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 > 第18部分(第1页)

第18部分(第1页)

扑过去将其压在地上,用牙咬掉了敌人的鼻子,并趁敌痛不可忍之时将其击毙。

1.七亘村叠伏出奇兵(3)

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上午午时左右,日军除一部分掩护部队逃回测鱼镇外,其余均被陈赓的部队歼灭。此次伏击战,共歼灭日军300余名,打死、缴获骡马和骆驼300余匹峰,并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战斗结束之后,部队迅速打扫战场,清点战利品,组织撤离了战场。下午,陈赓旅长来到七亘村,郭营长牵来一匹马,对陈旅长说:“旅长,这是我们营送给你们的战利品。”

“好,我收下这匹马。还要请你们挑一些最好的马,送给我们的刘师长,送一些到延安,向党中央报喜。”陈赓十分高兴地说。

“请首长放心,我们一定照办!”郭营长回答说。

日军遭到我八路军伏击以后,余部退到测鱼镇。但作战物资运不上去,会直接影响前线需求,影响战局发展。所以,这股敌人无可奈何,明知有危险,还要硬着头皮通过这段“黄泉路”。

10月27日,日军一面派出部队在七亘村附近收殓尸体,一面整顿部队,调集兵力,准备继续西进。

对此,陈赓分析道:日军侵犯华北以来,作战一直比较顺利,七亘村的失利,对他们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他们目空一切,并没有把八路军放在眼里。特别是二〇师团正向平定进犯,急需军用物资,要运送军用物资,在其打通正太路以前,唯有从七亘村通过。而且,我军刚刚在该村设伏,敌人一定认为我“用兵不复”,所以不会在一地连续组织设伏。日军的这种思维定势正是我可利用的主观条件。也是我创造战机的有效因素。就像兵法上讲的那样:“虚则虚之,实则实之。”“用兵之道,存乎一心。”

根据这样的分析,陈赓旅长当机立断,继续利用七亘村地域的有利地形,准备再次伏击日军部队。

通过综合分析第一次伏击战斗的经验和此次敌人可能采取的行动,陈赓把第二次伏击地点选择在了七亘村西边。10月28日,七七二团副团长王近山奉命带领三营隐蔽进入伏击阵地,加强了构工和伪装。重复用兵,兵法上少有,战史上少见。但在陈赓这里,却成了独树一帜,以奇制胜的经典。

陈赓的心理推算还真是准确,28日上午午时左右,侦察分队果然发现一股日军辎重部队向七亘村方向开来。所不同的是,这一次日军接受了前次遭八路军袭击的教训,显然提高了警惕,加强了对辎重部队的戒备。以100余人的骑兵在前面开路,300余名步兵在后面掩护,冒着狂风大雨沿大道西进。真是天时地利占全了。不良天候正是我军的优势,也是伏击作战的有利条件。在伏击阵地上的王近山副团长当即将这一情况报告给陈赓旅长,陈赓旅长在电话中命令:“近山,坚决出击!”为确保战斗胜利,陈旅长派第二营和第一营的一个连火速赶往伏击地域前去增援。28日上午11时左右,日军先头骑兵开始进入我七七二团的伏击地域。此次日军相当警觉,每行进一段路程,就停下来搜寻一番,确认没有情况以后,本队再继续行进。当日军骑兵经过伏击地域搜寻没有发现我伏击部队后,辎重部队进入了伏击圈。由于我伏击部队隐蔽的巧妙和沉着冷静,在敌人离我隐蔽的有些战士只有四五米远的时候,仍没有发觉。等到敌人骑兵通过改道庙之后,此时,副团长王近山一声令下,我伏击部队一起向日军辎重部队发起猛烈的火力袭击,顿时打得日军人仰马翻,狂呼乱叫。在风雨和泥泞中乱滚乱爬,一个个如同泥母猪一样。战斗进行得非常顺利。

这次伏击,由于日军加强了掩护部队,加上风雨交加,道路泥泞,我增援部队未能按时赶来,所以,日军的骑兵和步兵拼死掩护其部分辎重部队,向平定和测鱼镇逃去。当增援部队赶到时,陈赓命令沿路追击,又歼灭日军百余名,缴骡马数十匹,军用物资甚多。陈赓指挥部队,三天之内,以一个营的兵力,在七亘村连续两次伏击战,共歼灭日军400余人,打死和缴获骡、马、骆驼400多匹峰,及大批枪支、弹药、粮食和衣物。更重要的是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掐断了日军向前线保障的补给线,打乱了日军的行动计划,为正面战场作战争取了主动。也打出了我八路军的威风,打出了陈赓旅长的名气。

这次战斗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缴获了一份我八路军渴望已久的山西省和华北地区的军用地图。具有讽刺味道的是,这些军用地图都是中国印好的。显然,这是日军从阎锡山那里得到的,前些时候,刘师长途经太原时,曾经向阎锡山要几份山西省和华北地区的军用地图,他回答说没有。我军只好用中学生的袖珍本地图代用。现在,当部队把缴获的军用地图送给刘师长时,他真是喜出望外,风趣地说:“没想到日本人用中国印的地图打中国人。怪不得阎锡山说没有地图了,原来是跑到日本人手里了。他对八路军这么小气,对日本人却是如此大方。”

七亘村大捷之后,当地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日出东海,日落西山。”意思是说,日军从东海来犯,要在太行山西边落下去。就连一直怀疑我八路军游击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汤恩伯也受到了很大震动,当他在电话里听到七亘村战斗的胜利消息时,十分佩服地对刘师长说:“看来,还是你们的游击战行啊!”

