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一揽众美在三国 > 第77部分(第1页)

第77部分(第1页)

张辽一声大叫,把衣服往地上一甩窜了出去。“弟兄们,给着将军上啊!”

一群士兵光着膀子跟着张辽冲到了决口处冰冷的洪水中,手拉手组成了一着血肉的城墙,一排排的洪水向他们打来,冲击着他们的身躯,然而士兵们硬是用顽强的毅力牢牢的坚持着这最后的防线,利用这个机会,堤坝上其它士兵立即用石块运到了决口处进行修补。

看到这一幕,刚刚走上大堤的袁新与贾诩心中一股热流在激荡着,也只好这样英勇的将军才能带出这样不怕死的士兵,张辽果然是条汉子。

在张辽的指挥下,决口处终于渐渐的缩小了,当决口最终合拢时,张辽的脸已经冻的惨白,两排牙齿不停的打着颤,这时,一件外衣披在了他的身上,“文远,多亏了你了。”

袁新出现在了张辽的眼前。

“主公……”

张辽刚想说什么,但袁新一把阻止了他,“不要说话,你下去好好休息,剩下的事就交给别人了。”

“不,主公,不彻底把大堤阻上,我是决不会下去的,请你保重身体,先下去吧。”

“呵呵,将军都不怕,我袁新岂能下去,来,我们一起把这该死的洪水彻底堵住!”

袁新一把扛起了一块大石,向着最危险的区域走去。

风雨终于停了下来,咆哮的洪水奔腾着向下游淌了下去,大堤保住了,袁新与张辽一屁股坐在了地上,一时之间累的再也起不来了。

经过了一场洪水,袁新终于决定下大力气疏导河道,浩大的工程立即进行了起来,袁新亲临第一线指挥,一个月后,终于挖通了两条主渠道,长安的抗洪能力大大加强了。刚放下这件事,管宁等人也从辽东赶了回来,与他同时来的还有华佗。

于是袁新立即安排华佗与张仲景两人筹备在长安建立类似于辽东的医馆,同时陪养大批的医学人才,张仲景看到自己多年治病救人的愿望得以实际,心中也是激动不已,也坚定了他留在辽东的决心。各种大规模的学堂也如雨后春笋般在长安建立了起来,这种新式的人人可读的学堂立即引起了周边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听说学堂的优秀学生以后都可以在辽东军或是官府中安排差使后,长安周围的大批青年才俊吸引了过来,很多人不远千里之遥从外地赶来报名进入学堂,这使的长安的学生规模一下子超过了万人,不过袁新是不会嫌人多的,他知道,这些人必将是华夏民族未来的栋梁之材。

管宁当然把他的招贤馆也搬了过来,不断的有人毛遂自荐,想要在辽东军中谋个一官半职,管宁对他们进行了筛选,对他们量才进行推荐,这其中,最让袁新看中的是一个叫马钧的年青人。

当清瘦的马钧来到袁新面前时,袁新不由一阵的感叹,没有想到,后世中大名鼎鼎的马钧竟然打扮的如些寒酸,他的脚上甚至打着草鞋,绝对的一个中国典型农民的装束。不过袁新知道,人不可貌相,在这个青年的头脑里,蕴藏着无数的宝藏,他将让中国的文明程度向前加深。

在看到马钧之后,袁新给了他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章的任务,那就是发明,袁新告诉马钧,只要是他需要的就只管开口,一定尽力满足他,为此,袁新连给他拔了十万两黄金做他的经费,把辽东的科技馆也交给了他。从此,马钧在袁新的帮助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实验室,发明了无数的先进工具,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正文 第147章 青年才俊一锅端

()

长安的建设终于步入了正轨,袁新相信,只要照目前的态势发展下去,长安早晚将重将昔日的辉煌,长安百万家必将实现,只是这个目标需要长久的努力,需要大批的人才参与,光靠原来辽东所培养的人才是不够的,一定要挖掘出新的人才,怎么样才能见效快呢?答案很简单,挖别人的墙角。以袁新所掌握的知识,在这方面有着别人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于是,袁新将五行使者叫到了近前。

“你们按这上面的名单将人都给我找来,记住,一定要暗中探访,只要找到,立即给我带回来。”

袁新吩咐道。

金大接过了袁新递过的名单,只见上面写着:汝南富陂吕蒙,十八岁;吴郡陆逊,十三岁;河内温县司马懿,十七岁;襄阳庞统,十七岁;右扶风郡郿城法正,二十岁。

“主公,这些少年都是什么人?怎么没有听说过?”

