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自慢Ⅱ·以身相殉 > 第4部分(第1页)

第4部分(第1页)

我快速成为明星记者的原因很简单,我兴致高昂,全力以赴。记得第一天出去采访,我8点就出门,骑着摩托车,一天就拜访了8个单位,除了中午在路边摊吃碗面之外,完全没有休息,那天还下着微雨,我不喜欢穿雨衣,我的衣服湿了又干,采访对象看到我吓了一跳,每个人都说:“没看过记者这么认真。”事实上那个年代确实没有记者在早上出门的。

我另一个快速进入状态的奥秘是:每天把对手报……台湾《经济日报》,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而《经济日报》几乎是台湾商场的缩影,从财经大事到产业新闻,从工商新闻到广告,不管是不是与我的采访路线有关,我都觉得好有趣,怎么什么生意都有人做,尤其是许多小广告,更透露出底层商场社会不为人知的实况。

我这样囫囵吞枣地阅读,让我在两个月之内几乎变成商场通,对于台湾商场的公司、人物、行业都耳熟能详,当然在采访上也无往不利,不论什么行业,任何背景,我都可以立即上手,我变成同事的万事通,任何问题我都能回答。 。 想看书来

准备与陷落(2)

至于记者最主要的工作……写文章,对我而言更容易,我全盛时期的写作速度达到每小时3000字以上,那几乎是全无思考,毫不停顿,下笔而就的状况。我觉得我找到了我喜欢的工作。

从记者转变为销售员

可是做记者没多久,我立即遭遇人生的另一个抉择,因为《工商时报》内部的权力斗争,我的直接上司要离开编辑部到广告部去工作,这原本和我无关,但这位老记者要给编辑部的新主管难堪,他要带我这个明星记者离开。

可是新任的编辑部主管也不断地留我,希望我别离开,我面临了两难:老上司的情义,新主管的认同肯定,而我自己是喜欢采访工作的,我该怎么办呢?

我决定选择情义,再加上我心中永不停息的创业之火,我告诉自己,未来我要做媒体,有机会历练媒体中的各单位,绝对是好的。就这样我从写新闻,变成卖广告,从记者变成销售员。

(创业陷阱:创业家不能不会销售,如果你没有销售能力,你不会“叫卖”,你就不该创业。所以在创业之前,一定要先学会销售,学会推销自己、贩售产品。)

其实我不怕卖东西,因为在国泰人寿我卖过保险,受过完整的销售训练,我知道销售技能一定是人生最重要的能力,现在我又用上了!

我没当太久的广告销售员,总经理就把我升为主管,专门负责筹办各种大型的营销活动,在这之前,中时报系很少办活动,但在《工商时报》创刊初期,为了推广,开始会举办不同的活动,而我就是实际执行的人。

我办过时报服装展(秀)、时报信息展、时报房屋展,我是项目执行人,从规划、征展到执行,所有细节我一力承担,我从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人,变成面对再大的场面,都毫不害怕,而且有把握完成。

培养出超强危机处理能力

每一个活动几乎都高潮起伏、峰回路转。记得在做房屋展时,我们包下了荣星花园,在户外建样品屋,让购房的人一次可以看许多方案,但正值不景气,所有的建设公司都在观望。当时最大的两家建筑商国泰建设与太平洋建设刚开始都不参加,而其他中小建筑商则说,只有这两家公司参加,他们才愿意配合,我不得已只好想尽各种办法说服这两家公司,结果在最后一刻才完成任务。

在办服装秀时,参加厂商中兴纺织公司要求要找到仪仗队,穿上他们正在推广的休闲衫上台表演,但一直到正式表演的前两天,我还是没找到仪仗队,我非常沮丧,因为上司交代的任何事我从来没有失手,而那一次眼看就要出事了,我决定回去向总经理请罪,也请总经理协助解决。

(创业陷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业家必须具备的条件,创业过程中一定会遭遇各式各样的困难,创业家要能自己设法解决,如果真的不能解决,也要立即寻求外力的帮助,不可以把困难留在当下,因为未解决的困难,会使创业计划解体。)