2.神头岭伏击战(1)

“我看这一仗还是在神头岭打好。”

1938年3月,一二九师在刘邓首长率领下,主动寻找战机,积极打击日军,频频传来胜利捷报。3月5日,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三位首长来到三八六旅驻地,与陈赓等旅指挥员一起商讨作战计划。准备在邯长大道上的黎城、东阳关、涉县一带,寻找敌人活动弱点予以打击,破坏日军向晋南、晋西进犯的交通运输线。

当时,根据进攻晋南的日军一〇八师团是沿河北省邯郸经武安、涉县、黎城、良马等直至山西临汾这条路线出击的情况分析,邯(郸)长(治)大道及由长治到临汾的公路,便成了日军重要的后方交通运输线,而黎城则是日军在这条运输线上的兵站要地。黎城,既是日军运输线上的重点,又是后方防守上的弱点。针对这种情况,刘、邓首长当即决定:再次运用“攻其所必救,歼其救者”的兵法战策,决定在神头岭地域再次组织一次伏击战斗。即先以一部兵力袭击日军占领的重镇黎城,吸引潞城之敌来援,而后以主力在神头村附近地域组织伏击,歼灭增援日军。

神头岭,是一个地形比较复杂的山岭。在这里,日军的陆空技术兵种难以施展其技术优势,骑兵亦难以左右机动。但是,在选择战场时,有的参谋人员则认为,神头村及其附近地域的山岭太崎岖,虽然不利于敌技术兵器发挥其技术优势,但也同样不利于我展开兵力。

根据刘、邓首长的作战意图,陈赓认为,战争双方在战场选择上应该辩证地分析和看待地形的利弊条件。任何一种地形,对作战双方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一般地说,利于隐蔽的地形,往往就不利于兵力兵器的展开,反之亦然。假如此次战斗换个开阔地形,确实利于我军兵力的展开,但同样利于日军技术兵器的展开。而在利于日军技术兵器展开的地形上,日军显然比我方占有更大的优势。陈赓认为,军事对抗利弊因素选择的基本原则就是“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弊相衡从其轻”。所以,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决定选择利于我隐蔽埋伏,而不利于敌人展开技术兵器的神头岭为伏击战场。

在确定了作战决心之后,陈赓决定,在兵力部署上,只以一个营的兵力作吸援部队,以奇袭手段攻打黎城。然后再以旅的主力作为打伏击的主攻部队,在黎城和潞城之间预先选择的神头岭地域实施三面设伏,待增援之敌进入伏击战场后,以突然勇猛的攻击消灭增援之敌。

当时陈赓就说:刘邓首长这种“围城打援”的战术设计,不仅有利于我八路军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日军,而且也表现出刘邓首长既胆大又心细的指挥艺术,足以看出刘邓首长的多谋善断、果敢机智的战术水平。真乃高超之妙算,不愧是军事谋略中的大手笔。

2.神头岭伏击战(2)

作战方案和命令下达后,群情激奋,干部战士立即开始了战前的各种准备工作。整个三八六旅呈现出紧张、繁忙的景象。一整天,陈赓旅长都在聚精会神地理解和思考着如何更好地实现首长决心,完成好任务。陈赓认为,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伏击战场选在哪里?

根据最新的侦察报告,敌人兵力已增至300多人。下午,三八六旅作战股长周希汉把潞城敌人的情况向陈赓旅长作了详细汇报。陈旅长仔细听着,待周希汉说完了,才点了点头:“唔,馒头大了,我们兵力不足,要没有个好地方,就更不好吃啦,现在看来选择伏击战场就更为重要了。”陈旅长缓缓地说罢,目光又凝集到地图上去了。

第二天上午,全旅三个团的指挥员赶到了旅部,在磨坊边一间敞亮的屋子里举行了战前的第一次准备会。陈旅长和王政委向大家讲述了当前山西战场的形势和刘邓首长此次作战意图后,会议主要围绕着伏击地点的选择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旅团首长围在地图前,十多双眼睛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了地图上的神头岭。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

从地图上看,位于潞城县城东北公里处的神头岭,确实是个适应打伏击的好地方。那里有一条深沟,公路正从沟底通过。公路两旁山势陡险,既便于隐蔽部队,也便于出击。看来,整个邯长线上,再也没有比这里更理想的伏击战场了。大家议论了一阵,基本达成了一致意见,最后都望着陈赓旅长,等待着他作出最后结论。

但是,陈赓并没有马上作出结论,看了看大家后问道:“大家都发表了很好的意见,但我先问一句,神头岭的地形谁去看过?”

会场顿时沉默了。大家面面相觑,谁都还没有顾上去看地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