金大疑惑的问道。他当然不会知道,名单上的这些名字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会主宰着历史的进程。

“呵呵,不必多问,只要你能将他们找来,我给你们记大功。”

袁新笑着说道。

“尊命。”

金大虽然有些不和解,但还是接受了使命,金大一拱手退了下去。袁新知道,如果自己的计划成功,那么未来的岁月里,辽东军将称雄天下,只是目前来说,这些人都是弱冠之年,只有通过严格的培养,才能充分发掘出他们的潜力。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了,长安的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郭嘉的康复,他与贾诩二人将大小事务打理的一清二楚,这样一来,袁新想操心都不知道应如何下手了。好消息接踵而至,首先是法正被木二找了出来,紧接着是吕蒙,随后是陆逊,但司马懿与庞统一直袅无音迅,最后,火四与土五回来禀报说,司马懿已被曹操带到了许昌了,而庞统一直云游四方,居无定所,实在是难以寻找。虽说有些不甘心,但能找到另外三人对袁新来说也足以聊感欣慰了。于是,袁新成立了一个高级培训班,除了以上三人外,诸葛亮以及一些辽东的少年俊才也加入其中,由郭嘉、贾诩、管宁等人分别教授天文、地理、军事、政治、文化等等,这对于诸葛亮等人来说,是极其难能可贵的机会,他们早已经忘掉了离家与思乡之情,一个个废寝忘食的投入到了学习当中,他们的知识与能力也就飞速提高着,在这其间,袁新也时不时的给这些才子上一课,潜移默化的向他们灌输民主思想,天下为公的意识,不知不觉中,这些人对袁新的态度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深深为袁新天下为公的思想所折服,袁新将他们带入了一个闻所未闻的领域,令这些青年人进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他们现在甚至已经开如崇拜起袁新来了。

“请问,为什么每隔若干年就会出现王朝的更替,天下的战乱呢?”

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从新建成的阶梯教室起身提问道。

现在的袁新站立于对面的讲坛之上,正是接受学员们的询问。听了这个学员的提问,袁新不由会心的一笑,这个小陆逊就是思维活跃,每次他总是最先提问,拿起桌上的水杯,袁新咂了一口,这才开始发言。

“陆逊问的很好,他所提出的问题是一个千百年来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王朝更替似乎成了历史的必然,而伴随着而来的,则是战火的纷飞、生灵的涂炭与百姓的哀号,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历史的规律,但我不这样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我们现行的制度出了问题。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崇尚的是君权至上,所以当出现一个好皇帝时,百姓可生活暂时可以得到安定,而出现一位坏皇帝时就会弄的天下混乱,但好皇帝总是少数的,而坏皇帝却是大多数的,为什么这样呢?这就是因为权力得不到限制的结果。人都是自私的,当一个人的权力得不到有效的制约时就会出现为了一己之私而祸乱百姓的情况,远的有夏桀、商纣、周幽王、秦始皇,近的有桓灵二帝,正是由于这些君王的私欲,百姓的生活才如些艰辛。”

袁新的话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引起了台下学员的共鸣,虽说现在名义是仍然是大汉的天下,诽议皇帝是忤逆的大罪,但在袁新的学堂之中,言论自由已经深入人心,他们已经习惯了用自己的观点来看世界,封建礼教忠君思想在他们的心中已经淡漠了,这就是青年的好处,他们接受新事物快,没有那些顽固的封建思想。

“请问,如何才能杜绝这种现象,实现天下大同呢?”

一直默默不出声的诸葛亮提问了。袁新向诸葛亮投去了赞许的目光,清了清嗓子说道:“要实现天下为公,就要改变现行的政治制度,也就是说要限制君权,只有君权得到限制,那么国家就不会以个人的喜好而发生大的改变,其次是要制订严格的法律,人人以法律办法,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样就可以杜绝社会的不公正,人人平等。第三,要改良现行的用人机制,大汉朝的用人以察举为主,如此一来,天下间的官位就被一些士家大族所垄断,一些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而一些没才能的人最占据高位。比如在坐的各位,你们中的大多数都出身于庶族,如按大汉的用人制度,那么你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得不到重用,但在我辽东,只要你们是人才,就会有你们的用武之地,只要你们有能力,一定就有你们施展的空间。”

“请问,我们所学的都是儒家学说,而儒家学说中讲究忠君思想,依您的意思,我们是不是就不要儒家学说了,不要忠君了?”

一个削瘦的学员提问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