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看花已是满眼泪(全本) > 第18部分(第1页)

第18部分(第1页)

静。您看,韦应物的名诗,用来贿赂神仙是多好的礼品!

韦应物诗独标异格,在当时就有很大影响。唐末张为曾经写过一本 《诗人主客图》,把唐代诗人按风格归为六大派别,韦应物属于“高古奥逸”派。这本来没错,张为错就错在把这派宗主定为名气不大的孟云卿,而将韦应物列为此派的“上入室”者,意为韦氏之诗最得此派风骨。蛀书以为,韦应物完全有资格执此派牛耳,张为之论,本人坚决持保留意见。

话说韦应物以清雅古淡的诗歌傲视诗坛,诗僧皎然想去见见这位神仙中人,于是仔细琢磨了他的诗之后,学着写了好几首诗作为进见他的见面礼。皎然是诗坛名宿,著有 《诗式》 教人写诗,学习别人的风格,当然是学谁像谁。可是韦应物看了看他送来的诗,摇了摇头,连见的兴趣都没有。皎然很不服气,过了几天,决定把自己得意的诗抄了几首再去见他,这次韦应物总算高兴了。他对皎然说:“每个人天分不同,各有自己的特点。您以前学我的风格,害得我把您看成了徒有虚名的人。现在看您具有自己特别风格的诗,方知并非浪得虚名呀。”皎然这才心服口服。

韦应物之诗如其人,高洁得近乎不食人间烟火。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将前人诗歌勒石纪念,韦应物的“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便被选入其中,得到了极高评价。人们总是喜欢把李白称做“诗仙”,在蛀书看来,李白跳不出名利场,他的诗歌委实没有多少“仙”气。真要论精神气质,韦应物才是真正与物无忤、潇洒淡定的诗中神仙。

钱起:从鬼那儿偷句的诗人

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大历年间,英俊凋零,诗坛中较为有名的是“大历十才子”等人。十才子中,诗名最盛的当数钱起。高仲武说钱起写诗学王维,王维也对其人之诗相当赞赏,“右丞没后,员外为雄”,大有盛唐以下第一人的架式。

钱起(720?…782?),字仲文,湖州长兴人,天宝十年进士。钱起自幼聪明,在家乡小有名气,可是好些次都没考上大学。他的诗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调,原因很多,除了有时代的因素之外,总考不上大学也是一个方面,当然还有学习太用功以至身子骨弱的原因。他在诗中说“妙年即沈疴,生事多所阙”、“负恩时易失,多病绩难成”,可见是个药罐子。开元末,钱起曾南赴荆州与张九龄唱和,应该认识当时给张九龄做幕僚的孟浩然。

天宝十年是钱起时来运转的一年。这年,钱起作为吴兴计吏,代太守赴京述职,顺便也上长安赶考。据说他路宿京口时,住在宾馆里睡不着,突然听到远处有人哦诗,吟来吟去就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觉得古怪,连忙披上衣服去看是谁在烧包,找了半天连人影都没有发现,这才知道撞到鬼了。看来江苏真是文化荟萃之地,连鬼都有如此雅兴。到了长安后,钱起参加了考试,考试的诗题是 《湘灵鼓瑟》。唐代进士考试的试帖诗可不好写,除了要求六韵十二句之外,还要注意平仄对仗,更要政治正确(这是很严肃的官方考试,可不能像写给女明星的情诗那样打情骂俏)。要在森严的规矩约束下写出好诗、写出自己的真性情,不啻戴着镣铐跳舞。所以唐代数以万计的试帖诗,能被后人记住的也就只有钱起和祖咏的两首而已。还好,这样的命题作文难不倒钱起,他写得很顺利:“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可是写到这里却卡壳了,他正犯愁怎么收结全诗呢,突然想到了京口遇到的鬼所反复吟诵的两句,天哪,这两句放在这里怎么这么合适呢,难道真是有鬼神暗中相助?他心想:反正是鬼的作品,谁听到了算谁的,鬼又不会来争版权。于是很坦然地把这两句写在考卷上。(其实蛀书倒以为钱起从鬼那里偷句子这个故事有点可疑,可能是因为钱起写诗写得太猛吧,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中得了这两句,就真以为是鬼在指点他了)主考官李暐是个识货的人,阅卷时就反复回味这两句,觉得它余音袅袅、韵味无穷,大为叹赏,于是把钱起擢为第一名。(蛀书也喜欢这两句,我上大学时教计算机的美女老师就叫“湘灵”,湘妹子、水灵灵,可惜没有逮住机会问一问她的名字是不是从这两句里来的)

