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看花已是满眼泪(全本) > 第29部分(第1页)

第29部分(第1页)

原来他心头有一个解不开的“洛丽塔情结”呀。您看他的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罪证如山,大理寺完全可以据此传唤色郎杜牧,判个十年八年,还算便宜了这小子,哼。不过呢,我们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杜牧,确实有些误解他。古代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也就是成年仪式,成年了就可以嫁人生子;法律甚至规定,天子之妇十二岁就可以生育。所以,她们从十三岁就开始谈恋爱,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对了,再补充交待一下湖州洛丽塔的故事:其实,这是无良的狗仔队炮制出来的绯闻。因为唐律规定,地方官禁止娶民女为妻妾,违者夺官,杜牧先生不太可能顶风作案。而杜牧先生再三要求到湖州做官的真实原因,仅仅只是因为他寡居的妹妹以及弟弟的孀妻都住在扬州,他到湖州做官,可以顺便照顾一下这两位可怜的女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杜   牧:天生就有女人缘(5)

杜牧是个极有自信的人,常以治时济世为己任,可却才比天高、命如纸薄。他的堂兄杜悰,能力不及他万一,很早就出将入相了;而杜牧呢,仅仅做了几任州刺史,官便再也升不上去,所以心情一直很郁闷。咳,我说杜先生您就知足吧,蛀书活了几十岁,才只当过几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低级别的“主任”呢(班主任,不好意思)。当然,杜先生是天才,蛀书是蠢才,没有可比性。扯远了,回来。其实,早在杜牧“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就已经有高人为他指点了日后的运程。当年杜牧刚刚进士及第,一行人到长安城南一间寺院中春游,遇上了一位老和尚。老和尚道行颇高,谈起玄来让大家不得不服气。谈罢玄理,老和尚问杜牧姓什名谁,大家连忙介绍说:这位公子就是刚刚占得文场大捷的杜牧呀,您这位老同志,怎么连这么有名的人都不知道?老僧微笑着摇头道:“不知道,老衲不关心这些身外之事。”杜牧心有所感,写了一首诗,道是:“家在城南杜曲傍,两枝仙桂一时芳。禅师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可惜,杜牧虽然有所感悟,但毕竟不能悟透世事,所以失意便成了必然。湖州刺史任期未满,杜牧重新被调入中央,任考功郎中兼知制诏,也就是皇上的代理秘书。再后来,他升迁为中书舍人,总算将“代理”二字拿掉了。从湖州赴京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里面有两句:“自怜流落西归疾,不见春风二月时。”一语成谶,第二年,杜牧便在京去世了,享年五十岁。在去世之前,他曾梦见有人告诉他说:“您的功名到中书舍人为止了。”又梦见有人给他题写了“皎皎白驹”几个字,意思是人生如同白驹过隙,一辈子很快就玩儿完。醒来后,仆人前来禀报说,正在蒸饭的甑突然烧裂了,一锅米全煮成了夹生饭。祅祥屡现,杜牧自知大限将至,于是从容为自己写好墓志铭,然后将自己写的文章中的不如意者挑出来,用来煮了一壶茶。

最后大略说说杜牧的诗。杜牧与李商隐齐名,二人合称“小李杜”,以区别于老李和老杜。不过,“小李杜”与“老李杜”的精神气质恰好相反:小李如老杜,有一种天生的忧郁气质,作诗为文,法度森严;小杜如老李,狂放不羁,诗文如同天风海雨,兴之所至,格律什么全都视之蔑如。杜牧自己就说,诗文应该“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可见他不太在意格律之类的外在形式。当年的阮步兵曾放言道:“礼岂为我辈设耶?”按照这个逻辑,老李、小杜估计也会说:“诗律岂为我辈设耶?”

