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明朝出了个张居正 > 第42部分(第1页)

第42部分(第1页)

万历接到奏疏后,有点犯难,考虑到不能元辅刚走就否定其遗疏,便下诏驳回,说过去的事就别再提了。

但言官是早已准备好的,第二天,给事中张鼎思、王继光、孙玮、牛惟柄、御史魏允贞、王国等人接连开火,形成了巨大声势,

那边潘晟已经离开原籍就道,来上任了。在半路听说消息,知道这批言官的后台一定很硬,便很知趣,连忙按被参的惯例上疏请辞,停在杭州待命。

张四维不容他喘息,立刻拟旨:“放之归!”

万历拿到拟票,感觉到不大好驳回,只好同意了。

潘晟入阁拜相的美梦刚开个头,在杭州就收到“着以新衔致仕”的诏旨。

万历这是给了他一点面子,退休待遇提到辅臣级了,但对潘晟来说,则是奇耻大辱——被人当猴耍了一通。天下皆知,颜面何在,只能垂头丧气地折返新昌。

历史的大转折,往往在一件微妙小事上发生。这期间的冯保,偶染小疾在家休息,没能在“倒潘”攻势中发挥批红的阻遏作用,因而让张四维的第一招得了手。

此战非同小可,如果冯保当时在上班,以他对万历的威慑力,上下其手,完全可能把张四维压下去,使得新内阁从此不敢小瞧他。

但首战轻易取胜,张四维他们也就看轻了冯保,以后还会有动作。

冯保知道事情结果后,跺脚大骂:“我小恙,遽无我焉?”(《明史》)我刚得了小病,你们眼里马上就没我啦?

——这病来得真不是时候。

冯保主持内廷10年,深得李太后信任,外面又有张居正罩住,位高权大,让他失去了应有的敏感。潘晟入阁失败,实际是一个信号,表明后张居正时代已经开始了,原有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一个新的、能量很不小的政治集团业已形成。

他完全看不到这个迹象,未能调整战略,只是沉浸在欲图报复的仇恨中。

掀掉过高拱的人,没把初出茅庐的新首辅放在眼里。冯公公犯了跟高拱当年一样的错误。

三个多月后,冯保精心策划的反击开始了。

十月十三日,云南道御史杨寅秋发难,弹劾吏部尚书王国光滥权纳贿。两天后,御史曹一夔跟进,在弹劾王国光之外,还烧到了张四维。

这个王国光是管干部的,目前追随张四维、申时行,正在悄悄清洗张居正时代的原有队伍。

冯保这次采取的策略是,先拣软的打,然后牵出对方主帅。

王国光果然被拱倒,由冯保推荐梁梦龙继任吏部尚书。

小胜一局。

但是有个情况他没有料到——他主持内廷,呼风唤雨,因而也就结怨甚多。内廷里也有要趁机掀翻他的人。

此人就是内廷“二把手”司礼监秉笔太监张鲸,就是那个在张居正死前两天代表皇上来看望的那个。

密谋几乎是半公开地在进行。

另一个老太监张宏得知此事,大为不解——阉竖们从整体上来说,利益都是一致的,为何要自相残杀?他劝告过张鲸:“冯公公是个有骨力的人,留着他多好!”

但张鲸是另外一个思路。冯公公当然能干,可我现在就要学冯公公当年的样儿,联络外廷,赶走上司。他让自己的门客乐新声,赶紧把倒冯的风声散布到外廷去。

这样,对冯保来说,内外已成两面夹击之势。

万历这方面的态度如何呢?

他在坐山观虎斗。对冯保以往告他刁状的一箭之仇,他是一定要报的,然而在张居正的影子仍然笼罩朝中的此刻,他不会轻易出手。他只是命亲信太监张诚继续秘密监视冯保。

三面是敌!

冯保现在应该做的,不是进攻,而应是退却了。他还有唯一的一道防线——李太后的信任。这时候就应该对外让一让,加紧巩固一下宫里的这个关系,大概还不至于有大危险。

但他昏了头,仍想决定人家外臣的去留。小人的心胸就是如此,地位再高也是小格局。

他发动了取胜把握不是很大的反击,挑起了最不应该挑起的战火。

次辅申时行认定冯保是杨寅秋等人的幕后主使,便对张四维说:“事迫矣!”

新内阁的力量实际上还是脆弱的,因而也格外敏感。前哨战让他们很紧张,为了维护刚到手的权力,他们必然不惜殊死一战——以快打慢!

两个人商量好,分头去物色言官。

十二月初七,山东道御史江东之上疏,弹劾冯保的亲信书记官、锦衣卫同知徐爵。

十二月初八,又有江西道御史李植上疏,直指冯保“当诛十二大罪”。

决战,开始得迅雷不及掩耳!

江东之首先揭了徐爵的老底,指徐爵是一名以诈骗被充军,后从戍所逃出的逃犯,混到了冯保的门下,成了锦衣卫南镇抚司军官。身为军官,却没有一天到锦衣卫机关去上班,反而是随便出入宫禁,在宫内日夕与冯保密议,不知道要干什么——“为谋叵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