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 > 第26部分(第1页)

第26部分(第1页)

4月1日,英缅军放弃了普罗美逃跑了;5日,又放弃了阿兰庙逃跑了。 。。

4.决策争锋(6)

4月13日,英军总司令亚历山大上将向中国远征军提出:请示接收沙斯瓦、唐德文伊、马格威防地,并请派远征军掩护英缅军向印度方面撤退。

听到这一无理要求,杜聿明算是把亚历山大看透了。他首先断然拒绝了英方的无耻要求,他对派来联系接防的英军胡敦参谋长说:“请你回去转告亚历山大将军,中国远征军入缅的目的是打通滇缅路,保证援助物资运往中国,并不是来给你们英缅军当护身符的。他想把烂摊子扔给我们一走了事,这种做法恐怕连你们的上帝也不会饶恕你们这样做的!”

胡敦毕竟不如亚历山大老练,顿时面红耳赤,倒是中国远征军参谋团团长林蔚觉得不便闹僵,给了胡敦一个台阶下:“胡将军,请你回去转告亚历山大将军阁下,对这样的大事,我们必须请示总司令后才能准确答复。”

当时也在场的史迪威将军始终一言不发。

但这位不顾大局的亚历山大,竟然在中国军队没有接防的情况下,毫无顾忌地放弃了阿兰庙、沙斯瓦、马格威等具有战略价值的重要防地,一路败退下来。

这种自作主张的撤退,顿时使整个战场形势发生了逆转,已经着手筹划的平满纳会战计划陷入了危机。

可就在此时,日军终于抓到了亚历山大这位“撤退专家”的尾巴。7000英军和整个装甲第七旅在包围中哭天喊地,告急电报雪片似的飞向亚历山大的司令部。

亚历山大失去了往日幽雅闲适的风度,不得不在梅谋英军司令部厚着脸皮召开紧急会议,向中国远征军求援。因为日寇的这一行动,等于是把拳击手套硬摔在他脸上,逼着他决斗。

梅谋在曼德勒以东50里处,是缅甸唯一的避暑胜地。这里地势平缓,环境优美,精巧别致的西式建筑、古老质朴的寺庙佛塔,点缀在青松翠竹之间,往年每到夏季,在仰光的缅甸政府机关全都搬到梅谋办公。现时,梅谋成了缅甸盟军的指挥中枢。中、美、英和缅甸的国旗在这块清凉世界同时飘扬。

但此刻,英军司令部里气氛却与室外的幽雅环境相差甚大。亚历山大挥动漂亮的马鞭介绍完仁安羌的形势后,与会的各国将军们竟都心怀鬼胎,故作不知。

亚历山大不得不用乞求的目光巡视着每一位在座将军。杜聿明昂着头,一副矜持而傲岸的神色,他的左边是第二〇〇师师长戴安澜,右边是新入缅的第六十六军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廖耀湘因叶达西军务缠身未能到会。杜聿明在缅甸的地位虽在亚历山大、史迪威、罗卓英、林尉之下,但他实际上控制着中国远征军3个军,是个实权人物。

亚历山大的目光与杜聿明相撞时,立刻感觉到他那犀利而冷峻的目光中,闪烁着一种东方人的精明、倔强和愠怒的光芒。

罗卓英、林蔚端坐着不发一言。实际上临来前,他俩已经找杜聿明碰过头,商量救援仁安羌之策,但被杜聿明厉声拒绝。此时他俩知道情况微妙,干脆缄口不语。 。 想看书来

4.决策争锋(7)

自知心中有愧的亚历山大见各位将军对英军的被围无动于衷,更觉对救援行动心里没底。只好屈尊相求:“诸位将军,仁安羌是沙漠地带,不要说日军四面围攻,只要切断水源,不出3天,包围圈中的英缅军就会土崩瓦解……看在上帝的分上,请伸出仁爱之手吧!”

这位以善于处理危局而著称的英国上将在日军不断紧缩包围圈的威胁下,显然已经束手无策了。他最后只得把乞求的目光转向史迪威,他希望这位美国将军能站出来为他说话。

可史迪威眼也不抬,完全不理会亚历山大,他在用一根竹签一心一意地扭挖积蓄在烟嘴里的烟油。那是一只硕大的雕花烟斗,他心爱的玩物。据他自己说,那是当年他在北平当武官时,一位朋友送给他的。等他把烟泥抠干净,又装进新的烟丝点燃,然后深深吸了一口,这才抬起眼皮,向亚历山大发问:

“阁下,英军一直在后退,并且速度神奇。我搞不清楚,怎么会让日本人抄了后路?”史迪威问话相当辛辣。

亚历山大是个明白人,又那么有涵养。他很清楚,在缅甸战场上,他不能向日军采取攻势,在会议桌上,也绝不能对史迪威或其他人发起反击。他无可奈何地说:“的确,应该承认,日军的进攻速度,大大超出我军的意料。”

“还有一点,”史迪威接着问:“在西线作战一直是日军第三十三师团。据空军侦察,4月15日,该师团主力尚远在马格威以南,他们怎么会突然出现在仁安羌?有多少兵力?”

“不清楚。”亚历山大确实也搞不清楚。

“那么,就请上帝保佑他的仆人吧!”史迪威的回答显然带有讽刺意味。

史迪威的揶揄、中国将领的漠然,使英国爵爷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大英帝国什么时候乞求过别人?亚历山大用手里的马鞭在空中生气地划了一个弧,说:

“让英军主力毁灭在仁安羌,我认为不但违背英国的愿望,也不符合中国的利益。要知道,英缅军一直担负着中路华军侧翼掩护任务。为此,他们已经付出了很大牺牲。危急关头,他们有权要求帮助。”

史迪威虽然深恨亚历山大的阴险和卑鄙,但真要让英军覆灭而坐视不救却也不敢。见自己几句话已把亚历山大挖苦得浑身难受,这才把话锋一转,把杜聿明推了出来,说:“既然如此,听听中国朋友的高见吧!”

杜聿明可没有西方人的幽默感。由于英军的大规模败退,已经丧送平满纳会战,杜聿明对此大为恼火,他早拿定了主意,不能出兵仁安羌。蒋介石临离开腊戍时曾告诫他:“万不可分兵轻进,我军真正决战的地区在曼德勒。”况且,英国人自己也说不清仁安羌到底有多少日军。想想看,就是包包子,一斤馅也得两斤皮呢,英军7000人的部队被围,日军该有多少人?要解英军之围,又得派多少救兵?

场面上的话他早就想好了。于是,他欠欠身子,对亚历山大说:“盟军在仁安羌遇围,与本军休戚相关,深深为之忧虑,自当竭力相助。”

听了这句话,亚历山大眉头顿时舒展,脸色由阴转晴。史迪威也赞许地点点头。

“但是,”杜聿明的话锋却急转直下,“目前缅甸战场全面交火,中国军队10个指头按10个跳蚤,实在腾不出手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