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看花已是满眼泪(全本)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虞世南:初唐第一位诗坛大腕

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余姚人。他的表字比较搞怪,这是因为他叔父虞寄无子,于是把虞世南过继过去,所以取“伯施”为字,意思是,这孩子是大伯家“施舍”的。

虞世南有个亲哥哥叫虞世基,熟悉隋代历史的人对这个名字应该不会太陌生。强大的隋王朝二世而亡,虞世基有着极大的责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隋炀帝就是被以虞世基为首的烂人教唆坏的。

不过,与其兄相比,虞世南可以算得上一代名臣。同一个妈生的,最后却一个成了大奸臣、一个成了大贤臣,颇耐人寻思。虞世南从小就沉默寡言外加清心寡欲,一心一意地读书写字,可以说是师长眼里的超级乖乖仔。世基、世南兄弟比较幸运,从小就跟着苏州名儒顾野王受学,一学十多年,学得极其忘我,以至于达到半个月连脸都懒得洗的地步,不知道他的同学对这位严重污染教室空气的邋遢鬼有没有意见。跟顾教授学了几年,虞世南写起文章来连一代文宗徐陵(就是编 《玉台新咏》 的那位徐太师)都啧啧称赞。然后他又跟着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学书法,成了一代书法名家──虞世南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一定得拜个好师父。蛀书也曾做了好些年光荣的人民教师,现在回过头看,生生是误了人家好子弟,想想就汗下如雨。

四岁的时候,虞世南的父亲虞荔去世了。小小年纪的虞世南悲伤过度,瘦得不###样。陈文帝知道虞氏兄弟是难得的人才,多次派宦官到他家去照顾哥俩,生怕他们有个三长两短。几年后,陈宝应在福建造反,虞世南的叔父虞寄身陷敌营,生死不明,小虞又开始为养父担起心来。所以尽管已除父丧,他还是坚持吃长斋,为养父祈福。直到好些年后陈军攻破陈宝应,虞寄回朝,陈宣帝才特意下令让小虞开始吃肉,免得耽误了发育。

陈朝灭亡后,满腹才学的虞世基、世南兄弟俩同入长安,当时人们把他们比喻为吴亡后同入洛阳的陆机、陆云兄弟。当时还只是晋王的隋炀帝,听说了虞世南的名气,想把他请来做幕僚;跟晋王聘书一同来的还有秦王杨俊的使者,虞世南觉得谁都不好惹,只好以侍奉老母为借口,谁的面子都不给。不过,晋王志在必得,最后还是使用强硬的手段把他罗致到了自己门下。

晋王杨广很有心计,后来成功地取太子杨勇而代之,住进了东宫。即位后,这位后来庙号炀帝的皇上酷爱南朝文化,当然极为倚重来自江南的虞氏兄弟。小虞清心寡欲,对功名不怎么上心;大虞则是十足的名利猎手,所以升官相当快,不几年就做到了内史侍郎———相当于皇帝的第一秘书。大虞富贵的时候,家里妻妾的吃穿用度都能跟藩王们一比高下了,可是小虞还是像以前那样,对生活要求不高,衣服用不着范思哲和皮尔·卡丹,有动物园淘的地摊货穿就行。

不过,即便穿的是地摊货,也掩盖不住他的气质。这不,不修边幅的小虞就被一个著名的美女看中了。一天,有人给喜欢整些小资情调的隋炀帝送来了一枝合蒂迎辇花,他让大美女袁宝儿手持此花,侍立左右,号曰“司花女”。恰巧小虞受命在宫中起草诏书,袁美女好不容易见着一个大帅哥,看小虞写字帅帅的样子看呆了,全然不顾大醋缸隋炀帝在场。好在炀帝心情好,只是让小虞写首诗嘲弄一下这位憨态可掬的大美女。小虞写道:“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亸袖太憨生。缘憨却得君王情,长把花枝傍辇行。”不知道这首诗写下来后,袁大美女对虞帅哥的崇拜之情是不是又加深了三分。

