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散花 > 第11部分(第1页)

第11部分(第1页)

第一样是佛教奇观:全身舍利。

早听说古代高僧修成正果,圆寂之后,身体不坏,僧人们便请来彩塑工匠,以泥土包其身,依其容塑其形。佛教中,高僧尸体火化后米粒状的凝结物,称作舍利,并视作勤修得来功德的成果与标志。而这种圆寂后身体不坏的高僧更具同样的意义,故称全身舍利。一般的佛像都是用泥土草木塑造的,全身舍利却有高僧的身体与精神在其中,自然对敬奉者有一种震撼力和影响力。要有怎样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才能成就这样的全身舍利?

所有全身舍利都是古代留下来的。如今不再有了,故极其珍罕。然而,会想到绵山上竟还有十四五尊之多!大都完好地保存在云峰山顶上的正果寺中。

在古代绵山,修炼一生的高僧,自知大限将至,便由一根铁索攀至山顶,或通过一个临时搭架的木梯爬到悬崖绝壁上天然的洞穴里,停食净身,结跏趺坐,瞑目凝神,安然真寂。据说只有真正修成的高僧才能肉身不腐。如今绵山正果寺中东西殿的全身舍利共十二尊。由于身体风干后抽缩,体量显得比常人略小,其神气却栩栩如生。三晋彩塑艺人的技术真是高超绝伦,居然把每一位“包塑真容”的高僧的个性都传达出来。有的仁慈和善,有的忧患悲悯,有的明彻空灵,有的沉静μ定。他们大多是唐宋金元几代的高僧,至今最少也七八百甚至上千年!岁月太长,泥皮破裂,里边露出僧袍,那位唐代天宝年间的高僧师显的脚趾甲也能清晰地看到呢!历史*裸和千真万确地呈现在眼前。一种坚韧追求的精神得到见证,令人敬佩。当今世上哪里还能见到这样佛教的奇观?

再一样是山水的奇观。

先说山。绵山以石为骨骼,土为血肉,树为衣衫。山多巨岩,往往直立百丈,巍然博大,颇为壮观。最奇特的是这些巨岩的半腰或下部,常常向内深凹进去,有如大汉吸腹,深邃如洞。里边既宁静又安全,无风无雨,冬暖夏凉。绵山里这种内凹的岩洞随处可见,最大的要算是云峰寺山的抱腹岩,中间竟然凹进去五六十米,高五六十米,宽竟达二百米!我此次到绵山已是春暖花开,岩腹内冬天里冻结的冰竟然依旧坚硬不化。古人早就看上这大自然神奇的恩赐,便在这巨大而幽深的岩腹里建庙筑寺。自三国以降,历代修建的庙寺层层叠叠,高低错落,优美异常。年年逢到庙会,来朝拜的香客多达万人。一时香烟缭绕,溢满岩腹。这样的奇观何处之有?

绵山的山奇水亦奇。

以为绵山多石,水必定少。山里的人却告诉我一句不可思议的话:“绵山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待我山上山下留心察看,竟然真的如此。不单溪水在谷底奔流,就连近两千米的龙脊岭和李姑岩的极顶也可以见到泉水从石缝里涓涓冒出。奇怪的是,这些水好似从石头里溢出来的。有的像雨水一样滴滴答答落下来,有的汇成细流沿着石壁蜿蜒而下,有的从岩石里渗到表面湿漉漉地洇成一片,难道绵山的石头里都是水就像古人所说好的石头都是“负土胎泉”?

绵山奇观记(2)

绵山最神奇的水莫过于圣乳泉。

圣乳泉在一块巨大的石壁上。但不是挂在石壁之上,而是从岩石的裂缝或洞眼里一点点淌出来的。时间太久,渐成石乳,饱满地隆起在岩壁上。这泉水便沿着圆圆的石*亮晶晶地滴下。

关于圣乳泉的传说,与寒食节有关。据说那位春秋时晋国大臣介子推搀扶母亲避火来到这里,一时口渴难忍,正巧绵山的五龙圣母路此地,解开衣襟以乳水相救。但是火太大了,把圣母的*烧成石乳,五龙圣母就把石乳留在这里,以帮助山中口渴的人。人们感激圣母,称之为圣乳泉或母奶泉。据说这圣乳慈爱有灵,每一百年会再生出一对石乳来。从春秋至今2500年,岩壁上大大小小的石乳已生出25对。大的如枕头,小的似南瓜。而且全都是对对成双,酷似妇女的*。如果饮一口这圣乳滴下的泉水,还真的甘甜清冽,沁人心脾!

