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看花已是满眼泪(全本) > 第4部分(第1页)

第4部分(第1页)

再说这王勃三兄弟,勔、勮、勃,个个文采出众,他老爸的朋友杜易简———杜审言的兄弟,见哥们儿生了这样三个聪明儿子,羡慕得要死,给哥仨取了个外号,叫“王氏三株树”。三兄弟中,王勃年龄最小,却是最聪颖的,相传六岁就能写出流利的文章。王勃之所以这么厉害,是因为他小时候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仙人拿墨泼了他一袖子,所以就跟江郎得了郭璞赠的彩笔一般,立马就成了文学天才。当时有个大儒颜师古写了本 《汉书注》,天下读书人都奉为圭臬,拿它当教科书使。王勃九岁的时候看 《汉书注》,给老颜揪了一大堆错误,另外写了一本十卷的《汉书指瑕》。颜老师在天之灵若是知道有如此牛皮哄哄的后生,肯定会激动得老泪纵横。

王勃写文章很有个性。他总是先让人磨好墨、备好纸,自己却用被子盖住头,躺在床上呼呼大睡。一觉醒来,提起笔来就写,文不加点、一气呵成。传说这叫“打腹稿”。蛀书上中学那会儿有个同学,作文时总是先两眼望天,嘴里吐着泡泡,等别人都写得差不多了他才动笔,却总是比别人先写完。到现在为止,我都没有整明白这哥们儿打的是什么稿。

十四岁那年,大多数人初中都还没毕业呢,王勃已经高中幽素科,官授朝散郎。沛王李贤听说王勃后,赶紧请来给自己做修撰。王勃年少得志,却没啥社会经验,难免会吃苦头。当时诸侯王之间风行玩斗鸡游戏,王勃一时兴起,为沛王写了一篇 《檄英王鸡》 助威。“檄文”这样的玩意儿,本来是开战前###敌方的文字,王勃“###”英王李显家里的斗鸡,地球人都知道这是开玩笑,可是唐高宗这个死脑筋偏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这是在挑拨他的宝贝儿子们的关系。可怜的王勃,被高宗一怒之下赶出沛王府,无处安身,只好跑到四川旅游散心。唉,这位高宗,也忒没有幽默感了,怪不得他老婆武则天在他死了以后要找小白脸。

王勃很有孝心,觉得老爸年纪大了,怕他身上某些零件出问题,找江湖游医不放心,所以自己先学点医术准备着。于是他拜长安名医曹元为师,尽得曹医生真传。后来又听说虢州盛产药草,于是央求朝廷派他到这个地方做参军。

可惜王勃年少气盛,处世经验不足,才吃了苦头,又栽了跟头。有一个官奴曹达,正被朝廷缉拿,王勃不怕事,将这个火药桶藏在家里。到后来风声越来越紧,王勃终于怕了,于是又私下里将曹达杀人灭口。事泄之后,王勃被抓起来,一审判处死刑,只等秋后问斩。还好,王勃运气不错,正赶上朝廷大赦,保住了一条小命。但是王勃多次撞高压线,死罪虽免,活罪难逃,政府鉴于王勃有才无德,来了个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还专门下文件,把他永远开除出公务员队伍。他老爸王福畤也因为教子无方,被贬到交趾做县令。交趾可远了,当时是鸟儿飞过不拉屎的地方。唉,一个孝子,把老爸害得这么惨,估计王勃连死的心都有了。

王勃丢了官,只好到处瞎晃荡。虽然没有正当职业,但因为写得一手好文章,他就做了个自由职业者,日子过得挺逍遥。他偶尔为人捉笔代刀,得来的银子、玉帛堆了一屋子,花都花不完,所以被人称为“心织舌耕”。有一天,他正在扬州泡美眉,听说南昌的洪都府阎都督要搞一个文人笔会,地点就在南昌的滕王阁。王勃掐指一算时间,乖乖,就在明天,看来赶不上了。有一个老头(据说是江神)说不妨,给王勃的船扇了一阵风,一夜之间,他的船就从扬州溯流而上,到了南昌,正赶上这次笔会。