好日子总是过不长的,喜欢声色犬马又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天天在扬州鬼混,终于把江山玩没了。宇文化及趁着乱势,把炀帝跟他的大臣全收拾了———包括小虞的马屁精哥哥虞世基。可怜的小虞,在老哥被杀的时候,哭着喊着要求用自己的命换哥哥的命,宇文将军就是不答应。还好,看在小虞没做啥坏事的份儿上,宇文没有杀他,而是挟持他北上。

秦王李世民扫荡天下,一得到虞世南,马上如获至宝地委任其为自己的私人秘书,让他与房玄龄一起专门负责起草文书。虞世南书读得多,记忆力也相当惊人。有一次李世民想写一副 《列女传》 的屏风,可是大乱之后,找不着原书。一筹莫展之际,还是虞世南解决了问题———他凭记忆将全书默写出来了。后来人们找到原书,拿来一对照,居然一字不差,实在太让人惊讶了。

虞世南跟他的马屁精哥哥不一样,虽然长得瘦弱,却有一副铮铮铁骨,一有机会就要向唐太宗进谏,以至于太宗感叹说:“要是大臣们都跟虞世南一样,我哪里用得着担心事情办不好啊!”也正是因为虞世南敢说真话,太宗才会对他格外看重。太宗曾经称赞虞世南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哪一绝都够让后人记住他。单就书法来说,精通此道的唐太宗就曾经放言说:“虞世南死后,天下无人可与论书。”后来的裴行俭也说:“褚遂良号称书法大家,但是要是没有好纸好笔,他是写不出好字来的;只有虞世南跟老夫,什么样的破纸烂笔都能写出好字来。”

就诗来说,虞世南也算是初唐大家。唐太宗跟隋炀帝一样,也喜欢写些南朝宫体诗。有一次,太宗写好诗后命群臣赓和,虞世南正色道:“宫体诗是亡国之音,陛下写这种‘体非雅正’的宫体诗,上有所好、下必甚之,恐怕从此诗坛都写这种软骨头的烂诗了。所以,我不能写。”太宗虽然面子上过不去,但他毕竟比隋炀帝有远见,所以还是接受了虞世南的意见。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写好一首诗就感叹:“钟子期死了,伯牙终身不复弹琴;虞世南死了,我写了诗给谁看呢?”于是令褚遂良把诗拿到虞世南的灵位前焚化,以表示对这位诗坛前辈的崇高敬意。

李百药:大难不死有后福

咏      蝉

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

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

李百药(565-648),字重规,河北定州安平人。李百药小时候体弱多病,特可怜。还好,他出身名门,不担心没钱请医生;要是家里穷点的话,估计得像那位靠老婆每天抓几只活虫来疗伤的“新市民”兄弟一样惨。祖母赵氏夫人心疼孙子,特意给孙子取“百药”为名,期望这样能给他带来好运。但祖母的“以毒攻毒”疗法看起来效果并不太好,长大后的李百药仍然是个“药罐子”,仍然是大病三六九、小病天天有。

李家盛产神童,李百药是神童,他爸李德林也是。先说李德林。几岁的时候,他只花了十多天的时间读了一下左思的 《蜀都赋》,就能倒背如流,记忆力非常惊人。当地人听说后,纷纷跑到他家里看稀奇。还好李德林不像卫玠那么娇气,不然也要被“看杀”,这样就不会有李小神童的诞生了。再说李百药。相传李百药七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作文,有一天,李德林请了陆乂、马元熙等数十名学识渊博的学者们在家里喝酒。文人在一起嘛,总免不了要酸一把,席间大家谈起了著名的海派作家徐陵的作品,说到了“既取成周之禾,将刈琅琊之稻”这一句。“取成周之禾”是老奸巨猾的郑庄公干的好事,这个地球人都知道;可是“刈琅琊之稻”的典故出自何书呢?大家都不知道。这时李百药站出来了,他说:“《左传》 里说‘鄅人藉稻’,杜预解释道,‘鄅国在琅琊开阳县’,这就是典故的出处了。”一句话使满座学问家们大跌眼镜。如此神童,谁敢小觑?