中进士后,钱起以秘书省校书郎入仕,正科级干部。他的官运委实一般,一直到肃宗乾元二年,他还在蓝田县做公安局长。大诗人王维此时刚刚受过打击,对做官失去了兴趣,在蓝田买了幢别墅隐居着,于是钱起便成了王维的父母官,跟着王维学写诗。蓝田是京县,两人也常在长安喝酒,有时候钱局长因为要回蓝田处理公务,王维便写诗为他饯行。在这个时候,王维总要羡慕钱起在蓝田的日子过得逍遥自在(有诗句“羡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为证)。钱起则安慰王维说:“山月随客来,主人兴不浅。今宵竹林下,谁觉花源远?”意思是:别着急,过些天你也回蓝田了,咱们师徒一起去桃花源似的竹林中喝酒、唱歌、赏月。可能正是因为常与王维一起切磋的缘故吧,钱起诗艺进步神速,成为“十才子”中公认的老大。

钱起官运并不好,蓝田县尉任满后,他回长安做了司勋员外郎,最后官终考功郎中,相当于副厅级。不过,作为诗人来说,钱起获得了与他的成就不相符合的名气。当时读书人中流传一个说法叫“前有沈、宋,后有钱、郎”,将他与沈佺期、宋之问并列,大致还符合实际。钱起、郎士元合称“钱郎”,两人诗歌精巧圆熟,尤其擅长即席赋诗。高仲武编 《中兴间气集》,上卷第一的位置给了钱起,下卷第一给了郎士元,可见对两人的推崇。当时朝廷官员离京,自丞相到地方大员,在饯行宴上若是不能把钱、郎二人请来写首诗立此存照,他在路上见了人都不好意思打招呼。为什么?没面子呀。

好在钱起的后人都挺争气,他儿子钱徽、孙子钱可及等俱以诗名。老钱的外甥更牛,是跟张旭齐名的疯和尚怀素。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李端:好诗赢得美人归

听 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端(生卒年不详),字正己,河北赵州人,著名诗人李嘉祐之侄。关于李端的生平行事,史传中记载颇少,元人辛文房说他年少时隐居庐山,跟随谢灵运十世孙诗僧皎然读书,是不是老辛曾经读过关于李端的独家传记才这样写呢?反正很难肯定,姑且就相信他吧。李端不但是诗人,还是个围棋高手,这下围棋的手段,应当就是少时在庐山练出来的吧。卢纶有一首诗里写到李端,说他是:“校书才智雄,举世一娉婷。赌墅鬼神变,属词鸾凤惊。”“赌墅”云云,用的是谢安与谢玄围棋的典故。前秦大兵压境,谢玄张皇失措地向谢安问计,谢安只是淡淡地说“已别有计矣”而已,泰然自若地以别墅为赌注与谢玄下棋。他的棋艺本来不如谢玄,但因谢玄心里想着前线战事,最后输给老叔一座山庄。卢纶用“赌墅”之典,说明李端的棋艺不错,搁在今天,大约可以代表中国队争个“三星杯”。

