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三轮 > 第85部分(第1页)

第85部分(第1页)

周坤现在拳法层次已经到了化劲的阶段!

说谓化劲者,即练神还虚,亦谓之洗髓之功夫。

是将内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处,暗劲之终。

丹经云:“阴阳混成,刚柔悉化,谓之丹熟”。

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练神还虚,至形神俱杳,与道合真,以至于无声无臭,谓之脱丹。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谓化劲。

化劲者,与练划劲不同。

明劲(练气)内劲(驻骨),亦皆有划劲。划劲是两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谓之短劲。

如同手往着墙抓去,往下一划,手仍回在自己身上来,故谓之划劲。

练化劲者,与前两步功夫之形式无异,所用劲不同。

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就是这个意也。

三回者,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即明劲、内劲、化劲是也。

三回者,明、暗、化劲是一式;九转者,九转纯阳。

化至虚无而还于纯阳。(说白了就是练的全身上下全是内劲!不用刻意发力了!但是这是劲力,不是法力!)所练之时,将手足动作,顺其前两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并非顽空不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运用耳。

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神耳。

呼吸似有似无,与丹道功夫,阳生至足、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之时呼吸相同。

因此,似有而无,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

庄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其实这也就是周坤站的那个太极混元桩真正的意境!

即是此意,非闭气也,用工练去,不要间断,练到至虚,身无其身,心无其心,方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之境。

此时能与太虚同体矣,以后练虚合道,能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无可无不可也。

所谓“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

所以道术和武道实际上是同源的!

第一百五十五章 身体之王(下)

周坤的最早的修炼经历的时候,铁叔崖就告诉他道术和武道的修行实际上是同源的。只是手段和切入点不同。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这位铁师傅就阐明了要点!

内家拳经中说:遇任何强悍狂妄之人,勿生怖心;心神沉着不乱,乃能举动得当,气定神全,于此即先胜了一着。

内家拳于平时,便须时时静观默察,以参证原则,若能融会要诀,通解其义、则寡可胜众,弱能制强。譬如泛舟于海,乘者虽多,惟司舵驾船者一人,已足司全船之定向。

说白和修道一样,静极生动,动极生静,不在一朝一夕之间,而是在天长日久下见真功夫!

技艺精详,犹司舵者之纵船,成竹在胸,一人足当众乘客,此岂多寡数量上之比较,以寡胜众,以弱制强之理,乃存乎此。

习艺之时,必宜潜心体会,若凭蛮力,绝不得窍诀。而须心如垂杨,意随流水,四肢轻灵,中节作主。若能如此,则能捕捉好机,刹那发劲,捷如闪电,虽四两之力,亦可拨倒千斤。

神气满布(其实到了高层就是法力布满)人之能者,谚称三头六臂,然必须一心作主。

若心有所偏,则此手动,则余手皆弛。手多亦成无用,我如神气布满全身,全身灵劲,毫无间隙,人发而不能制我,我发而即能制人,皆赖神氧满注之功。

气与体中有阴阳,其动日阳,其静日阴;内家拳虽专重气之使用,然为无形物、无迹象可寻,实则存我体中。

气之即分阴阳,若养之不当,便生弛挠之憾。平常安坐时之心气,漫漫然为镇定无事之态。动时若神志外夺,损其平常镇静守养之气,此末得艺也。

设眼前有某物,欲取之主意一起,手乃前出,是即意通于气。

武术中棍法的最高境界,就是步棍,其实就是意通于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