李神童在隋文帝时就当上了太子舍人,晋王杨广(后来的隋炀帝)镇守扬州,听说了他的名气,想重金聘请他来给自己当幕僚。李神童很倔,不肯给面子。杨广恼羞成怒,一做了皇帝,立马把他贬到桂林做司马。李百药一家行至太湖,遇到了做无本生意的山大王,银子钱被抢一空不说,还要取他全家性命。李百药的儿子李安期跪求代父赴死,山大王一感动,居然把他一家子都无罪开释了。看来这帮啸聚山林的好汉们还是颇讲究“盗亦有道”的,如果他们遇到的是重庆那个不肯认亲爹娘的女博士,估计毫不客气就“喀嚓”掉了。

隋末大乱时,李百药给割据江淮的杜伏威做行台考功郎中。杜伏威将军小小年纪,打仗倒是在行得很,做人、做事却明显心智不成熟。他先是怀疑李百药不忠,把他关进监狱;李百药写了一首 《省躬赋》 呈上去,他马上又把李百药放出来官复原职,也不管人家会不会吓出心脏病来。当时杜伏威名义上已经归顺唐廷,可是李世民、李元吉兄弟率领的唐军把山东扫荡一空,南边的杜伏威感到了威胁,于是在李百药的劝说下,他决定亲自赴长安向唐廷表达诚意,而派副手辅公祏及养子王雄诞(这是一员比杜将军还猛的小将)留守江淮。走到半路,杜伏威怀疑李百药让他去长安是想害死他,一怒之下派人给李百药送去一坛用石灰泡过的酒,想暗地里整死他———明里杀名士是黄祖那样的傻蛋才做的事,杜伏威虽然是放羊娃出身,但还是知道社会舆论的厉害的。谁知道,药罐子李百药喝了这坛本来可以害死一个健康人的石灰酒,一通上吐下泄,不但没死掉,反而把一身病都根除了,这才叫塞翁失马啊。(友情提示:喝石灰酒一事切勿仿效,否则后果自负。)

杜伏威没能搞掉李百药,又密令辅公祏下黑手。但他的养子王雄诞不明就里,在这个关键时刻充当了李百药的保护神。俗话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杜伏威走后,辅公祏的野心开始膨胀。在江湖术士左游仙的怂恿下,辅公祏也不管他的杜老弟还在长安做人质,乱刀杀了正在养病的王雄诞,扯起了造反大旗。朝廷正求之不得呢,马上派出李孝恭、李靖两员名将,三下五除二就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野心家收拾掉了。

平定江南之后,不知道是哪个小人向唐高祖煽阴风,说李百药是辅公祏的同谋,证据是李百药曾经接受过辅公祏吏部尚书的任命。还好,从缴获的文件中发现了杜伏威密令辅公祏杀掉李百药的信件,这才平息了唐高祖的怒火,只是把李百药流放到泾州。

唐高祖不喜欢李百药,太宗却非常倚重这位大才子。太宗一即位,马上委任他为自己的专任秘书,还让他利用自己的学识,修改礼仪、起草法律文书。李百药的父亲李德林曾经受隋文帝之命编辑 《北齐书》 而未成,所以唐太宗把这活儿也交给了他。别人编史书都要请一大帮专家搞人海战术,李百药编 《北齐书》 却是靠一己之力(加上他父亲留下的一些资料)。李百药也写诗,据说他的诗就是樵夫、牧童都能吟诵,但蛀书读了他的诗之后颇怀疑这种说法──李老诗歌的通俗程度远不及白香山,总不得那时候的樵夫、牧童都有本科以上的学历吧?