史载杜牧为人“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意思就是“行大事者不拘细谨”,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别人爱怎么嚼舌头就怎么嚼去,老夫懒得尿你。这种气质,体现到诗里,便化而为一种洒脱超迈的风格: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这种人,天生就爱谈兵论史,而且他对历史的见识远胜一般人。正因为如此,杜牧成了晚唐怀古咏史诗的第一人,还创造出了“论史绝句”这种独特的诗歌形式。他的诗歌,襟怀旷达、思致俊爽而又精致婉约,其逸韵风神,远绍盛唐,在充斥着头巾气、脂粉气乃至僧衲气的晚唐别具一格,被后人评为“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急也”。

不知道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得,您找个60度以上的陡坡,然后骑着自行车冲下去体会一下,就啥都明白了。记住,别捏车闸哦,否则得来一知半解,您又该骂我拿您开涮了。

温庭筠:鹦鹉才高却累身(1)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812…870),字飞卿,太原祁县人,太宗朝宰相温彦博后裔。据说周兴于岐,文王出猎,卜,辞曰:“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就“猎”了个一肚子计谋的姜太公回家,靠他辅佐才推翻了纣的统治。庭筠原名“岐”,按照上面这个故事,应该字“非卿”才对,不知道怎么就讹作“飞卿”了。反正不管怎样,温家给儿子取这个名、字,想来是对他日后的政治前途抱了极大期望的。可是后来他在江淮一带做官时,曾经被几个表兄弟臭揍了一顿,自尊心很受伤,于是让“温岐”去承担这个耻辱,自己改名叫“庭筠”,金蝉脱壳了。不过他的字没有改,所以显得名、字之间没有一点联系。温庭筠确实没有辜负家里的期望,从小聪明过人,写起文章来动辄数万字,很是吓人。可惜这哥们儿长得不是一般的抱歉,又不修边幅,总穿得像乡下人,邋里邋遢的,所以人送绰号“温钟馗”。钟馗也有才,还中了状元;但是皇帝嫌他长得寒碜,不肯赏他官做。想想也是,钟状元那一张脸,像是从侏罗纪来的男恐龙,连鬼看见了都吓得挪不动腿,最后只好藉着这先天的优势,做起了捉鬼专业户。人们说温飞卿长得像钟馗,估计往门口一戳,什么牛头、马面、黑白无常,都得绕着走,效果应该比尉迟恭、秦叔宝这对儿门神好。

不过男人丑点儿并不影响出名,只要他有足够的才气。温庭筠不但文章写得好,还是个了不起的音乐家,尤其擅长弹琴吹笛,他自己吹嘘说:“只要有弦的东西就可以当琴弹,只要有孔的东西就能当笛吹,要是动用蔡邕先生制造的焦尾琴和柯亭笛,倒显不出咱温某的手段了。”这话说得很在理,您想想,灭绝师太手持倚天剑固然威风八面,但如果张无忌捏根树枝都能玩出倚天剑的效果来,那么谁强谁弱,高下立判。因为是文学加音乐双料学术权威,温庭筠没事时便写点小词玩儿,成了花间词派的鼻祖。“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把女性心理刻画得如此形象细腻,读者读了,真会疑心作者可能是一个兰心蕙质、空闺寂寞的漂亮美眉。李商隐的诗朦胧凄艳、深情绵缈,跟温庭筠的词比较起来,恰似一对龙凤胎。

