而拥有对照公司的特点导致失败的可能性只有50%(允许50%不能成为超一流机构)。在这种情况下,也许有些经理不想高瞻远瞩,从而提高简单生存的可能性。

对这一担心我们有两点说明。首先,有些登山者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过程中的确会丧命,但是只有那些(不顾任何风险)尽全力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人才会真正到达顶点。不可否认,有些具有高瞻远瞩特点的公司消失在竞争的风景线外。但那又怎样?在本书中我们不想讨论简单的生存问题。我们不认为简单的生存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我们感兴趣的是,公司如何进入一流机构的行列,而且我们完全认同,要经历一条冒险的道路才能到达理想的目的地。

但是——这是我们的第二点说明——我们相信(虽然我们无法证明),高瞻远瞩的特点实际上既会提高脱颖而出的比率,也会提高生存的比率。再回到我们的历史前景。我们在此谈论的不是那些一次性的公司。我们谈论的是面对巨变数十年繁荣发展的持久公司。如果高瞻远瞩具有风险,那么为何这种风险没有光临这些公司并且在其长期生存过程的某一时刻将其吞噬?

>>“高瞻远瞩”仅仅是“成功”的另一种说法吗为CEO的调查暗示着财务成功。我们完全认可这一点。难道CEO们会将非盈利公司视为高瞻远瞩吗?大概不会。这就提出一个正当的鸡与蛋的问题: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