话说这阎都督搞笔会是要贩卖私货的,他有一个东床佳婿吴子章,据说很有文才。都督嘱咐女婿事先写好 《滕王阁序》,准备到时候拿出来宣读,挣点名声和人气。宴会上,阎都督假惺惺地问有没有哪位大才子愿意出来写篇《滕王阁序》,作为这次大会的总结性文件,交给路透社发表。大家都知道都督大人的心思,默不应声。只有王勃这只初生犊子不怕,勇敢地伸出脑袋接石头。阎都督心里老大不高兴,拂袖离席,只叫手下把不知天高地厚的王勃写的东西抄进来给他看。手下抄下“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都督鼻子里哼了一下,心想:“老夫就知道你会这么写。”手下接着报来:“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阎都督还是摇头:“老生常谈,不中不中。”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都督拍案叫绝,转头对女婿说:“那个谁,你的文章就别拿出来献丑了。”

阎都督虽然怀了私心,却还颇有肚量,敢于承认王勃比自己的女婿强。不像现在的人,胡搅蛮缠的。至于“抄了也爱你”,那就更没脑子了。咦,好像又跑题了?赶紧回来。王勃四处旅游,既然游到江西来了,那就干脆再游远一点儿,到交趾探望老爸去吧。王勃先从陆路到徐闻,渡海到海南岛,再从海南岛坐船前往交趾,谁知路上遇到台风碧利斯,他坐的船翻了。列位看官别着急,王勃没被淹死,他被人捞起来了。

可惜的是,翻船事故中没被淹死的王勃同学,却因惊吓过度,捞起来的时候已经两眼发直,不久就死掉了,年仅二十七岁。唉,一个生得那么伟大的人,居然死得如此窝囊。

杨炯:我酷故我在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是个酷哥,不过不是故作深沉的酷。这里说的“酷”,不是“cool”,而是冷血。

杨炯(650-693),陕西华阴人。作为初唐四杰中的后起之秀,杨炯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十三岁举神童,授校书郎,吃起了皇粮(蛀书这么大的时候还在河里摸鱼呢,一叹)。这杨炯年少得志,未免有点鼻孔朝天,逮着谁都要调侃戏谑一番,因而得罪了不少人 (当今神童的父母不可不引以为鉴)。比较夸张的一件事是,他曾经把那些峨冠博带、人五人六的大臣们称为“麒麟楦”。楦是啥玩意儿?列位路过皮鞋店的时候仔细瞧瞧,那种用来做鞋的模型即是。别人不解,问“麒麟楦”是什么意思。杨炯解释道:“见过戏子妆扮麒麟么?他们画成麒麟牛皮哄哄的样子,然后裹在驴身上,看起来挺像回事。等到戏演完了,剥下麒麟皮,结果仍然是一头蠢驴。”这杨炯不知厉害,分明是把朝臣都骂成驴了。一竿子打倒一船人,将阶级斗争扩大化,这不是引火上身么?驴发起怒来连老虎都敢踢,宰相发起怒来,杨炯能不倒霉?于是有人找了个他爷爷的兄弟的孙子参预谋反的理由,贬了他的官。

在梓州干了几年司法参军,朝廷以为杨神童吃了点亏会变老实点,于是提拔他当了筠连县令。张说爱护人才,怕杨县令胡作非为,特意写了一篇小文章,告诫他做父母官要厚道些。可是杨县令听不进去啊,一不高兴就拿板子打人屁股,打得皮开肉绽是小事,打得呜呼哀哉是常事。史载杨县令“至官,果以酷称”,真是一个大酷哥。不过,据说“酷”哥大都比较清廉,应该没有多少贪墨之举吧。

除了喜欢请人吃竹笋炒肉之外,杨县令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到处题字。哪里有个亭台楼阁,不管人家乐不乐意,他必定要给写个匾额。做人不低调,容易惹人笑。所以杨县令不由得长叹:做人难,做有权的人更难,做个既有权又有才的人真是难上加难。

当时的人给“初唐四杰”排了一下座次,叫做“王杨卢骆”,杨炯高居第二。杨炯对此排行榜大不以为然,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有人搞不懂,王勃那么牛叉他不服,为啥又对把自己排在卢照邻前面深感惭愧呢?大概是因为老卢比他大二十岁的缘故吧。至于王勃兄弟,年龄跟他一般大,做官还比他晚一年,排名居然在他之上,他心里当然不爽了。

不过,王勃死后,杨炯给他的文集写了篇序言,对他的评价倒是极高。人死为尊,杨酷哥这点道理还是懂的。

崔融:写文章也能写死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