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材料帝国 > 第48部分(第1页)

第48部分(第1页)

鼓励的。”

秦海道:“这一点您尽可放心,我们请你们的学生去,就是直接到生产一线,我想,再没有比和炉前工一起工作更能够学到东西的途径了吧?至于说报酬嘛,我们既然说了,就会照着做,所有的学生管吃管住,每个月另外给60块钱的工资。”

“好,这件事我会向系里汇报,如果系里同意,我就带冶金82班的同学到你那里去看看。他们现在已经返校了,下学期就是四年级,正好是实习季。”李林广说道。

“冶金82班……就是那个考试不及格要找你加分的班?”秦海呵呵笑着调侃道。

李林广也哈哈笑了起来:“我刚刚想了一下,发现我弄错了,冶金82班的同学功课都学得非常好,没有一个不及格的同学,所以也就不会有人来找我加分了。”

“老先生耍我呢!”秦海佯嗔道,“不行不行,必须得罚您的酒。”

“罚就罚,我还怕你了?”李林广也露出了扫地僧本色,与秦海扛上了。

接下来,两个人又聊起了冶金技术方面的事情,秦海有心想让李林广对自己更有信心,因此并不藏拙,与李林广探讨了一些颇有点理论深度的问题,让李林广惊奇不已。他自然也不会深究秦海的这些知识来自何处,只是在心里把秦海当成了一个非常聪明也非常有见地的年轻人。

二人话说得投机,酒也喝得痛快,一直聊到下午两点来钟,小菜馆的服务员连催了好几次,两人才恋恋不舍地起身离开。

“李先生,你家在哪里,我送你回去吧。”秦海走到吉普车跟前,对李林广说道。

“不必了,我家离得不远,我走回去就行了。刚才酒喝得多了点,我得回去睡一觉,好在下午学校也没什么事。”李林广说道。

秦海又客气了几句,李林广执意不要秦海相送,秦海也只能作罢。他从车里拎下另一个酒壶,连手里已经喝了一些的酒壶一道,递到李林广的面前,说道:“李先生,这是我特地给你带来的,你务必收下。”

“这太多了,我怎么好意思收你这么厚的礼?”李林广说道。

“宝剑赠英雄,美酒自然是要送给李先生的。咱们日后合作的机会还多得很,两壶酒的事情,李先生就别客气了。”秦海说道。

李林广本来就是一个比较随性的人,他听秦海说得真诚,也就不再忸怩,伸手接过酒壶,说道:“既然小秦你这样说,那我就却之不恭了。学生实习的事情,我会尽快向系里汇报,具体如何,还得看系里的意见,我一个人是做不了主的,你要理解这一点。”

“我完全明白。”秦海道,“李先生能给带句话就行,如果贵系不同意,我再通过其他渠道来联系,不过,那时候可能出面的人物来头就会比较大,反而弄得太过隆重了。”

“我会尽量说服系领导的。”李林广承诺道。

看着李林广拎着装了20斤白酒的酒壶兴冲冲地离去,秦海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温馨的微笑。他能够想象得出,这20斤酒能够给老先生带来多大的愉悦,如果有可能的话,他愿意每个月都来给老先生送一回酒,李林广这样的老先生是值得享受这种待遇的。

直到李林广的身影绕过街角,再也看不见了,秦海才上了车,启动车辆,离开红泽,向自己的家乡姜山县驶去。

第八十三章 艰难的贷款

北溪市政府,柴培德的办公室。

柴培德听完宁中英向他汇报的有关承接浦桑汽车配件生产任务的情况,又向随同宁中英一起前来的冷玉明了解了一下有关的技术细节,随后便陷入了沉思。

“柴市长,如果情况如同宁厂长他们说的这样,这对于咱们北溪市来说,可是一件大好事啊。”秘书徐扬在旁边轻声地评论道。

领导的秘书并不只是帮领导拎包倒水的,像徐扬这种跟随柴培德多年的秘书,其实就是柴培德的幕僚,在许多时候是要参与决策的。他知道宁中英与柴培德的关系,因此并不忌讳当着宁中英的面发表自己的看法。

听到徐扬的话,柴培德点了点头,说道:“小徐说得对,这件事如果能够办成,对于北溪市的工业将会带极大的促进。浦桑国产化的事情,我过去也听说过,只是觉得我们北溪的工业基础和浦江相比,差得很远,这样的事情无论如何也不会落到我们头上来。想不到宁厂长跑了一趟浦江,不但能够拉来这项业务,而且能够拉到30多个配件的任务,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老宁,你刚才说,这项业务有多少产值?”

“如果全部拿下来,一年有4个亿。”宁中英不无自豪地说道。

“好家伙,4个亿!”柴培德感慨道,“去年咱们全市的工业总产值才17个亿,你这一下就拿回来4个亿的产值。现在北溪市和下属各县的工业企业大多数处于任务不足、亏损严重的状态,有了这4个亿的业务,不知能救活多少家企业呢。”

“所以我这不是急着就赶过来向柴市长汇报了吗?”宁中英笑呵呵地说道。作为一位老厂长,他自然知道4个亿的产值对于北溪市意味着什么,这是足以和市政府讨价还价一番的本钱啊。

柴培德道:“产值是非常诱人的,但责任也是非常重大的。浦桑国产化是一项政治任务,做好了是名利双收,做砸了可就是政治错误,老宁,你对这一点应当有思想准备吧?”

宁中英道:“我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如果没有一定的把握,我是不敢随便接下这个业务的。”

“这么说,你们对于有关的技术问题,已经胸有成竹了?”柴培德追问道。

冷玉明与宁中英对了一下眼神,然后答道:“柴市长,技术上的事情,谁也不敢说是万无一失。但我们厂对于这些配件的核心技术问题进行过分析,认为经过一些努力都是可以攻克的,只是还需要给我们一些时间。”

“时间按国产化办公室的要求而定,我没法给你们更多的时间。”柴培德道。

宁中英道:“除了时间之外,我们还需要一些前期的研究经费。”

“这是肯定的,你们需要多少?”柴培德问道。

“初步计算,在200万左右。”宁中英答道。

“200万!”柴培德瞪圆了眼睛,“老宁,你没搞错吧?你们厂的固定资产总额也不到200万吧,你光研究经费就敢要200万?”

宁中英道:“柴市长,你不能这样想。如果我们厂把这4个亿的任务接下来,花200万作为前期的技术投入,又算什么多呢?冷科长他们匡算过了,建一个一般规模的材料实验室,差不多就需要这么多投入,这也是我今天来向柴市长求助的原因。”

柴培德不说话了,200万的资金投入,听起来的确是挺大的一个数目,但相对于4个亿的业务来说,又的确不算大。宁中英说过,这些技术问题都是浦江的那些大企业都没有解决的,青锋农机厂即便是找到了一些窍门,但必要的试验肯定是要做的,花上200万建实验室以及做实验,也是合情合理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