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后宫系列:大清帝国 > 第5部分(第1页)

第5部分(第1页)

后宫系列:大清帝国(21)

国民素质是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强大的标志,历史上的德国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整个国家几乎化作一片瓦砾,却依然能如凤凰浴火般重生,依靠的就是极高的国民素质。

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素质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这需要几十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而现代教育是最好的手段。只有国民素质提高了,才能为国家源源不断输送人才。原本方怀计划利用这笔钱先普及六年高小义务教育,但对于一个四亿人的国家,这点钱实在是太少了。中国历史上就没有教育开支这个财政预算,而且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老师。虽然洋务运动兴起后,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了人才的培养,但同样相对于一个拥有四亿人口的国家来说,这些人才也还是太少了。

要解决师资力量的问题,派遣留学生和聘请洋教师都是好方法,但这两者都太花钱了,现在大清不是一般的缺钱,而且还要准备三年后的中法之战,所以派遣留学生和聘请洋教师只能在一些急需这方面人才的领域进行,除此之外,剩下的就只有靠我们自己培养了。

光绪七年十月,洋务运动以来建立的新式学堂都被下旨改为大学,京都同文馆被改为北京大学,天津北洋水师学堂被改为南开大学、广州鱼雷学堂被改为中山大学、威海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被改为浙江大学、旅顺鱼雷学堂、江南陆军学堂被改为南京大学、上海操炮学堂被改为上海交通大学……这些名字都是方怀改的,为的是不让那些历史上的名校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不过这些学堂大多数都是军事学堂,学的都是军事课程,最多还加上些翻译课程。离综合性大学的路还有很远,主要是利用这些学堂的师资力量,毕竟这些学堂的老师也都受过一定程度的西式教育,另外这些学堂开放的风气也是一个原因。至于军事人才的培养,方怀则专门准备了两所大学,陆军是京师陆军大学,海军是江南海军大学,分别位于北京和上海。

尽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但这些大学架子还是搭的起来,毕竟洋务运动已经搞了差不多二十年。实在缺人的科目课程现阶段还是只有多花钱请洋人来上课,等出国留学的学生回来后再接替他们。

这些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是种子,到时自己将会把他们撒向全国各地,成为普及六年义务教育的基矗

上书房。

方怀的对面坐着三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岁月已经在他们身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他们就是徐寿、李善兰、华衡芳。这三人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可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徐寿,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化学家之一,发明制造过镪水棉花火药、汞爆炸药等,并与华衡芳一起造成中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是格致书院的创立者之一,他生平的一些著作如《化学鉴原》、《化学质考》等成了中国近代化学的起源。

后宫系列:大清帝国(22)

而李善兰和华衡芳两人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数学大家,他们翻译无数西方的数学著作,并得出了许多惊叹后世的数学原理。

不仅如此,三人还精通律吕、汽机、矿产、医药等学,发明的东西遍及声、光、电、化各个领域,是少有的数理化全才。

“三位先生,朕欲成立一所有别于其他学堂的大学,一方面培育人才,一方面进行研究。我大清不仅要学习洋人的技艺,也要研究自己的东西,只有兼容并包,才能赶上并超过洋人。三位先生都是国内格物数术方面的大家,朕欲延请三位先生在此大学中任教,不知三位先生意下如何?” 方怀这时语气诚恳地道。

徐寿三人颇为惊奇地看着眼前才十多岁的小皇帝,很难相信这番见地竟然是从他口中说出。不过方怀的建议确实让他们心动不已,李善兰道:“启禀皇上,皇上所言正是我三人毕生之所想,旦能为国家出一分心力,我三人焉不效死命。”

年纪最大的徐寿今年已经六十多岁,此时感叹地道:“这些年来我三人四处奔波,希望能将一身所学学以致用,往往徒劳无功。若是皇上早生几年,我等也无需等到这花甲之年才能一展报复了。”

这番话说出来已经近乎于大胆了,不过方怀却没有放在心上,他们生在这个时代的科学家几乎为这个国家贡献了一辈子,得到的很少,而且看不到国家的希望,有些怨言是难免的。方怀此时开口道:“三位先生都是国家的栋梁,是朝廷辜负了你们,朕向你们赔罪了。”说着起身向三人深施一礼。

三人连忙让开,华衡芳道:“皇上怎可如此,折杀我三人了。”

李善兰也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三人乃是大清的子民,为国效力本是理所当为之事。老天见怜,让我三人能在死前遇着皇上,我三人也能瞑目了。”

听到李善兰的话,方怀不由有种不祥的预感,三人都已是白发苍苍,加之常年进行科学工作,身体比起一般人恐怕要差些。他不记得历史上三位科学家是什么时候去世的了,不过看样子并不乐观。过些时候要找个高明的西医帮三人检查下身体,他们可都是大清的国宝埃

安抚了三人,又谈及了一些科学上的知识。可惜方怀大学和研究生都读的是文科,要是问他中国历史上哪一年发生了哪些大事他或许晓得,但要问他科学知识,他恐怕连个高中生都不如。好在他毕竟比他们多了百年多的知识,对于科技的发展方向还是很清楚的,此时说的倒也头头是道,据说后来徐寿和其子徐建寅发明出无线电报机还是因为这次谈话的启发。

谈到最后华衡芳问方怀:“皇上,大学的名字可有取好?”

方怀想了想,道:“就叫清华大学吧。”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后宫系列:大清帝国(23)

第十章 大清日报

光绪七年的年关就这样到来了,除了京城附近多出了好几处大军营,一切似乎没有什么改变。旗人依旧每天遛鸟打屁,无所事事,百姓依然穷得揭不开锅。方怀乖乖笑纳了各地的“炭敬”,虽然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苦的还是老百姓,但他现在实在是太缺钱了。

大清的财政体系极其陈旧,“火耗”高得惊人,税务都由各地衙门统办,层层截留,到中央手里的恐怕三分之一都没有。

工商业虽然在朝廷开放民间办厂权力的刺激下,有了一定发展,但还只是一撮小火苗,办厂的也还只是些思想开明的人士。大清银行因为唐廷枢到欧美考察还没有办起来,然而花出去的钱还是像流水一样,查抄的银子刚入库就不见了踪影,三支新军和添购的军舰就像吞钱的机器,还有就是各所大学的开办,难怪说教育是最花钱的。尽管方怀把宫中的用度已经缩减到以前的五分之一不到,而且钟翠宫的用度也在慈安的要求下缩减了一半,但国库依然空空如野。

不过也并非没有好事,就像案头的几本奏章。这几本奏章分别是两广总督张之洞上的《扩广东军火局折》、吉林将军铭安的《拟建吉林机器局并火药局折》、四川巡抚丁宝祯的《重建四川机器局折报恩折》以及山东巡抚周恒棋的《修山东机器局折》,其他各督抚上的此类折子还有一大撂。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从之。方怀整军经武、热心办洋务的态度早就从朝里传到了地方各督抚的耳朵里,一时各地兴起了一股办洋务之风,尤其是办枪炮厂更是不遗余力,让大清的军火生产能力提升了一大截,相信要不了多久,大清的军火就完全可以自己生产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