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散花 > 第29部分(第1页)

第29部分(第1页)

西捧出来。二十世纪*十年代中国古玩市场呈现出千载难逢的景象,千千万万古老器物铺天盖地,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者时时闯进眼帘,文化资源之雄厚匪夷所思。在这买卖之间巨大的物流中,一批新一代的藏家被养育出来。他们有的是带着较深厚的学识在市场中徜徉,好似有备而来;有的并没有多少知识,全凭兴趣,只身陷入这博大而无涯的文化迷宫。有的本爱好收藏,碰到天大的良机;有的只是从事古物买卖,在磕磕碰碰的实践中炼就一双鉴别真伪的眼睛。切莫小瞧了这些在古物买卖中历练出来的能人,他们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吃过亏而记得牢,其中有些人悟性极好。他们甚至比公家博物馆的研究人员高明得多。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今已二十年,新一代的藏家渐成气候。中国当代社会济高度发展,给他们以有力的资金支持,再加对收藏如痴如狂的热爱,一些藏家的成绩极为可观,甚至令人震惊。从小不及寸而无限美妙的擦擦到巨大的民居宅院;从不意去注目的泥巴捏成的磨喝乐到精美昂贵的古瓷古陶;从刚刚从生活μ出的鞋拔、帽筒、年、盆架、竖钟、烟袋、砚台、油灯、尺子、梳妆盒、夹撷布到各个民族正在丢弃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全都进入收藏。收藏的概念早由古代的“文物收藏”进入现代人的“文化收藏”。

这些年我在各地抢救民间文化,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在一些古老的村落、街区或当地百姓的家中,已看不到任何历史遗存,但是在一些收藏家家中却惊奇地看到那些消匿的文化被收容起来,并且浓郁地聚集着。正是由于这些新一代的藏家起步较早,致力保存,才使满山的溪水没有流泻一空,而是亮晃晃注入一个个碧树环抱中宁静的水塘里。

应该说,当代民间的收藏特别是专项的收藏,特别令人关注。藏家往往十数年如一日,倾尽精力与财力,使其藏品无论从规模与数量,还是品类的齐全上,特别是一些奇品、异品、孤品,都是前所未见。其中历史、文化、研究、审美等方面,价值极高。但由于这都是私家秘藏,人们很难了解他们所达到的境界与高度。

于是,我想到给新一代收藏家编一套丛书。本丛书为图典式的多人集,每一集都是一家之藏,全面呈现各自关注的一方罕见的文化天地。本书的规范是:每集精选藏品二百种,制成图片,依时代先后为次序,重要的藏品加以短注。为表达各位藏家的收藏价值,特邀请相关专家撰文,论证历史,述其精要,放在图页之前;为使读者了解每一位藏家及其藏品的种种信息,还请藏家自己著文,抒写心得,讲述历,表达己见,附之书尾。这样便可充分展现新一代藏家二十年中辛苦及得来的精华。

这是一套新一代藏家之藏品的集成。这套丛书没有集数的限制,这就给我的民间文化的抢救工作附加一项工作日后只要发现一位非同寻常的藏家,藏品惊世绝伦,便将其收入丛书之中。我想,当这套丛书形成规模之后,一套收藏史上划时代的图典便出现了。它的意义一定远远超出收藏的本身,它精神文化的价值一定超出藏品的物质价值。

(《新藏家丛书》序)

沉默的脊梁

人身上最承重的是脊梁,但脊梁隐藏在后背里看不见。它终日坚韧地弯成1状,默默地承受着背上沉重的压力。有时,在过重的负担下脊骨会发出咯吱一响。可是只要脊梁不断,便会把任何超负荷的重量扛住。从来没有一个人的脊梁是被压断的。

本图集的人物全是这样。它们是民族文化事业的脊梁。当全球化的飓风把我们的文化遗产吹得纷飞欲散之时,这些人毅然用身体顶上去。他们不在世人们关注的范围内,故而既没有面送上来的香喷喷的花束,也没有频频的雪亮的曝光。他们远离繁华闹市,身在荒野或大山之间,孤立无援,形影相吊,财力微薄,却倾尽个人之所有,十数年乃至数十年如一日,为民族抢救和守候住一份实实在在的灿烂的遗产。如果没有他们,明日的中华文化版图将会出现许多永无弥补的空白。

