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怀念敌人 > 第7部分(第1页)

第7部分(第1页)

思想的火花需要用思想的重捶的撞击,理论的沉寂应该以理论的号角来打破。我们希望以此能引来活跃的研究之风。

——编者

11月27日《解放军报》又编发了一组讨论稿《认清形势,迎接挑战——<当今世界军事革命的重心>一文引出的话题》,仍加了编者按:

本报11月7日发表了沈伟光同志撰写的《当今世界军事革命的重心》一文,引起了读者的热切关注,许多读者纷纷投书本报,或引发共鸣之感,或进一步挖掘本文主题,或提供更充分的佐证&;#8226;&;#8226;&;#8226;&;#8226;&;#8226;&;#8226;表现出当代军旅将士迎接挑战的勃勃雄姿。欣慰之余,我们再编发几篇这方面的文章,以把这场研究引向深入。

这篇文章认为,从机械化战争到信息战,不是单纯的作战样式、方式的改变,而是战争形态的改变。在世界战争发展史上,信息战将矗起一座新的里程碑,甚至最终可能引起军事哲学的革命,同时带来作战指导思想的巨大变化。谈了三个问题,一是信息战与信息时代,二是新的战争形态带来新的战争指导的变化,三是重在创造我们的优势,主要提出了以下观点:

——军队的行动自由取决于制信息权

——作战目标的选择以打乱敌方的决策程序为主

——火力运用从打覆盖面转为“点穴”

——特种部队和特种战的地位日益提高

——指挥体系趋扁平化

——在难以界定的战场上充分利用民间力量

——孙子的“全胜论”映射出时代光辉

——谋略的运用更加丰富多彩

作为一份中央军委的机关报,以这样的规格推出一位地方学者文章,当时我已在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工作,意义十分深远。《解放军报》从1987年4月17日的《信息战的崛起》到1995年11月7日的《当今世界军事革命的重心——信息战研究导论》,八年的漫长过程,也反映出解放军研究信息战的曲折历程和认知水平。

这篇文章引起极大的反响,文章发表的时候我正在加拿大市长培训班学习,回来后办公桌上堆了几百封信,让我足足地过了一次明星瘾,而且这篇文章还获得当年解放军报社颁发的最高奖——荣誉奖。

这篇文章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我军信息战研究的状况,自此,解放军的信息战研究驶入快车道。曾经有人作过分析,中国军事学术界有关研究信息战的所有文章都烙有这篇文章的印迹。1999年11月23日的上海《文汇报》以整版篇幅发表原解放军报社记者部副主任陈歆耕先生的报告文学《沈伟光和他的“信息战理论”》,他跟踪研究的是当代中国的军事学术人物,他指出:“当今被汗牛充栋的文章和书藉反复炒作的一些重要思想观点,在15年前,沈伟光就已经在著作和论文中论述过了。”我认为,这样的评价并不过份,我国有关信息战的研究,不管那些文章的名词怎么变,灵魂和内核都是从我的理论中汲取养料的。

当时写的另一篇文章是:《信息战对军事领域的十大影响》,1995年6月发表在《战略与管理》杂志,1996年3月的《新华文摘》予以转载。这篇文章提出了信息战对军事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

——争夺制信息权

——军队结构由“物质型”转向“信息型”

——战争威慑属性日增

——不战而屈人之兵

——回家打仗成为可能

——人的因素第一

——决胜于大脑思维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