李端正长身子的时候跟着和尚们厮混,连肉都没得吃,所以有点发育不良,成年后一直体弱多病。大历五年,李端进士及第,授官秘书省校书郎,没干多久就因病辞职,在终南山草堂寺里住着养病。在长安这一段时期是李端诗名最盛的时候,他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常在一起唱和,因而人们把他们合称“大历十才子”(关于“十才子”有哪些成员,说法有几种,这是最通行的)。大历时期,盛唐的高才逸士均已谢世,“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既然没有什么诗坛大家,这十位便成了诗坛的招牌,谁家有宴集,若不把他们中的几个请去捧场,大家喝酒都不尽兴,就跟春晚缺了赵本山似的。当时朝廷的红人,汾阳王郭令公的幼子郭暧,是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的驸马。升平公主喜爱文艺,常在家中召开文艺沙龙,谁写诗写得好,她就赏绢百匹。这天,郭暧升了官,府中大宴宾客,长安城里所有有名气的诗人都收到了他家的请柬。大家伙儿在正厅喝酒写诗,升平公主便坐在帷幕后面听热闹。酒过三巡,诗人们开始写诗。郭暧跟大家约定,谁先写好就给谁赏赐。李端最先交卷,他的诗是这样写的:“青春都尉最###,二十功成便拜侯。金距斗鸡过上苑,玉鞭骑马出长楸。薰香荀令偏怜少,傅粉何郎不解愁。日暮吹箫杨柳陌,路人遥指凤凰楼。”“薰香”两句,把郭暧比喻成美男子荀彧、何晏,公主当然高兴了,于是以他的诗为第一,赐绢百匹。钱起不服气,说:“李端有才不假,但这首诗显然是他预先准备的,不然哪能写得这么好?我请求让他再写一篇,这次以我的姓为韵脚,要是还能写得这么好,我们才能心悦诚服。”李端岂能示弱,略无思忖,铺开纸便写:“方塘似镜草芊芊,初月如钩未上弦。新开金埒看调马,旧赐铜山许铸钱。杨柳入楼吹玉笛,芙蓉出水妒花钿。今朝都尉如相顾,原脱长裾学少年。”“金埒”句用王济用铜钱在射箭场砌起一道围墙的典故,“铜山”句则用汉文帝赐给男宠邓通一座铜山并允许他自己铸钱之事,反正都是恭维郭家有钱。李端露了这一手,大家都服气了,于是他得到了郭家巨额赏金。

钱财倒不是李端所喜欢的,李端真正想要的是郭家最漂亮、最有才华的女明星镜儿。据说镜儿姿色绝佳,而且弹得一手好筝,所以李端每次到郭家做客都忍不住要多看几眼,只差没流哈喇子了。郭暧知道后许诺说:“李先生,如果你能以 《弹筝》 为题写一首诗,让我的客人们听了高兴,我就把镜儿送给你。”李端等了好久总算等到了这句话,马上口占一绝云:“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据说周瑜精通乐律,乐队演奏时谁跑调了他就要回头瞪一眼。李端这首诗里说得够明白了:很明显,镜儿喜欢我,所以常常故意弹错调子,想借此吸引我的注意呢。郭暧听了诗很高兴,酒宴散了之后就打发镜儿跟李端回家,还把酒席上所用的金玉酒器都一股脑儿送给他们,作为镜儿的嫁妆。您看吧,诗歌的质量确实很重要,所以古人写出好诗了可以赢得美人归;现在的诗人呢,大都只会写几首文理不通的歪诗,所以不但得不到美人的青睐,想出版的话,还得自己掏腰包。

在今人看来,李端也许算不上很有成就的诗人,不过在他那个时代,他的名气却获得了大家的公认。自长安入蜀的路上有座飞泉亭,亭中有百余块石碑,上面刻着各个时代诗人在此写下的诗。唐末薛能入蜀路过此地,很瞧不起这些烂诗,写诗嘲讽道:“贾掾曾空去,题诗岂易哉?”意思是贾浪仙先生过此都不敢随便题诗,你们这些人,写来写去居然写了一百多首,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于是命人把这些石碑都砸了,只留了一首李端的 《巫山高》。作为一个诗人,在后世能受到这种礼遇,九泉之下也当含笑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韩翃:君子之美,赖人成全(1)

