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香残燕子楼 > 第10部分(第1页)

第10部分(第1页)

四使不敢再说什么,颜真卿便起身回到馆舍。

李希烈派甲士十人,环守颜真卿馆舍,且在庭中挖掘深坑,扬言要活埋颜真卿。

颜真卿怡然见李希烈道:“生死有定,一剑便可杀我,何必多方恐吓,我若怕死,也不来了。”

李希烈这才婉词道歉。

此时淮南陈少游早已暗地私通李希烈。

李希烈乘破灭梁崇义之势,渐纵恣跋扈,寿州刺史崔昭数书疏往来,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奏之,德宗急召宰相卢杞令选寿州刺史。

卢杞本来就十分讨厌张建封,遂荐张建封以代崔昭牧寿阳。

李希烈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便遣将杨丰赍伪赦书二道,令送陈少游及张建封。

杨丰到了寿州,正好张建封在徐州。

张建封飞马赶回寿州,便命将士将杨丰绑了,张建封于军中集众,斩杨丰于通衢,并将伪赦书送交朝廷,远近震骇。

陈少游闻之,既怒且惧。

张建封于是具奏陈少游与李希烈往来的事实情况。

李希烈大怒,便伪署其党杜少诚为淮南节度使,令其先平寿州。

张建封令其将贺兰元均、邵怡等守霍丘秋栅。

朝廷为张建封加兼御史大夫,充濠寿庐三州都团练观察使,于是大修缉城池,悉心绥抚,远近悦附,自是威望益重。

李希烈选凶党精悍者率劲卒以攻张建封,旷日持久,无所克获而去。

张建封拒战有功,拜为徐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徐泗濠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

张建封进驻徐州,建立军队,号称武宁军。

张建封触事躬亲,性宽厚,容纳人过误,而按据纲纪,不妄曲法贷人,每言事,忠义感激,人皆畏悦。

张建封把家安置在徐州埇口,此时白季庚加检校大理少卿,依前徐州别驾、当道团练判官,仍知州事。

张建封既坐镇徐州,自然就想起了想见未见的燕娘。

此时的燕娘已经离开了燕子楼,带着孩子关盼盼随关之均住进了虞姬歌班。 。。

1、白居易越中避乱

第十章

白居易母子去越中避乱,转眼已经两个年头。

“关河千里别,风雪一身行。”

江南秀美的山光水色给白居易以全新的感受,那里浓重的文化氛围的耳濡目染又启迪了白居易的心智,使他开了眼界,长了见识,这也正是白居易父亲白季庚将他们安置于此地的用意之一。除了躲避两河用兵的变乱外,也该让白居易有一个安定求学的场所了。

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僭立称王的藩镇又去掉王号,复受唐职。徐州归顺朝廷后,江淮得到了暂时的局部的安定,白季庚受命连任。

14岁的白居易旅居苏、杭。当时典守苏州的刺史是韦应物,典守杭州的是房孺复,二人皆能诗善文,好宴宾客。每当公暇就召集郡中文人雅士,聚会于园林亭榭,饮酒赋诗,*雅韵,流布四方。往来二郡间的白居易也早有耳闻,有几次还在大街上碰到过郡守出巡的车仗,那气派,令白居易钦慕不已,心中暗暗发下誓愿,日后要能典杭州或苏州一郡,便心满意足了。此时的韦应物、房孺复就是白居易心目中的偶像,也是他人生追求的目标。白居易此时也才真心懂得父亲每每来信叮嘱他要好好读书,考取功名的真正含义。

苏、杭二州,是东南地区的两个大郡,由于未经战乱,加上韦应物、房孺复两位刺史的治理,所以依旧是一派繁华富庶的景象。那“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湖,“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的钱塘江,“江南丘壑之表”的虎丘山,还有许许多多巧夺天工的杰作——楼台亭阁,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 来苏、杭的第二年了,这优美的湖光山色、精巧的建筑布局,非但不能填补少年漂泊者空虚的心灵,反而勾起了少年白居易的无限乡愁。

一日,白居易和同窗好友张彻外出游玩,他们来到杭州西湖边,恰好张彻的堂兄张籍也在游玩。

张籍比白居易大五岁,他对白居易说:“近日我将北上访友,路过徐州,你的家既在埇口,我也正好到那一游,也好拜会一下你兄幼文,你可有书信要稍?”

白居易这些日子,正有思念亲人之感,他很自然地向被望了望,但一片茫茫,不知所终,不由得一种亲人骨肉离散所导致的相思之苦涌上心头:故乡远在长江一北,在一片山脉的后面,相距万里,思念之情虽深,却不能够跨越这空间上的距离,只能无可奈何。既然有人北上能为自己传递书信,但他拜访的恰恰是自己的兄长,人能而自己却不能,相比之下,怎么不令人伤感?想着,不由流下泪来,遂喃喃吟道:

故园望断意如何?

楚水吴山万里余。

今日因君访兄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