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香残燕子楼 > 第19部分(第1页)

第19部分(第1页)

韩愈听了,连声称奇,请二公子马畅带他去看那几只猫。只见那只大黑雌猫爬在窝里,安然地让那四只小猫崽吮乳,小猫崽在和暖的阳光下眯缝眼睛享受着母爱。

韩愈看到这情景,心有所动,便对马二公子道:“畅兄,愿借纸笔,为王爷献上拙文一篇。”

马畅道:“退之兄大手笔,有大作尽管留下。”便命仆人在厅里备下纸墨毛笔。

韩愈提笔疾书,先叙北平王家猫相乳事,接着写道:“夫猫,人畜也,非性于仁义者也,其感于所畜者乎哉!北平王牧人以康,伐罪以平,理阴阳以得其宜。国事既毕,家道乃行。父父子子,兄兄弟弟,雍雍如也,愉愉如也。视外犹视中,一家犹一人。夫如是,其所感应召致,其亦可知矣……夫禄位贵富人之所大欲也,得之之难,未若持之之难也。得之于功,或失之于德。得之于身,或失于子孙。今夫功德如是,祥祉如是,其善持之也可知已。既已,因叙之为猫相乳说云。”

韩愈一边写一边思想起自己的身世;幼年失怙恃,少年失宗兄,孤贫无依,亦一失母之小猫;弱冠来京师,人海茫茫,幸得北平王相助,方有今日。王爷有仁有德,播及家猫,何不借此因缘献上一片感戴热诚呢?

写毕《猫相乳》,躬身施礼献于北平王马燧座前。

马燧道,“老夫目力不行了,还请韩秀才念来听听。”

于是,韩愈一边大声朗诵,一边不由得额头沁出汗珠,生怕文章开罪恩人,见王爷着实欢喜,才把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

马燧乐得眉开眼笑道:“好文字,好文字。畅儿,秀才文章称誉老夫,老夫不敢当,然文章另有深意。老夫戎马半生,有幸得到圣上厚爱,成此家业,我儿应多行仁德,才不致败落。难得退之一片苦心。”

韩愈每日读书写字准备参加吏部考试。

贞元八年(793年)十月的考试日子终于来到。

按照大唐的规矩,进士及第后参加吏部的铨选考试而中选者,才能授官。这称作博学宏词的考试,对于流落长安的七八年靠大人物周济过日子的韩愈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即便最微薄的薪水,也是他最需要的。

这场考试的诗题为《中和节诏赐公卿尺诗》,赋题为《钧天乐赋》。韩愈以务求必中的心情应试,但结果是落选了。韩愈无法探寻落选的原因,他只有忍耐,只有蓄积精力再度应试。不过在中选的三人中,有二位幸运者是他的朋友,这就是李观和裴度,韩愈着实替他们高兴。

旅舍里,韩愈在听人议论着长安城里的人物。

有人说起谏议大夫阳城,说他任职五年,竟然没有对朝政得失提出一条谏议,大家都觉得他失职了。此公进士及第后在中条山隐居多年,深受士人仰慕,韩愈19岁从宣州到长安路经河中府时曾打算去拜访他。在韩愈心目中,中条山里的阳城是不慕荣利的君子,身为谏议大夫的阳城应是一位诤臣。阳城刚为谏官时,人们都以为他会给当今天子多上谏议,纠弹时政,不料他每日里只是饮酒,有人到他寓所去规劝他,他却把来客灌醉了。薪水花光了,就拿枕头衣服去换酒。

2、 韩愈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

听到这些议论,韩愈失望极了。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上有负于君,下有负于民啊!韩愈慷慨陈词,似乎阳大人就在对面,非与之争辩一番不可。

有人说:“韩兄何不到阳大人府上去理论理论。”

韩愈笑道:“我害怕阳大人将我灌醉了。”

秀才们笑乐不已。

韩愈没有把阳城的事作笑谈,当旁人进入梦乡鼾声大作之时,他铺纸提笔,写成了洋洋千余言的《争臣论》指名道姓讥刺阳城。

第二天早上,文章便在朋友们中间传开了。

刚刚谋得太子校书郎职位的李观读罢,替退之捏了一把汗,深怕如此直率激烈的言词会激怒阳城,有心劝他将文章收回去。

可是韩愈自有道理:“就是要激怒他老人家,让他不忘谏官的职责。”

大家都知道韩愈的犟脾气,也就随他的性子。

不几天,文章果然传到阳城手里,这老头儿将文章细细地读了,竟像读自己的得意之作,不时高声朗诵起来:“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问其官,则日谏议也。问其禄,则日下大夫之秩也。问其政,则日我不知也。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阳城读罢,嘿嘿一笑,心里道;“少年气盛,关心国事,难能可贵。只是老夫既然出山,是不会辞官的。”阳城肚子里有那一本账,他人不得而知。

朋友们对韩愈说:“阳大人对老兄的高论只是一笑置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