唐太宗喜欢在宫中搞诗歌竞赛,老掉牙的李百药便是他那个时代的桂冠诗人。现在的人回顾高祖、太宗两朝的诗坛概况,一般也就认为李百药、虞世南和王绩这哥仨值得一提。唐太宗自己也写诗,他写了 《帝京篇》 后命群臣赓和,在所有和诗中李百药的作品是最出色的。太宗夸奖说:“李老先生真不错,人是老态龙钟了,写起诗来却还是生龙活虎啊。”

人言“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话简直就是专为李百药准备的。你看人家接连三代人都给皇帝当秘书(李德林、李百药及百药之子李安期),牛得没法说。李老官做得大,学问更是不赖,文学、历史、法律以及天文等很多方面都是权威专家。而这一切,都是拜杜伏威那一坛石灰酒之赐———要不是那坛酒,李老恐怕早就歇菜了,哪还能活到八十四岁呀。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王绩:壶里乾坤大

野      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589-644),字无功,山西绛县人。龙门王氏人才辈出。王绩家一门数杰,煞是让人艳羡。王绩几个兄弟中,最有名的当属大儒文中子王通,其次就是他本人。写下初唐第一篇传奇小说的王度,也是他的亲哥哥。

王绩从小聪明过人。十五岁的时候,王绩游历长安,出席了在宰相杨素家里举行的宴会并大出风头,被人称为“神仙童子”。不过王绩对做官不怎么上心,虽然名气很大,却迟至隋炀帝大业末年才因举孝廉而出任秘书正字,如假包换的正九品下。在伟大首都做官的滋味并不好受,满大街跑的人都比他官大,所以王绩比较郁闷,不久就借口身体不适而辞官。当政者知道王绩先生的真实想法后,于是把他派到六合县做政府秘书长,官品虽然还在从八品到正九品,却成了地方上的第二号人物。可是,王绩还是觉得自己屈才,心情一不爽就喝酒,正经事儿啥都不干,彻底###成了一个“酒麻木”。不过,醉眼朦胧并不妨碍王绩对时势的分析,他预见天下将乱,于是撒谎说自己得了轻微的中风,连夜驾了一条船,再次当了官场的逃兵。他长叹道:“天下一乱,逃到哪里都不安全,我能往哪里去呢?”于是干脆回到老家。

唐朝建立后,唐高祖为了收买人心,到处网罗名士。严重没有官德的王绩也被朝廷征聘至京,在门下省做些抄抄写写的工作。过了不久,他的弟弟王静问他:“你在门下省工作,感觉还快活吧?”王绩说:“做个小公务员极不爽,又不给涨工资,实在没啥搞头。不过,好在每天都有三瓶好酒喝,要不然老夫早就撂担子不干了。”门下省最高长官陈叔达听见了,说:“一天三瓶酒,恐怕留不住王先生。小的们,以后每天给王先生上十瓶好酒!”于是,人们便把陈长官特批供应十瓶酒的王绩唤做“斗酒学士”。但十瓶酒似乎还不够王绩喝,王老爷子写了一篇 《五斗先生传》,吹牛说自己能一次喝五斗酒,十瓶?毛毛雨而已,也就够漱漱口。甭看王老爷子天天沉溺在醉乡之中,他还真喝出了点道道,写下了 《酒经》、《酒谱》 二书。皇家天文台的台长李淳风拜读后,跟王绩开玩笑说:“王先生,您简直就是为酒作传的太史啊!”

可能是酒喝多了,王绩患上了严重的脂肪肝,最后不得不提前病休。他找了个腿脚不利索的借口主动离职。可是,因为家里穷得连酒都没得喝,所以贞观十一年,他又杀回官场了。这时候的老王早已名满天下,再加上当朝的魏徵、房玄龄等人都是他大哥王通的学生仔,他们对恩师的弟弟颇为照顾,想给他弄个肥缺。可是王绩没兴趣,反而主动要求做既没权又没利的太乐丞。为啥呢?原因很简单,太乐署职员焦革是个酿酒高手,他家生产的酒,是长安城里最有名的品牌。可惜王绩先生实在太倒霉了,做焦革的上司才几个月,焦革便驾鹤西游去了。之后,焦革夫人袁氏还时不时给老公的上司送点好酒,再过了一年多,袁氏孺人也作古了。王绩仰天长叹道:“天乃不令吾饱美酒!”于是对做官彻底没了兴趣,挂冠飘然而去。

官家的酒是喝不成了,以后要喝酒,可就得自己想办法了。王绩回到家乡,跟一个叫仲长子光的老光棍住在一起,弹琴、写诗,仍然每天对饮。他的枕边只放了三本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