寒 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朝最不缺乏的是才子,才子最不缺乏的是###故事。当年大帅哥崔护什么故事都没发生,只因为明眸善睐的美女多瞅了他一眼,一冲动便写了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不知引得多少旷男怨女夜不成寐。这叫一见钟情,据说是所有的爱情故事中最令人向往的一种类型。而韩翃与柳氏的爱情故事,却让我们见识了才子们爱情无奈的一面。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河南南阳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人许尧佐说韩翃是昌黎人,这与韩文公自署“韩昌黎”一样,不足为据。韩翃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及第,这时候意气风发、###倜傥的韩翃,结识了一位姓李的大人物。李大官人钱多烧包,喜欢一位姓柳的歌伎,隔三岔五地将柳氏接到家里陪着喝酒;韩翃是李大官人的邻居,所以韩翃也成了他家的座上宾。柳氏是位巨眼英雄,从门缝里观察了韩翃几次之后,对李大官人说:“韩公子穷是穷了点,但跟他交往的都是名士,所以,以后的社会地位肯定会有所改变。”李大官人对此表示赞同。于是,借着又一次聚在一起喝酒的机会,李大官人对韩翃说:“韩公子是著名诗人,柳氏女是著名美人。这里,老夫做个主,把著名美人许配给著名诗人,OK?”从此,柳氏便成了韩翃的人。两人情意缱绻,颇过了一段浪漫的日子。不久,安史之乱爆发,洛阳、长安相继陷入敌手,唐玄宗仓皇出逃,两京士女皆不能自保,有门路的就随皇帝跑到四川去了,没门路的,就只好留在城里,死生由命。这时的韩翃正在哥舒翰军中,潼关兵败后不知所踪。柳氏独自呆在长安,无人照顾。她恐怕自己年轻貌美,难免会被一身羊臊味儿的胡兵看上,所以故意把自己打扮得很难看,还一狠心把一头秀发剪了,跑到法灵寺做尼姑。就这样,两人天各一方,相见无由。

肃宗乾元元年,侯希逸出任平卢、淄青节度使。侯希逸虽然是位赳赳武夫,却一直仰慕韩翃的诗名,将他请来任掌书记,也就是军区参谋长。代宗永泰元年,淄青兵马使李怀玉趁着侯希逸在外打猎,拉起自己的亲兵夺取青州。于是,原本深受器重的韩参谋长光荣地失业下岗了,只好随侯希逸一同返回长安。经过了好些年残酷的战乱,柳氏还好么?还像以前一样美丽么?多年前宋之问渡汉江返洛,那种“近乡情更怯”、于心惴惴的感觉与现在的韩翃正好相似。路上,韩翃特意派人带着一袋黄金和一封书信,先期回长安打听柳氏的行踪,信中只有一首 《章台柳》 诗,诗曰:“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长安旧有章台宫,宫前有章台街,街旁柳树成荫;另外,“章台柳”之“柳”又谐柳氏之姓。“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路旁柳枝任人攀折,这么多年过去了,即使柳氏风华依旧,恐怕也早已成了别人的妻室吧?看得出来,这时韩翃心情无比复杂,他既急切地想见到柳氏,却又担心柳氏已经易嫁。可是他没有想到,其实柳氏一直都在思念着自己。柳氏以为叛乱平息之后,她的情郎会骑着白马突然出现在她的面前的,可是却等来了这样一首无端猜疑自己的诗!于是柳氏含泪写下答诗:“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古人离别,常常折杨柳相赠。柳氏此诗的意思是:我就像一棵杨柳,在春光大好的时节,却总是面临离别;我现在已经年老色衰,恐怕您已经看不上我了吧?韩翃得诗,非常羞惭,知道自己误解了柳氏。可惜的是,当他赶回长安时,情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参预平定安史之乱的蕃将沙吒利,听说柳氏美艳,将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