传说的圣乳是一种理想,现实的石乳却更奇异。所有石乳都长满厚厚的生气盈盈的绿苔,好似毛绒绒翠绿色的乳罩。有时上边还生出一种紫色小花,娇艳可爱。

这美丽而神奇的圣乳不是绵山独有的奇观吗?

更加惊心动魄的绵山奇观是挂祥铃。这个本在唐代是一种祈雨谢佛的法事活动,渐渐已演化为绵山一带的民间习俗。

绵山的挂祥铃在抱腹岩的空王寺。人们在寺中拜求空王佛许愿或还愿之后,便请专事挂铃的艺人上山,将一只水罐大小的í铃挂在岩腹上方陡峭的岩壁上。

挂铃之举十分惊险。艺人先要爬到山顶,将一条绳索系在松树上,然后扯住绳索一点点降落下来,直至岩腹上方,遂以绳荡身,直到贴附岩壁,再把í铃牢牢挂在洞口上方的岩壁上。整个过程令人心惊胆战。艺人只身悬吊,下临无地,全凭一根绳索,需要非凡的胆量与技能,是不是非此不能表达对佛的虔敬?故而,每每将í铃挂好,随即燃放红鞭一挂,以庆事成,亦报吉祥。

挂祥铃这个古俗为绵山人所喜爱,千年不绝。如今抱腹岩洞口挂着密密麻麻一片í铃,山风吹来,铃声叮当,清脆悠远,与下边寺庙中的钟鼓和梵乐合奏成乐,悦耳亦悦心。此情此景此民俗。何处还有?

友人听我讲到这里,已然目瞪口呆。他的眼神似在问我还有什么奇观。

我说,山里的人们陪我登上龙脊岭时,遥指远处叫我看。只见起伏的山影宛如蓝色波涛,重重叠叠,其中几个峰巅,似有小屋。他们说,那山顶上近一处叫草庵,远一处叫茅庵,都是古庙,由于山高路远,没人去过。那儿有何奇人奇物奇事奇观,尚不可知。我所见到的绵山奇观,不过是厚厚的一本书前边的几十页而已。

广东会馆观戏记

在国内仅存无多的古代雕花戏楼天津广东会馆里演一场“复津沽老戏园”,这已是第三次了。为什么叫“复津沽老戏园”?因为这不是一般演戏,此乃台上演戏,台下演看戏。不仅台上边要依照老规矩在台口摆上水牌子,端着水壶给唱得口燥舌干的演员饮场等等;至于台下边的桌椅怎么摆,卖东西的小贩怎么吆喝,甚至连观众怎么看演也一切复活如昨。整个戏园子好似时光倒流,一下子蹦到一百年前。

第一次这么演是在1991年“天津杨柳青国际年节”上。当时的想法是为了叫中外贵宾领略一下天津卫的市井风情。那次的“活儿”做得够细。开场前,三位话剧演员扮成当年会馆馆主的模样,身着民国初年的长衫,跑到戏楼门口接宾客。开场锣之后的冒戏是今世罕见的《跳加官》。《三岔口》的演法更是“老一套”,饰演刘利华的演员脑袋上顶一个猪尿泡,里边装着稀溜溜的红颜料,上边再放一片房瓦,任堂惠一è砸在上边,瓦裂尿泡破,红汤子下来,刘利华血流满面,这一招称做“砸瓦带血”。演出的戏单子是请杨柳青年社的老师傅用梨木板刻的,印在黄色的粉莲纸上。演出时,几个穿短打的伙计跑上来,将热手巾把儿楼上楼下,扔来扔去,手巾把儿带着热气,在剧场上空划成一道道长长的白烟,十分美妙。那次的看客除去我请来的三十多个国家的文化参赞,还有京都名流如吴祖光、黄苗子、谢添、丁聪、郑榕、杨宪益等几十位,其中多人今已辞世,可是当时他们脸上那种给天津卫的市井味儿迷得瞠目结舌的种种样子,至今还清晰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最好的txt下载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