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海上马车夫 > 第76部分(第1页)

第76部分(第1页)

邸浩楠带来的二十艘护卫舰。连带着新进投奔邓浩楠的金门岛旧部们,都加入了搜寻大军当中。

每年的春天,大明内廷都要举

招聘的人不外乎就是宫女和太监。

一提起大明的冉廷,有两样最是出名。

一是大明的皇帝的后宫最为残酷,能羞花、容能闭月的明朝宫廷美女们,她们所背负的**、杀戮和殉葬等等痛苦,于中国的历朝历代来说,应该算是最为深重的了。

另外就是太监了!

明朝的皇帝都喜欢使用太监,因此也注定了明朝的太监成名者不计其数。数量最多的时候,太监达十四万之众。

太监干政,揽权,一直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见怪不怪了。

但是,以前的历朝历代,太监的文化水平非常低。

不过,到了明朝,因为政治需要,明朝的太监有专门的“宦官学院”培养人才,因此这些有文化的太监们长期活跃在大明帝国的政治舞台上,十万太监如同十万只白蚁,一点一点的毁掉了明朝的万里长城。

朱元璋曾在立国之初,在南京皇宫门口立了一块铁牌,上写着“内臣有干政者,杀无赦”可惜。只传到英宗朱祁镇手中就被一个叫王振的太监坏掉了规矩。太监崛起干政,就是在朱祁镇时候。

胡惟庸造反被杀后,朱元辞彻底取消永相制度,自己兼职当了承相,干了一阵,把老朱累坏了啊!工作太累了吃不消啊

再设立承相,老朱不放心任何人!

老朱聪明啊!他发明了内阁制度。就是挑出一些有才华的人组成一个秘书班子。官职只有四五品,权利也不大,主要是干一些秘书的活,这些内阁成员的主要任务就是代表皇帝阅读大臣们的奏章,并对国家的一些事情提出意见,写给皇帝,叫做票拟,皇帝要是同意了,就用红笔批示,叫做“批红”

发展到后来,国家的权力只简化成两部分,“票拟”和“批红”

票拟的权利当然在内阁手中,批红的权利开始在皇帝手中,慢慢地,皇帝懒了,几十年不上朝,全世界只有大明的皇帝干的出来,跟乐不思蜀的刘禅有的一拼。皇帝于是就培养一些太监读书识字,学文化,然后挑出些可靠的,代替皇帝用红笔批示,这个衙门就叫司礼监,批红的太监一般有好几个”头叫做秉笔太监。

千不该,万不该,不该让太监去读书识字!

有了文化的太监就不是一般的太监了,因为他们在有了文化的同时,也有了无法抑制的野心!

随着文官集团的发展,内阁的权利越来越大了,阁员们把自己的官品也提高到一品二品的地位,阁员们一个提拔一个、照顾一个,老乡、同年、同事、亲戚等等,慢慢的形成了跟皇帝可以对抗的集团,这就是大明历史上有名的“文官集团”内阁的头叫做首辅,首辅事实上比前朝的承相权力还要大,处心积虑废除承相制的朱元璋最终还是没有斗过心眼多的文人啊!

从朱林的孙子宣宗开始,以“三杨内阁”的形成为标志,文官集团形成气候,开始跟皇帝拔河了,确切的说。就是争夺大明王朝的实际统治权。你想想,皇帝只有一个啊,内阁却至少四五个,皇帝干不过内阁,他需要帮手,环顾四周,谁能给皇帝出一把力啊?谁是离皇帝最近,皇帝最信任,又能给皇帝帮忙处理的人是谁呢?

只有太监,在皇帝看来,太监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

文官们为什么皇帝不喜欢呢?文官们有这些毛病:严肃死板、爱教人、经常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周围的人,一点点的错误他们就会夸大无比,这样的人放在今天谁都不喜欢!相比而言,太监就不一样了,至少能让皇帝开心、至少听皇帝的话、皇帝在太监跟前有尊严

所以太监必须走到前台来,跟文官集团对抗,这种想法,到英宗时期,终于由太监王振把他变成了现实。

此后,明朝的皇帝便承接他们上一届皇帝的处政方针。那就是文官强大了,就培养太监,削弱文官集体。反之,太监强大了,就培养新的文官集体与之制衡。

天启帝上台,东林党势力太过于庞大,于是天启帝先杀了与东林党建立联盟关系的太监首脑王安,后来起用与东林没有什么关系的魏忠贤主管太监一系势力。

这魏忠贤可是了不起,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帮着天启帝将东林党给干趴下了。而魏忠贤也在这个期间壮大了起来,手下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党羽遍布整个朝野上下,各州各府。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均置死党。

凡内外章奏无敢称魏忠贤名者,均称为“厂臣”即内阁票旨,也必称“联与厂臣”诸官皆称魏忠贤为九千岁,甚至称为九千九百岁。

这魏忠贤权势滴天,自然要清理阉党集体了。但凡阉党集团内的人。凡是不服从魏忠贤意志的宦官,尽皆屠戮。反正大明太监十几万人。缺个几千人都看不出来。

每年的春天都要召开太监专场招聘会,每次都是几千人的招募,可想而知,每年的太监死亡率是多么的高了!

而大明政府每年光养着十多万太监,这“宦饷”的开支数额将会是多么庞大?大明的财政收入,都养活视钱如命太监了,难怪要亡国。

明天启五至六年旧

沁年。长江流域发生严重旱灾,遍野赤十,许多村一甘齐识树皮都被吃尽。东林党地方势力再度试图抗衡阉党,结果魏忠贤够狠,先是制造了六君子案,然后再次制造了七君子案,并在地方掀起了血雨腥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