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 第10部分(第1页)

第10部分(第1页)

陈皋文闻言,心中微微一松,缓缓笑出声来,道:“王翁英明。我辈人臣,自当为君父解忧才事。来王翁府上前,小人便曾算过。只需王文整顿户部,裁汰庸碌之吏,简拔可用之才,再挪黄河水工之费,舍河南俸禄,便可凑出银钱五十万两。如此一策,想来足够陛下宽心了。”

“皋文!如此良策,你可真是我之子房了!”王正志听完,顿时开怀大笑了起来。

这帮子胥吏,这次可真是让开了诺大的好处!

陈皋文的潜台词无非是,只要陈皋文能够拿下傅淑训,能够干掉秦侠,干掉京派那些人,就能够凑出五十万两让王正志拿去作为杀手锏,在君前对付傅淑训!

至于区区挪用黄河治河的费用,吞掉河南官员兵将俸禄军饷的事情,比起眼前的大事,能算得上事吗?

“托了王翁之能罢了。当不得王翁夸赞。”

“哈哈,莫要谦逊。来来,我要与你探讨这茶道!让你见识,这武夷大红袍的妙处!”

……

陈皋文走后,王正志恢复了平静,只余下心绪里一片激荡。

“大司农么……”王正志眯着眼睛,脑海中无数画面闪过。

明末的政治生态是颇为复杂的。作为一个户部老人,王正志对此感触极深。户部尚书是帝国政治版图上最巅峰的那一拨人。但论起政治生命,却脆弱无比。李侍问勤勉数年,供应军需艰辛刻苦,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可是,一旦皇帝不满,依旧被革职拿问,毫无顾忌便是明证。反倒是王正志作为户部副手,督饷西路大军,地位更稳。

再往下,撇开那些专业水平不够,地位又不高的郎中主事,户部的真正根本反而是世袭罔替,子孙继承的胥吏。

这些人专业水平足够,任何实务都离不开他们。百年承袭下来,端得是根基深厚,延绵京华,势力惊人。

只不过,胥吏这样位居下九流的身份终究上不得台面,若是要对付傅淑训,哪怕撕破脸动用了罢工这样的终极大招,也未必能一举必胜。

第二十三章:朝议前奏

readx;罢工固然能够瘫痪户部,震动朝廷,让朝廷不得不出手解决危局。但也意味着朝廷可能震怒之下,直接清洗户部胥吏。虽然陈皋文等胥吏根深蒂固,看起来胜算很大。但这样的大招终究是伤人伤己,两败俱伤的路子。

而这个时候,被费继宗、陈皋文等胥吏喂了好些年的王正志就格外有用了。

若是由王正志最后出面应付,那一切仿佛依旧在朝廷的掌控之中,并不会引起多大震动。而户部胥吏将罢工作为引而不发的手段,也拥有了足够的杀伤力去对付傅淑训。

这个时候与傅淑训打擂台的就是王正志了。

这也正是王正志在此局之中的地位。

“五十万两……好大的手笔啊!买我一番马前卒之用,干,还是不干?”

忽然……

王正志想到了一个仪容翩翩,身负朝中众望的大臣。此人,便是当朝首辅周延儒。

王正志出身北直隶,乃是河间府静海人。虽然出身进士,正儿八经的文选菁华。但却不是东林中人,在朝中虽然身居高位,却被排挤出权力的核心圈子。而这一切,盖因当朝得势之人已经是南人东林之辈了。

出身不对付,王正志想挤进东林的圈子更进一步自然极难。

而且,周延儒身为东林当人,夹带之中有的是可用之人。自己屡次贴过去寻求接纳,却每次都是一副十分感动然后拒绝的结果。这让王正志心中窝火,每每念及此处都是咬牙切齿。

现在得了这么一个机会,王正志如何还会无动于衷?

因为……一旦事成,王正志手中拿着的就是一整个户部啊!

今日对我爱理不理,明日……我要让你后悔莫及!

“哼,没了你周延儒,内阁之中就再也无人赏识我了吗?”

想到这里,王正志复仇打脸之心火热,大喝道:“来人,磨墨!”

忽然,王正志又是断喝道:“罢了,老爷我亲自去!来人,备轿!”

王府门外,看到王正志的小轿从小门急吼吼地抬出去后,陈皋文轻轻笑了起来:“大战,这才刚刚开始。”

……

乾清宫里,崇祯眉头紧锁,苦苦思量,脑子里满是辽东战败的奏章打转。提笔在空白的纸张上哗啦啦下去,随后又哗啦啦划掉

一时间,乾清宫内一片寂静,只剩下崇祯提笔的事情。

哗啦啦写上批复的时候,毛笔在纸上的声音颇为舒缓。但当崇祯不满意,拧眉用力划掉的时候,纸张上便传来难听刺耳的的声音,让陈新甲整个儿心肝都提了起来,徒然变得紧张。

如此一来,陈新甲眼观鼻,鼻观心,更加默然。

陈新甲当然知道崇祯在忧虑什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