就在回办公室的途中,我看见开南高级商工职业学校的学生,灵光乍现,开南会不会有仪仗队?我立即开车转到开南商工,找到教官,感谢老天帮忙,他们真有仪仗队,我又使出浑身解数,请教官帮忙,再附加每个学生两件休闲衫,教官外加一块西装料,教官终于同意,并在第二天召集学生操演,第三天晚上如期在中华体育馆上台表演。每一次我都是在这种惊险中一关关突破,这练就了我超强的危机处理能力。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准备与陷落(3)

在业务单位,我摸熟了生意的各种窍门,也让我对媒体经营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在广告部1年7个月后,我决定重回编辑部当记者,在广告部总经理的引荐下,我回到当时如日中天、号称台湾第一大报的《中国时报》,在第一大报的招牌下,我开启了与所有知名企业家请教与学习的机会。

大量学习强化创业的认知

在台湾中时报业我负责采访经济新闻,路线是“企业界”,这是无限宽广的路线,全台湾各种产业、数十万家企业都是我的辖区,我要如何采访呢?

我自己设定目标,自己找答案。我从最大的行业着手:纺织、石化、水泥、汽车、家电……我再从最大的公司下手了解:台塑、台泥、裕隆、大同、声宝、统一……我找各种机会采访这些大老板们,看看他们如何创办事业,如何经营事业。

(创业陷阱:创业是学出来的,也是摸索出来的,一方面下决心创业,一方面学习,一方面搜集资料、信息,是创业的必须过程。千万不要一头栽进某一个行业中,而不知道观察外界的变化。我努力观察台湾这些大老板们的经验,以强化我对创业的认知。)

对每一个大老板,我都有多次近身采访的经验,每个人都表现了不同的特质:台塑的王永庆精明、朴实、执行力超强;台泥的辜振甫温文儒雅,毫无铜臭味;裕隆的吴舜文理想远大,也有上海人的海派气质;家电业的老板则普遍较本土而苦干,大同的林挺生、声宝的陈茂榜、歌林的李克峻等都类似。我把握了做记者的机会,努力探索他们如何创业。

我发现他们共同的特质是赶上了台湾经济起飞成长的潮流,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的出口替代政策让台湾经济快速成长,而这些大企业都在这波浪潮中,把握机会茁壮成长。

而他们的壮大也与台湾当局主管部门的政策息息相关,台塑因尹仲容的石化政策,汽车也受到主管部门的长期保护,而所有的出口行业也都在主管部门出口退税的奖励下,加速发展。所以了解主管部门的政策动向,是另一个成就事业的关键。

苦干实干,努力不懈是这些大老板的另一个共同特色,除了辜振甫等世家子弟以外,每一个创业家都有一段非常艰辛的创业起步期。

而每一个人的个性都不同,这让我体会到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功,只要你努力。

从世界潮流中,学会经营之道

近身观察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尤其当我又是有心探索时,我看尽了每一个大老板的奥妙。不过,让我学得最多的反而是一些中小企业的老板,他们有的尚在起步,有的小有成就,有的正遭遇困难,他们的经验对我而言最可贵,也最可学习,因为大老板的层次早已不是我这个小毛头能想象的。

(创业陷阱:大企业家、大老板们的经验固然可贵,但有时会让刚起步的创业者消化不良,因为情境落差太大。所以观察同样是刚起步的创业者的经验,更有针对性,也更具实务的参考价值,就算是摆地摊的小贩,有时候也会有启发。)

在这一段记者生涯中,另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是经济的专业素养与管理知识。

我对台湾的经济发展,做了一番自己的解释,台湾从国民党迁台以后,先发展本土农产品,再进行进口替代,让本土工厂生产简易的工业品,以替代进口品;再推动出口政策,然后逐步升级,从劳动密集到资本、技术密集的产业,这是台湾经济的轨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