他们以舍我其的精神,把整个民族的文化使命放在自己背上。他们是用身体做围栏,保护着我们的精神家园。这种行为有如文化的清教徒,所以他们不求闻达,含辛茹苦,坚韧不拔,默默劳作。然而,今天我们把他们推到社会的台前,不只是为他们鸣冤叫屈,呼唤公平,而是张扬一种为思想而活着的活法,一种对文化的无上尊崇的感情,一种被浅薄的商业化打入冷宫的高贵的奉献精神与使命感。

本图集中这些当之无愧的文化守望者,有的与我早早相识,一直是我钦敬的朋友;也有的东西南北各在一方,心仪已久,却无缘相见。不管对他们知之或深或浅,这次仔细读了他们的事迹,仍为他们非凡的文化行为和卓然的业绩深深打动。由此深信在我国首次文化遗产日里,他们将以强大的感召力和人格魅力,呼唤出更多的文化良心与文化情怀。

由于民间文化守望者都是沉默的行动者,我们知之不多,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故此,深望本图集将引起社会关注这真正的精神一族和文化一族,让整个社会都能感到脊梁在为我们负重和使劲,并促使各种力量汇集到民族精神的脊梁中来。

(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图文集《中国民间守望者》序)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次成果硕大的研究

这是中国首次民间美术分类的研讨会。分类是学科研究的根本,是构筑百尺高楼的基础,但民艺界一直缺乏一种通用的规范的分类法,这一领域的学术著作就难免芜杂与缭乱。应该说,今天这个研讨会有些姗姗来迟了。

同时,它又是及时的。在当前对民间文化大规模的田野调查与案头整理中,急需一种便捷、科学、标准化的分类法,从而使其成果我们的文化遗产井然有序。

无论在纯学术的建设上,还是工具性的应用上,分类法都是必需研究的、不能回避的。这样,本次研讨会便感到一种压力。

有压力就有学术责任,没压力便会陷入空谈。然而,本次研讨会却意外地、出色地走出了一大步,即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摸索出一种具有应用性的可行性的分类法。即从张道一先生的“二法”入手,进而多级分类的方法。这一点在书中“发言摘要”的“总结部分”有详细的阐述。

在本次会议之前,学者们在分类上一直是各行其是,在分类理论上长期处于模糊状态,但在本次研讨会中却找到一个共同认可的方法,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应该说,这表现了与会学者学术功力之高深,还有一种学术上可贵的合作精神。因此说,本次研讨会在学术上获得了重要的突破。它为民艺学的建设和民间文化的田野普查、整理和保护做出贡献。我们的理论支持了田野,支持了时代。

由于,本次研讨会的论文和发言摘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故编成书,为砌垒民艺学大厦奉上一块砖石吧。

且为序。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民间美术分类研讨会”论文集《鉴别草根》序)

永远的意与诗情

大平是我的好友,也是我钦佩的摄影艺术家。我与他结识至少廿年。那时他以人物*著称于世。好像一次评选全国十大青年摄影家时,他名列十一,仅差寸步而失之交臂。但在我心中,他已是当代摄影家中的头排。不知是他刻意于纯情的女人形象,还是这些形象都被他的暗箱加工了反正他作品的女子全是青春、姣好、纯洁、透彻而明亮。尽管摄影是一种忠实于客观的艺术,但是大平告诉我们,摄影既非复制生活,也不被动于形象,在灵性的食指按下快门的一瞬,他能从对象身上选择而提炼自己最欣赏的神情。因此,他也在作品里表达出自己主观的气质与风格。

这就是大平的摄影特有的高雅、宁静和如一般的美。

他的人物作品充满意,他的风景作品富于诗情。他的风景一如他的人物纯净与平和,含蓄和隽永。在充满喧嚣而恶俗的商业美人照的今天,大平的镜头为我们保留着一片清新又美丽的净土。

艺术之外大平又是重情义的人。在我焦灼于现代化城市改造对历史记忆的破坏时,大平是我的知己和强有力的支持者。他邀集好友帮助我将近百年天津城市诸多历史形象保留下来。当然这正表达了一位真正的摄影家所具有的文化眼光与文化情怀。

当这部收集了大平多年创作的精品集即将问世之时,我写下数言,以表情谊。同时也感到一种荣光,因为我深信这些摄影艺术的珍品一定都是传世之作,愿我这些话长久地与大平的艺术相伴。

是为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