大中初年,温庭筠到长安应试,名声很盛,效果却很差。名声盛是因为他才气过人,效果差是因为他傲气骄人。说起他的才气,没人敢不服气。李商隐师从骈文名家令狐楚,一手骈文妙绝天下,可是有一天却为一联“远比赵公,三十六年宰辅”伤透了脑筋,怎么都找不到合适的对句。温庭筠听了,立马对了一句“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让李商隐佩服得五体投地。在考场上,温庭筠是最让人侧目的考生,别个都在灯下吮笔挠头、绞尽脑汁地写作文,可他却双手笼在袖管里,斜倚着号桌,纸不铺、墨不磨,只是嘴里念念有词地吟着诗,然后头一歪,呼噜四起。到第二天该交卷的时候,才慢吞吞地将前晚所吟的几句写下来。据说他“八叉手成八韵”———作八个揖的时间就能写好十六句诗,当年才高八斗的陈思王都没有这么快呢,所以人送绰号“温八叉”,可见他才思之敏捷。这还不算,他在考场里实在太悠闲了,看见别人考得呲牙咧嘴的,恻隐之心大动,还会免费替人当枪手。据说他一场考试下来能代十多个人写试帖诗,搞得考生们都想坐到他隔壁左右。有才气的人都难免恃才傲物,温庭筠就有点刻薄。唐武宗时平毁佛寺,当时派出一个姓苏的监察御史在全国范围内检查工作,这个苏御史是个贪墨之徒,在各地寺庙中遇到了便于携带的银佛,就揣在袖子里带回家,人们送他一个绰号叫“苏捏佛”。温庭筠听了,说:“‘苏捏佛’,真是个好上联,我对一个‘蜜陀僧’吧。”众人听了哄堂大笑。此外,温庭筠还行为不检。他最喜欢逛的地方就是八大胡同,与裴诚、令狐滈等一干高干子弟喝花酒,喝得醉醺醺的,走到哪儿都是一股子烦人的酒气。因为这些毛病,温庭筠屡考不中———朝廷没有以破坏考试的罪名将他抓起来,已经是法外开恩了。

温庭筠:鹦鹉才高却累身(2)

虽然总考不上大学,但温庭筠却不用担心找不着工作。常跟他喝花酒的哥们儿中间有一个叫做令狐滈的家伙,父亲是当朝宰相令狐绹(其父即李商隐的老师令狐楚),所以温庭筠就在令狐宰相家打秋风,待遇还相当优渥。唐宣宗喜欢听流行歌曲 《菩萨蛮》,令狐绹欲投其所好,但又怕自己写出来的歌词质量太次拿不出手,于是便请温庭筠当枪手,因而令狐宰相越发得宣宗欢心。令狐绹也是个文化人,怕请温庭筠代笔的事儿传出去面子上不好看,千嘱咐万嘱咐让他别说出去。可是温庭筠一不小心就说漏嘴了,于是大家都知道令狐绹新近献上去的歌词是温庭筠代作的,弄得他极没面子。有一天,宣宗写诗的时候用了一个词叫“金步摇”,想了好久都没有想到一个合适的词来跟它对仗。温庭筠听说了,立马给他对出了一个“玉条脱”,“金”对“玉”,簪子对钏子,实在是再工整不过,可把宣宗高兴坏了。退朝后,令狐绹虚心地向温庭筠请教“玉条脱”典故的出处,温庭筠首先指出该典出自 《庄子》,然后又不合时宜地多说了几句:“《庄子》 是很常见的书,相公您处理政务之余,似乎还有必要抓紧时间学习啊。”这还不算,他还在背地里讽刺令狐绹,说什么“中书省内坐将军”,意思是说令狐绹学问太差、不能服众,实在不配坐在中书省里做宰相。还有,由于令狐这个姓氏比较罕见,所以只要有同姓的人来投靠,令狐绹都会很客气地跟他们叙为同宗。结果后来有个姓胡的,觉得自己的“胡”与“令狐”的“狐”差不多,也跑来认本家。温庭筠写诗将令狐绹狠狠地挖苦了一通:“自从###登庸后,天下诸‘胡’悉带‘令’。”就这样,就连平素极为倚重他的令狐绹也渐渐开始讨厌他了。后来温飞卿觉得当初不应该那样讥讽令狐大人,写诗忏悔道:“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 《南华》 第二篇。”其实他这是自作孽,跟庄子的 《南华经》 一点关系也不沾,怪只怪他自己太不把令狐大人当领导了。你不给领导面子,怎能期望领导给你位子呢?

大中九年,礼部侍郎沈询主持考试。沈大人早就听说过温庭筠喜欢帮人作弊,这次考试他特意命令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安排了一个位置,让温庭筠在他眼皮底下答题,省得他再捣蛋。这天温庭筠考得很郁闷,天还没黑就交卷走人了。沈询很得意于自己“单独考试”的创举,特地问温庭筠:“今天你作弊了没有?”温庭筠回答说:“今天监考严格,晚生不能亲笔替别人答题。不过还是趁着您上厕所的时候,给八个人每人口授了一篇文章。”沈询气坏了,这一科又没录取他。

其实唐宣宗还是挺喜欢温庭筠的,毕竟他也喜欢写点诗,文人之间,惺惺相惜嘛。可是后来温庭筠又把皇帝给得罪了。有一天,宣宗微服私行,在驿站里遇到了温庭筠。温庭筠犯了贾岛一样的错误,见皇帝衣著光鲜,忍不住鄙视他说:“看您穿得人五人六的,大概是个司马、长史之类的官儿吧?”宣宗摇头不言。“那就是参军、主簿或者县尉了?”宣宗心想,这温庭筠也太不长眼睛了吧,但又不好骂他。正好这个时候主考官沈询报告说温庭筠又在考场里帮人作弊,宣宗越想越气,心想:你猜朕只是个主簿、县尉之类的小官,朕这次就真给你一个小官当当,叫你牛!于是就给了他一个方城县尉。起草任命书的时候,中书舍人裴坦很为难,考虑了很久,终于写道:“孔门以德行居先,文章为末。尔既早随计吏,宿负雄名,徒夸不羁之才,罕有适时之用。放骚人于湘浦,移贾谊于长沙,尚有前席之期,未爽抽毫之思。”这话说得很委婉,正好体现皇帝的态度,即喜欢温庭筠的才华,又讨厌他的脾气。所以让你像贾谊一样到蛮荒之地挂职锻炼几年,要是能改造好,再把你调回来重用。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温庭筠:鹦鹉才高却累身(3)

京城名声极大的诗人温庭筠要到地方上做官了,这在大中九年的长安诗坛可是一种大事。在京的诗人们纷纷来给他送行,在送行的宴会上,纪唐夫的诗写得最好。纪唐夫的诗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这两句诗是温庭筠真实命运的写照:鹦鹉能言,所以被人们关在笼子里当宠物;温庭筠有才,可是太爱招摇,容易引起当权者的忌恨。在方城做了几年公安局长之后,他又被调到湖北随州做了一任公安局长,极不得意。后来,徐商镇襄阳,将他请来做幕僚。他仍然觉得郁闷,便辞职下海,到扬州一带游历。

此时,他的老朋友令狐绹罢相了,担任淮南节度使,镇扬州。因为对令狐绹当宰相时不肯在考试上帮一帮他怀恨在心,温庭筠来了扬州也不去看望他。后来有一天,他晚上喝多了酒,被巡夜的联防队员逮住了。前面说了,温庭筠长得丑,还不爱打扮,穿得破破烂烂的,人家联防队员还以为这老头是哪儿来的盲流呢,抓起来一顿暴揍,脸打肿了,牙也掉了好几颗。温庭筠不忿,这才跑去找令狐绹诉冤。令狐绹派人抓住了打人的凶手,可是凶手却辩解说:温庭筠先生深更半夜了还跟人喝花酒,喝多了便在大街上耍酒疯,他们打人,其实是正当的执行公务。令狐绹也没法,只好放人。在皇帝面前都牛过的温庭筠哪里咽得下这口气?令狐绹不给他作主,他就自己跑到长安,向他认得的所有高官上访、写情况说明。正好这时曾经做过他幕主的徐商担任宰相,替他说了不少好话。为了安抚他,徐商还特意安排他出任国子助教。

在科场上屡遭压制的温庭筠终于成了大学教授,第二年,国子监决定由他来主持考试。温庭筠在科举考试中吃过以权谋私的苦头,当然不愿意玩那一套,而是完全按照学生的文学才华来判卷。不但如此,他还把考试成绩排在前三十名的学生的试卷张贴出来,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这本来是好事,整肃考风嘛。可是这个时候徐商也罢相了,他失去了靠山。新上任的宰相杨收本来就觉得温庭筠此举有点哗众取宠,再加上温庭筠贴出来的试卷中有不少指斥时政的句子,一气之下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